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4 毫秒
1.
鉴于我国遭受美国等国家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通过对贸易收支的弹性理论进行回顾与评述,指出用汇率工具分析贸易收支存在着缺陷,汇率升值不是贸易逆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运用多因素结构方法,分析了美国贸易逆差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相关问题;最后简要提出了改善我国贸易收支不平衡的一些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1994年实行汇率并轨以来,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政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顶住压力保持人民币不贬值,受到世界各国称赞。影响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因素有国内的财政政策、贸易政策、货币政策等,购买力平价不能解释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近几年来,中国依然面临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国际压力,人民币升值总的来说弊大干利。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升值利弊分析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2年以来-关于人民币紧盯美元的汇率制度日益受到西方国家的责难,尤其在2005年,来自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与日俱增。中国政府必须深入研究和分析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产生如何影响,积极主动寻求应对策略,避免陷于在外部压力下不得不被动盲目升值或僵化死守与美元保持相对固定汇率的两难局面,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的汇率改革。  相似文献   

4.
从本质上讲人民币不存在升值的基础。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所形成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还十分低下 ,国际收支的顺差额也不属于均衡汇率所限定的外部失衡状态 ,我国中央银行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外汇市场干预并不与“管理浮动制”的界定相悖。我国所特有的贸易收支模式和外商投资模式是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直接因素 ,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的非对称性则构成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制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的理论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1994年实行汇率并轨以来,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政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顶住压力保持人民币不贬值,受到世界各国称赞。影响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因素有国内的财政政策、贸易政策、货币政策等,购买力平价不能解释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近几年来,中国依然面临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国际压力,人民币升值总的来说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人民币升值压力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单位根检验、达宾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FDI的增加会引起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大,而人民币升值压力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因而严控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渠道是我国控制热钱流入、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资本项目顺差,因此,应采取"交易平衡法"和"改革平衡法"来缓解与日俱增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为了保持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中国不仅不能改变现行的汇率制度,还应当让名义汇率成为中国汇率政策调整的目标而不是政策调整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从国际收支成长理论析人民币汇率调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源于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从国际收支成长理论来看 ,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是结构性的 ,也即人民币升值压力并非是短期的。为此 ,如果保持汇率不变 ,政府将不得不继续大力干预外汇市场 ;如果为平衡国际收支而大幅放松外汇管理或调整货币金融和财政政策 ,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比调整人民币汇率更大。所以 ,合理的对策应是一方面渐进地放松外汇管理 ,另一方面允许人民币汇率有一定的弹性  相似文献   

9.
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币值不断攀升,引发各界广泛关注,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压力主要来自于持续增长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对美贸易的顺差,外部压力主要来自美日的政治压力。日元升值引发泡沫经济的沉痛教训依然历历在目,我国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措施必须慎之又慎,首先要坚持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其次要坚决抵制美日的政治压力,最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必须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相似文献   

10.
自2005年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势态,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人民币汇率作为影响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它的变动会对我国的贸易收支产生巨大影响.面对国内外对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以及人民币过快升值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我国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保持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