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节后人才市场又进入了一个活跃期。然而,这对于想要留人的企业来说,却不一定是利好消息。“跳槽季”背后隐藏了什么人心动向?企业如何应对这一潮汐式的周期性挑战?  相似文献   

2.
何如平 《社区》2012,(5):35-35
去年11月,我去印度新德里旅游时正好离印度人最重要的节日“迪瓦利”节还有一周多的时间,新德里已到处张灯结彩,支起大篷.一派喜庆的气氛。印度人过迪瓦利节的方式与中国人过春节相似,大量到城市打工的印度农村人口会在迪瓦利节前夕返乡,这段日子也可以称得上是印度的“春运”。  相似文献   

3.
《社区》2008,(36):26-26
邀几个“同乡”一起拼车回老家,逐渐成为春节返乡的主要方式之。“拼车”回家不仅能为有车族减少回家的费用支出,也可以让无车者不用再为买不到车票或挤车而烦恼。“拼车”的种种好处令人心动,但潜在的一些问题也难免让人担心,如陌生人之间“拼车”的治安问题等。  相似文献   

4.
正每到过年,农村就备受关注起来,去年是"博士返乡笔记",今年则是"上海女逃离江西男友家"(此事为假新闻炒作)。无论哪一种方式,其相同的结果都是引起人们的感叹:田园农村怎么不见了?然而,在我看来,对广大农民来说,田园的农村从来是没有的。且不说现在,如人们见到的那样,除了在春节,  相似文献   

5.
李翔 《新天地》2017,(1):36-37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对于很多民俗学者和老百姓来说,是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春节是需要过而且必须过的,而且因为春节已经延续了上千年,还必将延续下去.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老祖宗的东西别轻易丢掉.但是反过来,我们也必须直面春节不可避免的变迁,知道春节变了什么,我们过春节的环境变了什么,就会明了“年味儿”到底去哪里了.  相似文献   

6.
张晓 《社区》2011,(3):31-32
过春节,什么活动少不了?有调查发现,七成人认为是“送礼”,但送礼也让不少人头痛。近日,一项调查发现,87.38%的受访者存在“送礼焦虑”,他们都曾或多或少地为送礼发愁。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目睹春运期间火车站、机场、码头涌动的返乡大军时,我们的脑子里是否会打上“春节,信仰”的问号?其实,信仰不仅仅与政治、宗教有关,也与我们的文化相连,比如:过年就是一种信仰.  相似文献   

8.
事实笔记     
少年在电线杆边的垃圾集中处发现了一本有些旧的笔记本。其实那是一本极普通的笔记本。如果封皮上没有用毛笔似的笔迹写着“事实笔记”的话……“说‘事实’,总会记着什么吧。反正是已经扔掉的,看看也没关系……”少年自言自语地呢喃着,捡起了笔记本翻阅着。笔记本里写着:“地球是圆的。”理所当然,这是废话。少年感到有些失望。他呢喃道:“什么呀!还以为写的是什么人的坏话,或某件重大事件的真相……”  相似文献   

9.
本体论上的人是一种类存在物 ;价值论上的人则是一种超越存在高于存在的应当之物。归依存在是人的根性 ,归依人是“我”的根性。“我”是通过看、思、做来跨越“我们”、“你”、“他”等站点而成为人的。“我”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作为人我应当做什么”和“对于人什么是有价值的”。这也是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政府提出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实际上,在这两者之间存在“推力—拉力”关系.农民工返乡创业解决了农村对于具有较高素质的现代农民的需求,并将民主、文明之风带回农村,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新农村建设的成果逐渐成为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拉力.因而,在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讲中学教材中的毛泽东政论文,时有疑析,现整理三则,以供研讨.一、“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知识?》的首句,阐述了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作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  相似文献   

12.
王、张、江、姚“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目的,耍阴谋,放毒箭,其中“知识到手,人被夺走”就是他们射向教育领域,射向广大青年的一支毒箭。 “四人帮”狂叫什么:“知识到手,人被夺走”,请看,这是何等的荒唐,真是形而上学猖獗!在他们看来,学了知识,人就要变,就要变成资产阶级精神贵族,不学知识,象张铁生那样不学无术,  相似文献   

