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莺莺传》—《西厢记》(金·董解元)—《西厢记》(元·王实甫),这一流变过程也是读者(接受者)、作家、作品相互影响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以往对“西厢”的研究多囿于作家、作品而忽略了文学发展进程中的接受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起着积极能动作用的读者。没有读者参与的文学创作是不可想象的。通过读者这一媒介,“王西厢”才会完成它的再创作,才会取得如此成就。  相似文献   

2.
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董西厢》是西厢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文化的变迁是《董西厢》情节和人物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董西厢》创作于女真统治的金代,这是一个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发生冲突与融合的特殊时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这两部作品分别带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与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的莺莺形象都是美丽、灵慧的,既有相同的地位和身世,性格、感情等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微观考察,我们可以看出《王西厢》继承并发展了《董西厢》的主题思想,并具体体现在人物形象上,这使得《王西厢》在心理描写、思想内容等方面更具艺术感染力。通过对莺莺形象的变化发展原因及其审美价值、社会意义的探究,可以明确,莺莺形象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厢故事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在元稹的《莺莺传》、董解元的《诸宫调西厢记》(以下简称《萱东厢》)以及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以下简称《王西厢》)等三部作品里,都曾以同名出现,并分别构成了同名人物形象系列.下面就以比较的方法探讨一下每一系列中三个同名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迭词,又称叠字、叠词、迭字、迭音、重言、重字,是将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迭起来使用.古代大量迭词的产生和运用,为《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董解元开辟了一条重要的用词道路,他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不泥陈迹,大胆创新,使其作品既继承古代迭词形式的优点又突破传统书面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钟嗣成《录鬼簿》卷上记载了董解元的简单情况。他写道: 董解元,金章宗时人,以其创始,故列诸首。这条资料,写在该书所列“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传于世者”项下,名居第一。元代人所谓“乐府”,一般指“杂剧”以外的“北曲”而言。明初人朱权《太和正音谱》的“古今群英乐府格势”项下写道: 董解元,仕于金,始制北曲。可见“乐府”和“北曲”是一样的东西,包括散曲和诸宫调在内。那么,最早的“北曲(乐府)”,显然就是《西厢记诸宫调》,亦即《西厢搊弹词》或《董西厢》了。 董解元虽是金章宗时人,但他何时写作《西厢记诸宫调》仍不清楚。金章宗统治时期,有过“明  相似文献   

7.
自从元代伟大戏剧作品《西厢记》问世以来,历代研究者蜂起,不少人将它和著名的董解元说唱诸宫调《西厢记》相比,二者各有轩轾。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吴兰修所说:“王实甫所本,有出兰之叹,然其佳处,实甫莫能过之。”近人付懋勉更说得明白:“在结构和情节上,《王西厢》对于《董西厢》的改进方面是主要的,在曲子方面则二家互有所长。未可一概而论。”在重视、赞扬《董西厢》开山之功的同时,亦对王实甫“花样翻新”所取得  相似文献   

8.
王骥德系晚明戏曲理论家 ,《西厢记》研究专家 ,他在《西厢记》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 ,实为“西厢学”的奠基者 ,他在《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中保存的文献资料 ,具有重要价值。此外他提出的文献整理原则以及对《西厢记》的校注、评论等诸方面 ,都有独特的建树 ,在“西厢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诸宫调的说唱艺术形式主要从变文、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错综变化发展而来,《董西厢》则是现存最完整和艺术形式发展最为完美的诸宫调说唱文本。  相似文献   

10.
《董西厢》的叙事艺术[韩国]李禾作为一部宏伟的长篇叙事诗,《董西厢》借鉴并丰富和发展了以往叙事文学的叙事艺术,从而将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董西厢》取得的又一令人注目的艺术成就。(一)叙事视角的灵巧转换任何叙事文学,都会有...  相似文献   

