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就时代背景而言,“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由时代问题、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及“双和”战略任务所决定的,它内涵着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德基本要求及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对国家公务员的良性行政具有现实指导作用。“八荣八耻”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国家公务员良性行政的基本道德底线。国家公务员“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树立,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实践路径:首先,廉洁行政,克己奉公;其次,勤奋执政,忠于职守;其三,正身养性,志在为民;其四,坚持真理,克服官僚作风。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道德方面来审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且凝聚了传统美德的精华。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发展史,可以认为,“八荣八耻”是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模范遵循的行为准则。当前提出“八荣八耻”,很好地适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层面看,“八荣八耻”具有创新性,表现为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突出了时代特色,赋予了崭新内容,创新了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集体与个体的关系是一切社会的重要关系。“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深刻地体现了集体和个体的这种辩证关系。它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八荣八耻”是对我国优良文化的传承,但二者也有不同:一是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是为维护当时以血缘关系、宗法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而“八荣八耻”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上产生的;二是体现的核心精神和指导原则不一样。“八荣八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贯彻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原则;三是在具体表现或具体要求上区别很大。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们党历来坚持的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新阶段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指针。“八荣八耻”的要求对于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标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八荣八耻”与高校思想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将它归纳为“八荣八耻”。“八荣八耻”荣辱观,言简意赅,内涵深邃,它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八荣八耻”荣辱观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石;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高等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也必须以此为基础;它应该贯穿于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始终。因此,我国高等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此为根据。  相似文献   

8.
"八荣八耻"荣辱观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荣八耻"荣辱观提出后随即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成为"2006年中国十大学术热点问题"之一.综观一年来的研究概况,其研究重心主要集中于"八荣八耻"荣辱观的价值和意义、深刻内涵、时代特征、建设路径和方法对策、荣辱观教育以及与传统荣辱观的关系等方面.系统梳理当下的研究现状,对"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深化研究,无疑将具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追求和行为准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笔者认为知行统一是实现“八荣八耻”的哲学依据,面对着校园里的个别混淆的荣辱观,要重视理论学习、重视道德实践、重视修身养性、重视知行统一,方能帮助和教育大学生实现“八荣八耻”。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提出我国大学生应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并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以“八荣八耻”为行为准则,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1.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2.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