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濮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说议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历史上的“城濮之战”均被视为古代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但从晋、楚之战的过程中及有关历史文献的表述上却似乎是晋楚力量相当,甚至是晋国力量稍强一些,这一点是不应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左传》在成公二年齐晋鞍之战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战败,逢丑父代其君被俘,晋国郤克要杀他,他喊道:“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对逢丑父的这句话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先轸作为晋文公时代的三军统帅兼晋国执政,多谋善断,亲手策划和指挥了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函之战等春秋时代著名战役,并大获全胜,使晋国的声威达到了极点,从而奠定了延续百年的晋国霸业的基础,他的军事活动要比孙武早一百多年。他的重谋略、讲“形势”的军事思想,已开孙武“上兵伐谋”思想的先河,并曾有《孙轸》兵法问世。他忠勇谋国的精神品质,善于驾驭战争的军事战略思想和战争指挥才能,丰富的实战经历和赫赫战功,以及对春秋时期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都乎超过了孙武。因此,可以说只有先轸才是春秋时期首屈一指的军事家  相似文献   

4.
鲁襄公十六年(楚康王三年、公元前557年)楚晋两国在湛阪(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北)所发生的一场战争,史学界一直把它看作是一场大战.例如范文澜同志认为楚晋在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以后,“直到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晋国常能维持霸业,与楚三次大战,晋战胜两次(前575年鄢陵之战,前557年湛阪之战),战败一次(前597年泌之战)”(《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第97页,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郭沫若同志也认为,在泌之战以后,“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晋楚战于鄢陵,……周灵王十五年  相似文献   

5.
《今本竹书纪年》中周成王十年“王命唐叔虞为侯”的记载是正确的。晋公铭文中有唐公“左右武王” ,其实是唐公后人有意夸大其始祖功业 ;“唐叔献嘉禾”之事在周公致政、唐叔受封之后 ,研究晋国始封必须弄清这一事件的具体时间 ;晋国始封于周成王十年之说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消除同姓兄弟对国君地位的威胁,采取“尽逐群公子”甚至“灭公族”的手段,使晋国公室大大削弱。与此同时,晋国建立起尊贤尚功制度。而由于当时世袭制度不能消除,因此军功贵族向世袭大族嬗变,进而逐渐垄断了晋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最终导致了“三家分晋”的结局。世卿世禄制度是威胁晋国的最危险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诸候大国,也是当时最为先进的诸侯之一。随着晋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军事制度相继建立起来。在晋国中后期,官员的退休制度(古称“致仕”)也开始建立,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一、晋国退休制度的逐步形成有关晋国官员退休的记载,《左传》和《国语》的“晋语”中就有十余处。致仕人数也有四位,即范武子士会、范文子士燮,还有祁黄羊祁奚和韩献子韩厥。  相似文献   

8.
论赵盾     
赵盾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是赵氏在晋国奠定“立家”基业的关键人物之一。《春秋左传》述孔子曾誉其为“古之良大夫”,《春秋毅梁传》亦称其“忠臣之至”。但也有相反的评价,斥其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用人唯亲,偏袒本族。究其因皆由萦绕其身的“得嫡”、“让嫡”、“弑君”等重重迷雾所致。  相似文献   

9.
孙祚民著“中国农民战爭问题探索”一書中,在各方面存在着許多极端严重的错误,对读者造成了严重的有害影响,其中的一部分错误史学界已经进行了揭发和批判。本文拟就“中国农民战爭问题探索”(以下簡称“探索”)一書中有关农民战爭性質的严重错误作初步批判,请同志們批評。“探索”一書中涉及农民战爭性質的論述,几乎大部分是错误的,共主要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根本上颠倒农民起义和农民战爭的阶級实質和否认其正义性。第二,否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爭的反封建性質。第三,歪曲和污蔑农民阶級的阶级特性。孙祥民在“中国农民战爭问题探索”一书中写道:“地主阶級平常是通过經济的、法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作战理论源于冷战 “空海一体战”的前身是“空地一体战”理论,后者是美陆军和空军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用于遏制苏联军队穿越欧洲,挺进至英吉利海峡.然而,“空地一体战”并没有应用于美苏军事对抗,而是在冷战后美国进行的局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思路也延续到了如今的“空海一体战”.  相似文献   

11.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3.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兴"恰好是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最具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范畴,也是<诗经>的本质.对<诗经>的诠释基本方式就在于"讽诵涵泳","叶韵理论"的应用就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朱熹美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的创造性转进与拓展.  相似文献   

17.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8.
自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余华等先锋作家及其作品被称之为“后新潮”,他们对中国文学中的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秩序进行绝对地反叛和怀疑,根本否产极价值和意义,常常在恐惧和绝望中进行“死亡叙述”,描述死亡过程,93年余华小说《活着》的问世,表明他已进入“新写实”的行列,他的人生态度,文学观念等都已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9.
典型”作为“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