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诗歌是史上诞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古今中外诸多文学理论,都涉及诗歌形式、符号探讨。如修辞、话语规则、句法结构搭建了诗歌的表层结构,象征和比喻又构成了其情感深层表达的“有意味”的空间。研究诗歌的艺术性、审美性,文本形式和符号学意义分析方法是基石。从三个方面解读余光中诗歌:(1)形式表层:韵律、句法、词汇主题;(2)“符号”示意:比喻、组合与联想、直陈或曲现“虚幻的生活”;(3)“合式”原则。  相似文献   

2.
山西榆社民间舞蹈“霸王鞭”的由来与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民间艺术文化的发生发展,都是一定区域和一定历史阶段人们审美价值取向的反映。全国各地民间舞蹈"霸王鞭"产生缘由有多种,大多具有"英雄情结"。山西榆社民间舞蹈"霸王鞭"的由来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当地百姓用"霸王鞭"这种舞蹈形式,表达对榆社古代英雄赵王石勒的追思和感念。其审美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昭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吸纳融合的审美价值意识。其二,表现一种对现实生活美好向往的审美追求。其三,凸显出榆社人一种自豪自信的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语境明显地呈现出多元化的样态并导致审美范式的当代转换。在此背景下,电视剧《亮剑》突出地体现了影视作品在视觉文化、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背景下的独特变化。影视作品的内在构成质素已经难以稳定地承载原本的意义,而是向新语境中适合自身存在的方向滑动。对于这种现象的理解要求我们重新衡定艺术理论的轴心概念,对形象、情感、审美等构成审美范式的基本概念的变化进行清晰地判断。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 ,历史典故的应用十分丰富 ,因为它以简洁的形式、精炼的文字隐含了无限的意境和韵味 ,因此它能帮助今天的读者在阅读中领略极为丰富的审美情趣。通过对“渐入佳境”、“无弦琴”、“梦蝶”、“对牛弹琴”等四个范例的释义、考释、例证及美学诠释 ,使读者领略到 :不但典故本身具有很强的美学意义 ,而且通过典故美学意境的运用还能使作品本身的语言精炼生动、富于形象、故事性更强 ,并使读者了解到了该典故的使用概貌。  相似文献   

5.
以"上"和"下"在"V+上/下+N"格式中出现的有关不对称和对称的一个具体语言现象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形式不对称、形式对称但意义不对称、形式和意义均对称等现象展开研究,运用"视角"、"凸显"等概念,从语言要素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进行分析,为"V+上/下+N"格式中"上"、"下"出现的不对称与对称性提出了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和”在先秦时期作为政治概念是最根本的。谈论“和”的主体主要是帝、王、公、侯,而他们谈论的主要目的就是如何通过“和”的手段“成其政也”。实现“和”的主要手段就是“乐”。“乐”并不诉诸于乐美,而是“乐正”。真正的“至乐”就是能使人静心、“纯德”。这种“乐正”之“和”其实质就是帝王治国之术。作为审美范畴的“和”是有其限度的,它只是康德所说的“审美的规范观念”,而不是“审美理想”。审美创造关涉多样统一、相反相成的“和”的问题,但这并非常态。审美创造恰恰是不断偏离“和”,不断破“格”,而呈现为独异的、光怪陆离之美。“中和”作为“僵硬的合规则性”本身就含有违反审美趣味的成分。  相似文献   

7.
高校“两课”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指“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教育艺术,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本文从表演性、审美性、创造性、优效性等层次研究“两课”教学的特征,对提高“两课”教学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形式新颖的"中国风"音乐大行其道。从传统审美角度来看,这种音乐形式无论在歌词、编曲、演唱方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符合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有密切关系。但在这种音乐形式广泛流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反思,探索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青花蓝"是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元素之一。"蓝白相映"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冷艳绽放,而后它便以全新的视觉形式惊现于世。深深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青花蓝",它并非是"蓝白相应"的唯一"表情",其审美意蕴与鲜明的视觉符号已成为当代设计的发掘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西北少数民族“花儿”的审美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审美的角度,对西北少数民族“花儿”进行了分析。认为“花儿”内容上的山野气息、美的人格、泪水意象、悲剧精神与形式上的豪迈、悠扬、忧怨、缠绵共同构成了其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1.
论艺术想象与宗教想象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仅就想象的泛意理解而言,艺术和宗教都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想象的掌握,它们从不同的途径寻求着人类精神层面的慰藉和生命的超越。为了探寻艺术想象与宗教想象的差异,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知性地分析了艺术想象与宗教想象中心理体验方式、情感内驱动力、意志的合目的调节等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的空白鉴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空白”的美学特性、哲学意味和审美鉴赏。指出“空白”是中国古典诗歌重要的美学特性,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空白”,注重通过“空白”创造独具魅力的诗歌意象;强调诗歌“空白”的运用与诗人追求的人生境界相关;阐述了“空白”鉴赏的美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康德美学第三契机中,实际上提出了两种意义上的"形式"概念。第一种意义上的"形式"概念是指审美对象的合目的性是"从形式上"(der Form nach)来看的,即就纯粹鉴赏判断中认识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言的;第二种意义上的"形式"概念是指自由的想像力对感觉杂多的一种创造性结合,通过这种结合感觉杂多就仿佛是被按照某种"规则"联结起来了。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清丽派作品是在全真教理念影响下对“自然”理想的文学阐释 ,涉及到戏剧创作之意象、冲突和风格等核心内容 ,带有强烈的情绪化和自我心灵观照色彩 ,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中的“生态想象”,一方面,有着现实性、丰富性、层次性、整体性、超越性等鲜明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态世界的向往,体现了一定意义上的生态文化自觉;另一方面,它综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性、审美性和哲理性等多重特质,饱含着浓郁的文化意蕴。解读《西游记》中的“生态想象”,对当今社会生态文化的中国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领导权和"软权力"的视角论证文学与政治的审美关联:在理念层面,文学作为人类美好生活的想象与政治建设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相契合;在经验层面,河北"红色经典"以宏大叙事为党的"软权力"建设进行了合理性阐释和合法性论证,创造了政治性需要和地方性表达和谐融合的范例;在实践层面,在新世纪的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提高社会主义文学介入现实的能力和党的"软实力"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维柯在美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特殊的贡献.本文从三个方面:艺术想象的基质感性、艺术想象的基本方式、以己度物的隐喻方式,以及艺术想象的类概念来详实地论证和阐述维柯的艺术想象理论体系,指出维柯艺术想象理论在西方思想史和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理论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影视艺术鉴赏过程从总体上讲 ,是鉴赏者观赏影视艺术作品 (客体 )时产生的感受、理解——即审美认识和审美评判。在这一过程中 ,鉴赏者要调动审美感觉、知觉、注意、联想、想象、情感、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 ,进而形成有机统一的、动态的审美心理机制。影视艺术鉴赏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审美直觉感受——体验和理解——超越与升华三个阶段来描述。  相似文献   

19.
译学与美学早已结下不解之缘,许多美学理论思想和审美范畴对翻译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审美经验过程主要是由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四种心理机能的通力合作其共同完成,而"心理距离"审美态度又是当下恰当美感经验产生的前提,它在文学译者整个的审美经验实现过程中起到促进、协调、规范的作用,它同时也是译者审美欣赏和创作要共同遵循的原则,对文学翻译的审美和表美具有实践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维昭 《南都学坛》2007,27(5):41-44
文学想象是索隐红学、探佚红学与文学创作的相通之处,是索隐红学和探佚红学的生命源泉。"拟真"是索隐红学、探佚红学和历史文学相同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