11.
宫玺论     
宫玺是一个蓝天诗人。他从人生的蓝天、海洋和大地上提炼出了许许多多精妙的诗句和深邃的哲理,这是他对中国新诗坛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田锡年谱     
田锡(940—1003),宋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奏议,在太宗、真宗朝就声震朝野,是一心系国家、关注民瘼的直臣。他的诗,既不似"西昆体"的艰涩难喻,也不像"元白体"的浅俗伤雅,在宋初诗坛独树一帜。而且他还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先行者。他殁后,范仲淹撰墓志,司马光作碑阴,苏轼序其奏议,为之操笔者皆一代伟人,其为世重若此。本文从数十种文献中勾稽出田锡的生平资料,予以考订、排比,对其作品作了系年,对其父、祖、曾祖及其子女的事迹亦有所涉及,是一篇资料翔实的编年体传记。  相似文献   

13.
西昆体在宋初与白体、晚唐体鼎足而立,但是三者之中,对前者的研究最为不足。本文通过对西昆体代表诗人杨亿、刘筠、钱惟演和《西昆酬唱集》中其他十四位诗人的具体分析得出:杨亿最早宗李商隐,但是首先进行西昆体风格创作的却是钱刘二人,并且三人对西昆体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其余十四位诗人在西昆体的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但都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15.
孟喜无疑是易学史上一位耀眼的人物,其易学"以卦气说"为核心,开一代风气之先。孟喜易学以其对后代的深远影响,历来颇受关注。先儒惠栋,前辈学者朱伯崑、屈万里等先生也多有研究。本文就现有资料,收集整理了孟喜易学的主要内容,并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卦气说"与孟喜的关系"、卦气说"的内涵及其对汉代易学的影响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16.
徐熙考     
五代南唐画家徐熙的花鸟画,迈越了前代的成就,又开创了并世和后世的风气,是空前绝后的。然而其身世却有诸多说法,作者经过考证认为徐熙为金陵人,徐温之孙,而徐崇嗣则为其子。徐熙所擅的“落墨法”,并非以粗重的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而是用类似于山水画的皴法来表现形象的体面。  相似文献   

17.
初读朱熹     
综述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阐述朱熹的教育思想,考证朱熹为官清廉的历史事实。文章认为,朱熹在抗金派与投降派的矛盾、理学与反理学的矛盾、清正为民与腐败集团的矛盾这三大矛盾中从事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并成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思想家,重视教育、躬行不懈、在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的教育家,具有民本思想的爱国廉政的好官。研究朱熹,进行批判继承、合理扬弃,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历史观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重要主题。习近平对历史问题的论述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同时结合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独特实践,别开生面地在历史动力论、历史辩证法、历史价值论等方面创新发展了唯物史观。习近平对唯物史观的创新发展特别体现在其对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新探索上。通过创造性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习近平提出打破"历史周期律"的关键在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教育问题阐扬的系列重要科学论断形成其教育思想.该思想在承继和弘扬中国源远流长传统教育思想、传承中国共产党人教育思想以及研判和把握国际国内教育态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习近平教育思想基本内容包括教育战略、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发展的关键、教育发展的动力、教育发展的方向、教育情怀等几个方面.十九大报告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新时代的教育战略,在此背景下探赜其教育思想在观念和实践层面有较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Francis.Scott.Fitzgerald,one of the spokesman of "Lost generation", the poet laureate of "America's Jazz Age" wrote a lot of works to reflect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decline of "American dream" post the World War I and before the economic crisis. His work The Great Gatsby is characterized by symbo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 my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Great Gatsby in three aspects: the symbolism of characters, the symbolism of places and the symbolism of the theme. The first chapt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Great Gatsby and its reput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symbolism and its role in literature.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symbolic main characters. The fourth chapter refers to the symbolism of places. Based on the previous two chapters, Chapter five is about symbolic theme, that is, Gatsby's American dream. By application of the symbolism in the novel, The Great Gatsby exposed the dream life and spiritual decadence of Jazz Age. At the same time, it relentlessly attacked the emptiness of American Dream and the corrosion of the human sou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