13.
小李因事某专业课未上。课后他向同班同学小沈借笔记抄。小沈注意团结互助,慨然应允。一周过去了,笔记未归还。小沈上课要用,一次次去索取,谁知小李淡淡地说了一句:“丢了,找不着了。”小沈与他争辩,他竟然说: “小事一桩,有什么了不起!”其实诸如此类的事,在我们周围常有发生。言而无信,乃至说假话不打草稿,不脸红,脱口而出,流畅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大年初三,北京电视台《第 7日》的春节特别节目中,介绍了社区居民曹大爷做的捕蟑螂瓶,也就是在这天, 北京城的人通过电视知道了一位爱“琢磨事儿”的老爷子。曹大爷也着实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媒体的威力”,由此,曹大爷的这一年过得不一般。  相似文献   

15.
2021年1月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多地零星散发,各地陆续发出就地过年的倡议。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的分析表明,就地过年政策会鼓励人们择期返乡:2021年春节返乡人数仅是2019年同期的45%,清明返乡人数则达到2019年的1.76倍,二者存在替代效应,且返乡地远的人2021年更倾向选择清明返乡。此外,就地过年政策中的现金类激励政策效应显著,其他类政策则不然。因此,可从需求端入手探讨缓解春运压力的可能途径,以及解决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体制性问题和矛盾的可能方案。  相似文献   

16.
春节期间,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拥满了返乡过年的在外务工人员,回家的心情写在脸上,一年的收获装在包里……  相似文献   

17.
《陪猎笔记》是清代诗人查慎行著录的扈从行程日记。《陪猎笔记》在其文本表层体现为“润色鸿业”之作,在其文本潜层却是查慎行纪恩心态的表达书写,具有标记查慎行人生节点的文本意义。出于查慎行“翰林诗人”视角的记事选择,《陪猎笔记》通过实录笔调,详细记写扈从行旅中的君臣诗文酬和活动、翰林集体编书过程,呈现出皇室文学生活与官修书籍生产活动的多元样态及丰富具象。《陪猎笔记》的记事内容兼有历史记实与文学叙事的复合意义,具有珍贵的“诗史互证”“书史互证”的文本价值。《陪猎笔记》的文本细读及其文献价值的阐释,对于重新认知清代扈从笔记具有典型个案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散论宋笔记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宋笔记的名实相符 笔记二字的含义初为散文,用来与辞赋等韵文对称。在南北朝时,有所谓文笔之分,把有藻韵、能激动人情感的作品称文,其余皆谓之笔。最早以“笔记”名书的,始于北宋宋祁的《笔记》一书。宋祁此书分为三卷:卷上杂记典章制度、名物器具、礼俗和方言土语等;卷中考辨古书,评论古人、古事,考语言演变等;卷下评论古书、古人,论治理天下的法、术,记遗嘱等。内容上、形式上已是现代概念的笔记。宋祁以后,宋代人以笔记、笔谈、笔录,随笔等命名的笔记很多,略见表Ⅰ。  相似文献   

19.
笔记文,是一种随笔而录,杂谈琐语性质的散文,它的特点是内容广泛,遇有可写,随笔而书,可长可短,不拘形式。 笔记之体肇始于魏晋,而宋明以后最为繁富。“笔记”的名称,始见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才略》篇:“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但这里所说的“笔记”,並非指杂录、随笔之文,而是指公牍奏记类文字。至于把随笔而录、杂谈琐语性质的文字称为“笔记”,大约始于宋人,北宋宋祁有《笔记》  相似文献   

20.
王巩(1048——?),字定国,号清虚先生,莘县(今属山东省聊城地区)人。史称“巩有隽才,长于诗”。(《宋史》卷三二0)甚至连苏轼都叹为不及。可惜其诗全部散佚,今仅存笔记杂著三卷。对于王巩其人其事,《宋史》记载不到百字;对于他的作品,人们也不够重视。其实,王巩在当时是一位颇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与苏轼苏辙弟兄交游笃厚,也深得司马光等人的赏识。其流传至今的杂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补《宋史》之不足。就艺术性来讲,在宋人笔记中亦属上乘之作。研究王巩及其杂著,无论是对研究王安石变法、研究苏轼,还是研究中国笔记杂著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