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电影作品是随着现代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作品形式的典型代表,如今已成为娱乐消费文化的重要部分、而电影作品与原作品的关系是否能适用演绎作品的一般规定,《著作权法》没有明确规定。这便产生了实践中电影作品与原作品的权利纠纷。对于两者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将电影作品作为原作品的演绎作品来看待;二是认为电影作品是特殊的作品,独立于原作品。再对比国外的立法,考虑到我国的市场实践,独立性解释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电影作品以及原作品的创作,平衡双方著作权人的利益.因而是应当选择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2.
所谓非独创性作品,是指对作者不明的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并署名出版而取得著作权的作品。被收入整理的作品因其属非创作性劳动所得,其原作品则可称为非独创性作品创作源。对非独创性作品创作源而言,它的特点是作品的思想内容已具体化;表达形式已特定化;流传有一定的公开性;创作源的作者身份不详或不明确。它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作品源。在一般的作品源理论中,作品  相似文献   

3.
论在著作权原始归属中引入契约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中作品类别有自然人作品、法人作品、职务作品、合作作品、委托作品等类别,这些作品分类的标准并不十分的确定,文字规定较为模糊,而这些不同种类的作品的划分又直接关系到作品权利的归属,作品种类的划分界限不明确导致权利归属认定上争议。只有解决作品类别的划分问题,才能让权利归属的认定没有争议。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的作业、申请书等一般不是作品,但有例外;高校学生虽然不是高校职员,但其作品可能是职务作品;经教师指导的作品有可能是合作作品,也可能是个人作品,并且可能是兼有职务作品与非职务作品、个人作品与合作作品属性的复杂作品。  相似文献   

5.
在汇编作品、合作作品、演绎作品及电影作品这类复合性作品的创作中,通常会涉及对已有作品的利用,或最终作品本身又可分割成几个独立的分作品,从而出现已有作品、分作品的版权与最终作品的多重版权共存的情形。笔者从多重版权的基本形式———双重版权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具体情形,并从知识产权理性层面及经济学视角考察这一权利配置模式的合理性,最后对多重版权的行使规则予以了关注。  相似文献   

6.
建筑作品不同于普通的著作权作品。鉴于建筑作品的特殊性,我国对建筑作品著作权给予更详细系统的保护。应当将建筑作品设计图、建筑物、建筑模型等不同表现形式的建筑作品作为一类进行保护,对于建筑作品著作权的人身权作出必要的限制。对侵权行为的范围和救济方式作出界定。  相似文献   

7.
作品标题不仅是作品整体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的高度概括,而且是一部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的重要标志,更是一部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法律对作品标题保护的规定并不明确,世界各国法律的规定也不尽相同。本文将对作品标题是否属于著作权法保护,应当怎样保护的问题作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8.
作品商业价值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是作品应当具有可控性。然而,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中作品可控性的实现手段有所不同。在传统传播环境下,作品的可控性借助于对作品载体的依附得以实现;而在网络环境中,作品的可控性需要借助数字技术措施得以实现。数字技术措施在网络环境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著作权人在作品交易过程中的利益流失,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降低公众对作品的消费成本。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艺术欣赏(解读)活动的创造性问题,不能把欣赏看成“再创造”,它是艺术活动大循环(创作—作品—解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没有解读,创作的功绩——作品就不能存在。创作和解读活动重合的方面是作品的关系联络,它指引着作品所指。但解读在找出作品关系联络的同时,就将自身的期待和估计给与了作品,这就拓展了作品内涵。作品在历史中的延存则表明,作品的生命力有赖于观众和读者的作为。  相似文献   

10.
关于非法演绎作品,各国版权法多持不保护论,认为它们虽然有原创性,但毕竟属于侵权作品,不受法律保护,演绎作者不享有该作品的版权。非法演绎作品的不保护论,既不利于保护原作者利益,也造成了对演绎作者的不公,是过度保护原作者演绎权的表现。演绎权与演绎作品的版权并不相同,原作者的授权不应成为演绎作品受版权保护的必要条件。为激励演绎作品创作,促进文化繁荣,版权法有必要保护非法演绎作品,肯定原作者和演绎作者在该作品上的双重版权。  相似文献   

