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林业金融是金融业与林业产业相互渗透与融合形成的新的金融系统。通过对国内外林业金融研究现状的总结评述,提出了我国林业金融服务体系研究框架。从客户层面的金融需求、微观层面的金融供给、中观层面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等角度入手,研究林业产业与金融业的关联、林业金融的需求特征以及林业金融支持体系框架等重点问题,以此建立林业与金融的产业共生机制,实现二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1952年以来,西藏金融发展模式由外生金融发展向内生金融发展转变,非正式金融制度安排被正式金融制度安排替代,金融业务持续稳步发展.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西藏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金融弱化"现象,主要表现为:货币化层次低、资本形成能力弱、区内资金外流严重以及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效率低下.西藏金融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并不在于资金的短缺,而在于西藏金融生态体系不健全,即金融生态主体单一,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以及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因此,有必要健全西藏的金融生态体系,为西藏金融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环境金融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是对传统金融的延伸和升华.这一概念及相关理论的提出,为21世纪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虽然环境金融的部分理论基础与传统金融是一致的,但环境金融又不同于传统金融.环境金融更强调维护人类社会的长期利益及长远发展,它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有利于减轻传统金融业的负面效应,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国内外对环境金融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需要有志者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弱势群体"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与稳定,金融对弱势群体的支持,既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也是金融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弱势群体金融支持的途径在于制度创新与业务产品创新.同时,需要在法律制度、金融环境、信用体系以及财税政策方面提供配套支持.  相似文献   

5.
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运行的一系列外部基础环境,与地区性的资金流动、金融发展形成一个彼此关联、相互促进并具有动态平衡关系的有机体。目前我国尚处于经济转型期,市场经济体济还不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中存在法律环境、社会信用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发展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应该建立良好的法律和执行体系,加快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高会计、审计和信息披露标准.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并明确人民银行的作用与定位。  相似文献   

6.
我国艺术产业与金融对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壮大有赖于艺术产业与金融业相结合,金融业进入艺术产业是艺术经济活动的高级形态,是牵动中国艺术产业发展的牛鼻子,艺术产业与金融相结合也为金融业找到了投资的新的突破口。艺术产业与金融对接在其发育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主要有环境问题,规模问题,体制、体系问题,运作问题,人才问题,监管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中国艺术金融产业掀开光辉灿烂的篇章。  相似文献   

7.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可持续发展产业必须建立有机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外部发展关系。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金融产业部门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产业利益的最大化及不断发展的过程。金融产业与真实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平等互利的产业经济关系。金融业应该按照产业发展规律进行经营管理。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在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金融资源,保证当代人对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实现金融产业的金融资源供需平衡和良性循环。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彼此建立良性循环的产业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8.
金融环境论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业的存在和发展与金融环境之间存在一个极为密切的关系 ,金融环境是金融活动发生和发展的支持系统和资源。金融环境可以被分为内在的外部性和外在的外部性这两个层次。金融环境既包括自然、经济、法律、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 ,同时也包括金融结构、信用关系和金融监管等要素。从金融业的经营状态来判断金融环境的好坏及其变化 ,这有利于治理和保护金融环境 ,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当前需要从法律、市场、信用和宏观经济几个方面改良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9.
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和发展各种因素的总和。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本身基础差,起点低,加之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下遗留的弊病,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还远未能达到自我调节、自我优化的良性发展状态。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欠发达地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治本之策;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在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中义不容辞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0.
金融业的存在和发展与金融环境之间存在一个极为密切的关系,金融环境是金融活动发生和发展的支持系统和资源,金融环境可以被分为内在的外部性和外在的外部性这两个层次,金融环境既包括自然、经济、法律,社会政法等诸多方面,同时也包括金融结构,信用关系和金融监管等要素,从金融业的经营状态来判断金融环境的好坏及其变化,这有利于治理和保护金融环境,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当前需要从法律、市场、信用和宏观经济几个方面改良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11.
金融与经济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求金融服务业在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所作为."金融生态理论"作为一种系统仿生理论用于对金融体系进行分析是个全新的视角,"金融生态环境"的有效构建可以使金融业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及监督优势将资金引向那些预期收益好、发展潜力大的行业和企业.对于在中部崛起中金融服务业需要起重要作用从而实现后发优势的江西省,应用相关"金融生态理论"可以较全面地分析区域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对区域产业发展的现实贡献.从而实现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阶段的环境产业面临严峻的资本形成不足、发展资金短缺的困境,这必然对我国环境产业发展形成严重制约。通过金融改进与金融创新,环境产业金融支持成为推进我国环境产业和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机制和基本途径。环境产业“资本形成—投资效率—金融运行”三个角度的分析,梳理了环境产业发展进程中金融支持的内生逻辑,为环境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框架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考察湖北省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绿色金融的基础保障不完善、深入践行绿色金融理念的金融机构并不多、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缺少深层次创新、信息不对称导致绿色金融风险较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面临诸多障碍。研究了国外绿色金融发展的经验:注重政府引导,共同原则与差异化相结合,培养公众环保意识,加大创新力度,完善市场机制。提出了湖北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化路径:发挥政府的引领和统筹作用,夯实金融业绿色金融发展基础,打造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地域特色,健全域内信息共享机制,重点推进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以及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14.
虽然北京金融业对首都经济的总体贡献率逐步提高,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服务与支持功能也在不断增强,但还存在着与首都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资源配置能力不强、国际影响力和金融创新能力不高等问题。建议北京金融业高度契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善产业金融,培育发展金融要素市场,提升国际化水平和金融创新能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走“质量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作为金融混业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金融控股公司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尽管目前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金融控股公司。科学设计中国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需要汲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就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和生态环境而言,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进行纯粹型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构建应当是发展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农村金融是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山西是地处中部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3。作为中部崛起战略重点建设的地区之一,受全省经济转型的拉动,山西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本文以供需均衡为视角,针对山西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深刻剖析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原因,围绕以强化政策性金融、坚持合作性金融为重点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挥地方政府配套政策的支持作用,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立信贷资金回流农村的长效机制,实现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7.
新疆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金融机构数量少且分布不合理;银行业经营效率不高;信贷资金不足,资金“饥渴”;社会信誉环境差,等等。而建设一个良好的新疆金融环境,又面临着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困难。应在加强政府领导、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等方面努力工作,使新疆金融生态环境有一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18.
区域性金融中心可以集中各行业优质生产要素,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已成为发展区域经济、展开区域竞争的重要手段。郑州市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在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基础与优势,但也存在着相应的障碍,需要从进一步强化经济基础,平衡发展金融体系,积极创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