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病态社会心理,是指由社会病态文化所引起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动,在现阶段主要有浮躁心理、冷漠心理、仇富心理、功利心理、逆反心理等。病态社会心理会导致人民内部矛盾激化、社会凝聚力降低,从而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应采取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疏导社会机制等措施控制病态社会心理的蔓延及影响,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相适应的现代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和谐心理教育。个体自身的心理和谐、人与自然的心理和谐、人与社会的心理和谐、人与人的心理和谐都给家庭和谐心理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家庭和谐心理教育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和谐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实现家庭与家庭、家庭与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机构的良性互动,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和谐人际关系视角下的社会心理环境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极其深远.环境因素包含社会舆论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等.积极的社会心理环境有利于团结、进取的局面的形成,从而推动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而消极的社会心理氛围,妨碍人的积极性的发挥,甚至泯灭人的良知,使人道德沦丧.为此,必须从社会舆论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等方面优化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由于价值观的嬗变、社会分配方式的多元、权力行使者的寻租、媒体的平庸引导等使社会心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动荡,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也产生了病态扭凿的社会心理,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应及时调适病态的社会心理,确立主流的价值体系,社会文化的重构应有明确积极的导向,同时推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制定社会政策时充分考虑各阶层社会公众的心理承受力,并建立社会心理支持体系,保证社会拥有健康的社会心理,以实现全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辩证互动机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不仅是人类的美好理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社会物质生活的和谐是社会心理和谐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的心理条件和精神动力。社会心理与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心理各层次之间的辨证互动,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向着和谐的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社会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和实质所在。当前,人们心理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问题。要构建和谐心理,就必须重视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法制社会建设,建立和完善"安全阀"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社会成员心理调适能力。  相似文献   

7.
培育和谐的社会心态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由于经济领域的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管理和制度建设不力、文化建设滞后及人们的心理预期和认知偏差等原因,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心态,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必须通过协调多种利益关系、加强制度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塑造和谐人格等途径培育和谐的社会心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心理和谐是个体的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其心理状态的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一致、相对稳定的关系。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它是社会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有力保证,是人民群众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社会财富的心理条件,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和谐社会是心理和谐的社会条件,它营造和谐心理的自然环境、和谐心理的文化氛围和和谐心理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心理和谐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心理和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社会认同的角度,结合Turner的自我归类理论对中国农民的心理和谐水平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我国农民在不同社会认同分层上的心理和谐状况及原因。  相似文献   

10.
和谐健康的社会心理可以促进思想道德建设,消极颓废的社会心理则会阻碍思想道德建设。目前社会上存在着投机、雇佣、冷漠、浮躁、崇洋、享乐等诸多消极的社会心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必须消除不良社会心理,努力创造有利于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