11.
2005年上半年《短篇小说》发表作品106篇,其中大多数应归于“故事”的文体范畴,余下的那些可称为短篇小说或微型小说的作品中不乏优秀的篇章,它们是:展示成长中的苦难与烦恼的作品,描写爱情、婚恋的作品,写家庭或从家庭的视角写社会相的作品,直击现实社会问题的作品,技巧型作品,传奇型作品。  相似文献   

12.
众多案例告诉我们,人工智能生成物已经能媲美人类创作的作品,成为具备独创性的作品。人工智能创作相关的神经网络算法之设计、学习数据之筛选最终体现的是人的创造性劳动,人工智能作品是对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的有益补充与丰富,是创作生产效率提高的重要成果,应当对人工智能作品予以著作权法层面上的保护。对于人工智能作品的具体保护,应参考电影制片人模式,将著作权赋予投资者;作品价值应交给市场评判,同时基于作品的来源难以区分的考虑,应对人工智能作品赋予与一般作品同等的权利保护期限。  相似文献   

13.
韩国艺术家姜草的恐怖作品非常有特色,他一改以往恐怖作品的风格与特点,在作品中表现出高度的人文关怀。他的几部恐怖作品,主题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一致性,笔者就异化主题,时间主题与拯救主题进行细致的探究,试图挖掘姜草作品背后思路与主题的连贯与相关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姜草及作品。主题研究这个思路起源于德国民俗学,通常的主题研究,是指由纵向的角度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探索,整体性地关注作品及作者的精神世界,从而丰富对作品及作者的阅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选择适合自己的声乐作品开始,论述声乐作品诠释的两个方面——声乐作品文本的诠释和声乐作品音响的诠释,进而探析声乐作品演唱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15.
同人二次创作作品作为原作品的二次衍生作品,一向处于著作权保护的灰色地带。一方面,二次创作作品被认为是对原作品及作者权利的侵犯;另一方面,由于此种认知,使作品的价值无法得到确认,更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本文对同人二次创作作品的构成进行分析,并对赋予同人二次创作作品著作权的正当性及其保护价值进行了探讨,最终确认其应当受到著作权制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著作权法难以满足对网络作品的保护,网络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在确定网络作品的法律属性基础上,从网络作品的自力保护和司法保护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完善我国网络作品著作权的法律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建筑作品具有实用性、艺术性和科学技术性的综合特点,与其他一般作品相比,其著作权问题具有较多的特殊性。运用著作权制度的基本原理,探讨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的适用条件以及建筑作品的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等内容,初步构建起建筑作品著作权制度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8.
影视剧作品是在观众的接受中最终完成其创作的。在对作品的接受中,接受者(观众)有时会出现某种错位,或者将创造形象的演员当作形象本身("正串"),或者把形象还原为创造形象的演员("逆串"),两种"串联"都影响了作品的真实性。就作品本身而言,其不符合现实真实性的"穿帮"破坏了作品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作品本身既是有界限的,也是自足的,对影视剧作品的接受应当在作品本身的艺术时空内进行。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个性、创造性、智力劳动等概念比较抽象,一部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通常取决于预设的私人立场。这种判定模式会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保护的预期。从我国的作品定义看,独创性是一部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的内在尺度。独创性既表明了特定作品的特有属性,又表达了与其相关的权益归属。这一内涵与著作权法的内外价值一致。依此逻辑,独创性是指作品的相对差异,并暗示作品进入市场的机会与作品价值的二分。按照相对差异标准,作者享有依照著作权法提出保护的应然权利。  相似文献   

20.
书法、刀法和色彩是刻字创作的三要素,结合以阳刻为主的作品、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作品、绘画与书法相结合的作品、各种异材创作的作品、木板与异材相结合的作品以及传统形式的刻字作品的具体创作分析,归纳刻字创作的六种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