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关于文学生态学批评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生态学批评是后现代批评,因此从后现代视野出发就应重新理解该批评的本质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学生态学批评应该具备的形态,即文学生态学批评的关键在于把握存在于"生态性、文学性、宗教性与政治性"四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从后现代伦理学的视角对后现代文学文本进行解读。在英国当代小说家克里斯托弗·普瑞斯特的中篇小说《逃兵》中,主人公的战争、艺术、记忆、成长经历及对家园的寻求形成平行结构,作者借助对文学经典的戏仿,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当下及未来人类的前途命运和社会的伦理道德,出自萨特的引语描绘出一幅虚实难辨的混沌世界图景。小说运用平行结构、戏仿、直接引用的后现代伦理互文叙事策略,传达了深刻的后现代伦理思想,表达了后现代伦理需求,书写了一个后现代寓言,彰显了普瑞斯特对社会与人类的责任、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3.
文学生态学批评的发生有着深刻的“问题意识”背景,而该批评中“问题意识”的凸现又要求着“主题意识”方面的建构与“命题意识”方面的探究,总起来看,该批评意味着一种关于人的认识新范型——“生态人”的出现与一种文学观方面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批评在上个世纪中国的文学舞台上经历了两次的浮沉,但是社会学批评的这两次式微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本文通过分析后现代语境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在创作主体、批评主体、真理、理性、"宏大的历史叙事"、文学经典、唯物史观、读者身份等方面的颠覆和消解,试图凸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在第二次式微过程中面临的理论挑战,提出重新定位和理论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格林布拉特将新历史主义批评模式引入传记写作,通过文学分析,把握莎士比亚的人物构建。同时,他利用该批评方法解读伊丽莎白时代英国文化和莎士比亚戏剧创作,试图对莎士比亚做出后现代的、文学和文化的阐释。莎士比亚的自我塑铸也是在社会文化和自我建构的合力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陈晓明作为当代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批评就已表现出独特的风采。他对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和作品的关注表明了其文学态度。他对后现代理论的研究以及使其与文本联结的方式使他的批评表现出一种审美风格,而他在理论上的叛逆品质与质疑的批评方法使其批评风格越显个性,越显独特。  相似文献   

7.
文中由对中国的后现代批评话语的质疑引发,指出运用后现代话语之前应首先厘清话语成立的前提。立足于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文中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考察:为创作命名的难度、作家地位及创作意识的变化、读者接受的转变、作品的流通机制。在对中国当代小说进行后现代阐释时,应认识到进行文化批评时语境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界对"生态批评"的言说,呈越来越热的趋势。这些言说包括对生态批评何时出现,为何出现,它的内涵、对象、范围、特征、意义、思想基础、理论依据、价值标准等的认识和讨论。然而,对生态批评的谈论往往存在着与生态文学、生态文艺学、文艺生态学、生态文学研究等词混用,以至缠绕不清的问题。而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不利于生态批评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拓展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洛莉塔》——这部显然称不上典范的后现代文学文本,置于西方近半个世纪文化思潮的大背景中,放在现代派文学与后现代文学的发展演变之中去考察。阐述了它的多意性,主人公之间象征式的结构,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和否定,自我指涉和自我相悖式的情节与结构,机智幽默而多意的语言等等,这些都表现着一种后现代文学的精神特征,独特地实现了后现代的“颠覆”功能,因而可以说它也是后现代文学的开山力作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被视为"微观政治学"的后现代语境中,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批评空间已经被无限拓宽,它的严正性不只是仅仅体现在对于年轻的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正面建构,更重要的是它在积极面对创作实践所累积起来的方法论资源及其介入策略,这应当成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者必要的知识谱系和学术规约。在这个意义上,《"走出"的批评———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阐释与实践》能够给予我们丰富的滋养。  相似文献   

11.
生态学批评中的理想人格——“生态人”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新形态的文学批评——生态学批评的出现,既意味着“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的破产,也意味着关于人自身发展的新展望,其核心是对“人自身”研究的深化与认识的拓展。与此相适应,作为一种理想人格而出现的“生态人”,具有有限性意识、死亡意识、敬畏意识和不完整意识等基本限定,它也是人类自我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非最后形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当代生态批评的视阈着手,在对古今中外大量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就生态批评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如生态批评思想史、直线社会进步论、理性主义与科技文明、生态解困与精神革命、生态政治与生态教育、重振文学艺术的自然之维诸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从而断定人类文明历史已经进入生态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因此揭开新的一页,21世纪的作家、艺术家再也不能漠视地球生态现实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生态批评自出现以来作出了不少卓有成效的探索,但也遭遇了瓶颈。环境正义对广泛公正的诉求以及强大的实践精神为生态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和历史叙事,发掘其深层的社会、文化和话语机制,为创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奠定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学的生态哲学思想将为审视环境问题提供重要思路和思想源泉,也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人文和精神生态开拓路径。  相似文献   

14.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是人类文学史上讴歌自然的典范,是当今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史重要的研究对象。生态批评中一个亟需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自然、科技与人的关系。恰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不仅仅有对自然的赞美,同样也有对科学技术进步的欢欣和忧虑,这些思想将是生态批评最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5.
斯科特·斯洛维克以美国西部生态批评,尤其以美国西南部环境文学研究为例,就如何探寻环境文学中的地方和全球意义,如何扩大生态批评的研究范畴做了有意义的探讨,提出生态批评现阶段关于"地方"的看似矛盾的两个观点:地方意识和全球意识,倡导"生态世界主义",认为我们应该在特性与共性、地方与全球、人类与非人类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生态批评或者说环境文学研究就应该积极探寻这些关系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批评的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倡导两个方面对路易丝.厄德里克写的印第安小说《爱药》进行了解读,探讨了这部小说中蕴含的生态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思维的法理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思潮是一种文化潮流,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具有推毁性和建设性双重质素.法制现代化是从传统人治价值--规范体系向法治价值--规范体系的转变,面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交汇的历史境遇,我们应正视后现代思潮对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影响,探寻在思维层面与价值层面上理性批判.对现代法制的解构与重建,从转型期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前现代与现代思维的基础上吸收后现代思维--方法论之精华,把握后现代法学思维转型的走向和法制现代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生态批评的时代责任与话语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批评在全球化进程中兴起,是一种自觉承担时代责任,关注人与自然的生存,关注社会现实的 文艺理论批评。中国本土具有古老而丰富的生态话语资源,儒家与道家的生态观各有特点。在传统文化基础 上,有可能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话语,与时俱进,参与全球对话,建设21世纪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9.
体验哲学是后现代哲学的最新发展,它以批驳传统真理观、特别是分析哲学符合论真理观在隐喻解释方面的无能为力为切入点,批判了客观主义真理观的虚妄性,建构了以理解为核心、以概念结构和认知图式为表征工具、以一定条件下的体验为前提的全新真理观。这种真理观很重视隐喻、概念系统和认知的互动性等因素。虽然这些因素在真理构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它们往往被传统真理观所忽视。需要说明的是,体验哲学真理观虽然具有很大进步性,但它仍然不能摆脱后现代语境下将真理本质属性和边缘属性本末倒置的弊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