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意识与目的”“自由与自觉”“社会性与历史性”等方面,探讨蒋孔阳是如何把人当作美的中心,凸显人的本质和确立人的审美主体地位的。蒋孔阳认为人的本质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人在劳动实践中把本质力量对象化,美也在人的劳动实践中生成和创造。人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与客观世界发生着各种关系,而美只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产生。审美关系只对人而存在,它是美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美反作用于人的本质力量,可以促进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美具有重要的为人价值,人的生活需要美,所以人在劳动实践中欣赏美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核心是关于人的学说,异化劳动是贯穿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本概念.马克思运用生产劳动的概念去解释人的本质,把劳动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基础,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2条线索分析探究了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他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相似文献   

3.
再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本质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核心是关于人的学说,异化劳动是贯穿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本概念,马克思运用生产劳动的概念去解释人的本质,把劳动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基础。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2条线索分析探究了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他关于人的本质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紧密联系,简单的可以把其串成为马克思从人的劳动与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角度出发,探讨人的需要如何体现劳动与社会关系、通过自身需要如何满足自我塑造和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个界定,从某种特定的角度来看,在内涵上来说,较之劳动和社会关系总和的界定更为深刻,在外延上较之更宽泛,人的本质即人的需要概括了前两个界定。人的需要是人类生命得以延续的内在根据、是人类不断进行劳动创造的内在原因、更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本质之一。可以说人的需要是劳动和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综合。因此,人的需要更好的体现了人的本质。也是马克思所强调的。  相似文献   

5.
人的素质深藏于内,表露于外.对内,它既作为人的本质(劳动)的基本规定性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生成,又作为人的本质的基本属性表现着人的本质到达的程度.对外,它通过人的主体性行为表现着人的本质力量,既表现为主体自由能力的高低,又表现为人的价值取向的性质.从外部来看,决定人的素质的固然是特定的社会氛围,但这种决定作用只有通过自我主体的选择作用才能起作用.素质教育除了需要制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外, 更根本的是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选择、建构自身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6.
"人"作为研究人的解放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关系的逻辑起点,是指"现实的、具体的人",是有物质、精神与社会需要和全面而自由发展需要的人.现实的人及其本质规定了人的解放的特定内涵,那就是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自由而充分的解放.而"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归宿和根本.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了对真正的"以人为本"价值理想的承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或唯物辩证法,而是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即人学。对人的生活本质的批判性透视,对人的自由主体性的高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建构,是和谐社会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最内在的精神关联,是我们把和谐社会理论理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根据。本文指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和谐社会理论的物质前提、人的社会性本质的生成是和谐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理论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8.
马尔库什认为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包含劳动、社会性、意识、自由等方面,是“四位一体”。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与历史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人的本质”概念为历史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现实性,预设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性;在特定历史时期,人的本质得以彰显。同时,历史进步趋势与个体本质之间存在着背离现象。人的本质的承担者是整体人类社会,只有通过超越异化,变革社会体制,才能实现社会历史进步与个体本质的统一。他的这些见解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及其与历史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制度作为人类社会关系的规范化、客观化存在,它一方面内化了人类的价值追求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人们又可以根据一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原则去改革和创新制度.正义作为社会关系的合理化,乃是制度的首要价值,也是制度创新的价值支点.但从更根本的意义上来看,制度和正义的真正主题是人,人追求正义并按照正义的标准去改造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都是为人性的完善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因为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存在.制度创新作为人类理性地选择自己生存秩序和发展路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通过完善社会藉以完善自身的过程.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否与人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乃是判断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正义与否的最终依据.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明确提出"人是类存在物".他认为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生产劳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过程,它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这便决定了人及活动的社会性,从而把人放到社会生产、生活过程的历史维度上进行分析.在他看来,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是人们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过程.实践才是实现人本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科学认识人的类本质的基础上,从现实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出发科学地揭示了人的社会性本质。人的社会性本质和类本质一起构成人的统一本质。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发展和类本质的发展一起构成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往的思想家们从人相对于动物的尊严出发,区分了人具有的需要和人的需要。马克思则从人与动物不同的存在方式出发,指出了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需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使人的这一本质需要被遮蔽,使人囿于占有的、粗陋的实际需要,人的本质需要沦为谋生的手段;另一方面,又使人类形成新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由此形成新的能力、新的感觉和新的需要。它内在地包含着使劳动成为人们乐生需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理想社会不仅是合规律的,也是合目的的,它将满足人的真正需要。  相似文献   

13.
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即身心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身心的全面发展。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活动,是人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实现其社会属性的重要媒介,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途径。劳动教育以特有的方式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之一。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4.
由于对马克思原著的理解偏差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 ,传统哲学往往片面强调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 ,其实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社会性的基础和根据 ,是人的社会性的潜在形式 ;人的社会性是人的自然性的发展和实现 ,二者作为矛盾的对立双方是不可分割的 ,忽视或片面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从这种辩证统一的角度考察人的本质 ,对于解决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的本质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加以展开,其一是劳动,把人与动物相区分;其二是社会关系,把人与人相区分,工程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具体化的表达,工程活动作为现代社会最发达、最典型的生产活动,充分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的区分。  相似文献   

16.
人是具有文化性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某种文化而存在。人的文化性决定了人与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联接,人的发展过程本质上也即人对文化的参与过程。因此,我们在理解学前教育时必须要立足人与文化的这种关系,从文化的视角去理解儿童、教师以及幼儿园课程本身。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命题,从不同层面揭示了人的本质。劳动实践是人的最根本的本质,人的需要是人的深层次本质,社会关系是人的现实本质。“劳动实践本质论”、“人的需要本质论”、“社会关系本质论”这三个命题是辩证统一的。探讨这三个命题及其辩证统一关系,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正确认识人的本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本质的具体表现。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其他任何存在的内在规定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可以是一个三层次的系统: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力量就是人类所具有的一切物质能力、精神能力、话语能力的总和。而美就是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之中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对象性显现,美也反过来作用于人,使人成为真正具有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9.
长期流行的商品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的观点是不对的,商品使用价值是经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的社会使用价值,具有社会属性.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的间接社会性决定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不仅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而且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也是商品的本质,商品的本质是社会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正确认识商品本质,有助于正确理解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从而正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前人对人的本质的论述。通过分析人的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及其所处的周围环境,马克思正确指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第一次从劳动出发去说明社会历史。从社会关系出发,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性论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异化现象的基础上,指出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为研究具体的人确定了科学方法。在马克思那里,无论人的对象性活动,还是社会关系,都统一于人的实践,实践才是把握人的本质的关键。这一思路改变了传统哲学对人的抽象,使人的问题的研究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为现实的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方法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