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从系统的视角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稳定有序的社会系统状态,社会和谐的系统评价必须体现系统减熵增序的认识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健全和整合协调各种社会机制,以推动社会系统向更加有序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化不是“无对”的,它的存在、运动及其变化过程都离不开自己的对立面———反文化。文化的本质是趋向有序化,增序、减熵。反文化的本质是趋于无序化,减序、增熵。  相似文献   

3.
熵理论揭示了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就是克服无序(不和谐)、创建有序(和谐),实现安定有序。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4.
熵在热力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熵概念和熵变定律的教学进行分析,把熵的概念和熵增原理推广到信息学、生物学和社会学中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针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类对自然界开发改造的深入,所引起的许多全球性问题和社会系统熵增加现象,探讨了人类这个大系统为了减少熵增、更加有序,社会系统需要优化。并认为人类社会系统优化是人类实践活动要达到的一般目的;提出了社会系统优化原则和社会系统优化的途径;强调在社会系统的优化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提要]以谱系学视角观之,算法与熵增耐人寻味的关系,构成了人工智能背后生命现象学的叙事本真。熵增不能简单地被视作为物理的热力学定律,相反,其适用于生命意向体验的全部世俗生活。自启蒙以来,算法实质意味着生命面向世俗的姿态转向,熵增则来自算法的认知和语言之间的断裂。历次认知蜕变对应的是例外状态下生命的算法决断,但此后便是对决断时刻的遗忘和将算法视为佐证享乐合法性的语言的时段,此时段终将只是对生命在熵增轮回中自欺的印证。因此,智能之境的实现不在于对算法语言的推崇,而在于生命透视“开始即成熟”的熵增逻辑,放下依靠算法语言实现“终点幸福”的臆想,在对决断时刻的姿态皈依中尽力却不执念地进行熵减。  相似文献   

7.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进化论是19世纪50年代的两大自然科学成果,但却描绘了两幅完全相反的图景: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世界必然从有序走向无序,但进化论揭示的规律是生物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进化,是一个越来越有序的过程.1969年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将二者统一起来,同时也为热力学第二定律运用于人类社会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人类社会系统符合耗散结构条件,人类社会既存在着熵增的必然态势,也存在着负熵流,人类的进化秩序及人类社会形态的变化秩序取决于宇宙法则、生命法则及理性法则之间的动态平衡.虽然人类凭智慧度过了一次次退化危机,一直保持着进化和发展态势,但也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能源,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这是人类社会在新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  相似文献   

8.
在统计物理学中,熵是一个系统在微观上无序程度的度量。科学家研究表明:一个孤立系统的熵,也就是它的无序程度,总是增加的。但是,对于一个复杂系统,想要保持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状态,就必须不断从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用以抵制熵增,从而使系统远离最大熵的热平衡状态(宇宙热死)。音乐是生命的载体,体验音乐就是体验生命,音乐的发展过程就是生命为抵抗熵增而做的斗争。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会熵增效应的和谐社会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本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社会和谐性与社会熵的本质联系,从系统的视角归纳了社会熵的主要形式、影响因素;并通过数学推导得出社会和谐性递减规律;最后就开发负熵流,改善社会和谐性的方法与途径作了初步探讨,为研究和谐社会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为对矿区社会发展进行熵权模糊评价,通过对熵权法和模糊评价法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基于熵权的模糊评价模型,且对大同、阳泉、晋城、辽源、阜新等18个典型矿区的2005年数值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大同等7个城市的发展程度较高,其余矿区发展尚不充分,指出对影响社会发展相关因素,要采取相应对策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学的层面以能量流动解析社会发展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本质,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从生态学的层面解析了社会发展过程。论述了发展的本质是能量的流动、追求有序,发展的方向是负熵能量流动的方向。人产生于自然发展过程之中,人本身是自然最伟大的创造,需要最大的负熵能量流动,这样,自然相对于人具有先在性。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体现了现实的人、人类思维、人的创造性等有关人的逻辑,从而揭示人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分析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及广泛联系的生态关系延伸进入社会,如何构筑了社会和谐发展的逻辑。指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是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 ,必须以崇高的爱心投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问题。在追求科技创新的同时 ,更追求人类永恒幸福的实现。文章认为科技创新应以实现低熵模式社会为目标 ,并探讨了如何走绿色科技创新之路 ,提出了“人类大同”、“师法自然”以及“高情感审美”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3.
人类在创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产生了超额熵增,自然环境本身提供的负熵却不足以抵消与平衡,从而引起了生态危机。本文试图运用熵理论来解读这一现象,认为人类在积极寻找诸如"能源负熵"、"科技负熵"的同时,更应该在认识系统中引进"文化负熵"———生态文化来指导、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物理学中熵概念的泛化历程.通过物理学概念"熵"的外延不断被拓宽后,可被用来对自然的本性和社会的发展作出熵诠释.从而深刻地揭示了熵能否进入正常持久的大循环,成了维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带来了发展观上的重大变革,即从单纯追求GDP的片面发展观转向科学发展观即“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站在当代大系统观的高度,把经济、文化、政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应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与综合的相似性基本原理,用热力学中熵的相关概念来分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及其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三个社会发展目标”和艰苦奋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先后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等“三个社会发展目标”。实现这“三个社会发展目标”需要艰苦奋斗作动力支撑。为此,必须在强认识、树形象、讲沟通、求实效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既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但是,由于认识上的误区,造成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投入不足,表现为教育投入整体水平较低,在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教育投入以及全社会用于精神文明生活方面的消费与物质生活方面消费的比例逐年下降。因此,应该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重点突出的原则,在教育和文化建设上加大物质投入的力度,从而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达成耗散结构状态是系统有序发展的前提。科技园区企业创新系统的内部熵流可被分为职能关系熵、资源整合熵、人力激励熵、过程控制熵四种类型,这四种熵的持续累积会导致熵增效应的产生,致使系统呈现出走向无序的倾向。系统应当从外部环境引入负熵流并达到临界条件方能减少内部的正熵、促使系统向有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具有内涵上的一致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二者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