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英汉委婉语与文化的关系入手.从时代性、民族性和语境性三个方面比较分析英汉委婉语的文化个性,探求中西文化的异同。在翻译委婉语时,要准确把握其语言规则、语境和个性文化,做到文化的移植,以提高语言学习者的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论文从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的视角讨论了委婉语的翻译问题,指出委婉语的翻译应在尊重源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异化翻译为宜;并着重讨论了翻译的选择与替换及联系与创造的问题,指出隽语的翻译要侧重联系与创造,而矛盾修饰的翻译则要侧重于词语的选择与替换。  相似文献   

3.
在英汉两种语言体系里,委婉语是一种被广泛使用并深受社会文化影响的语言现象。英汉委婉语的差异折射出各自所承载的不同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忽视这些文化差异就会在委婉语的翻译中产生诸多问题。在文化视域下探讨委婉语翻译策略将有助于委婉语翻译理论及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基于语言转化的跨文化交流。《红楼梦》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的委婉语应用得较多,适用于不同的语体、场合、感情色彩和人物身份,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斑斓色彩。本文将从从文化视角透视《红楼梦》中委婉语的翻译,讨论译者是如何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委婉语的。  相似文献   

5.
委婉语是一种用曲折委婉的方式表达说话者思想的特殊语言表达方式。它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是各民族不同文化特性表现。在语际转换中,委婉语的正确理解和翻译,对跨文化交际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有着重要作用。委婉语翻译必须从文化角度去思考,“功能相似”应是评判译文质量的基本标准和原则。  相似文献   

6.
"性"在中外文化中一直是忌讳现象,《红楼梦》中的性话题描写,大量采用委婉语。从文化翻译视角,性委婉语的翻译要根据两种语言文本读者文化背景异同,综合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注、显化等手段,实现文化功能等值。  相似文献   

7.
论英汉委婉语的差异和翻译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委婉语是在中西社会中都长期存在着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本文从英汉语言特点及中西文化特色入手 ,论述英汉委婉语的差异。笔者在考虑到英汉委婉语不同的表达方式 ,彼此受到各自社会的人文属性的深刻影响 ,以及委婉语一般都同时具有本义和委婉义两重含义等种种因素后 ,提出英汉委婉语的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8.
委婉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可分为规约委婉语和非规约委婉语。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委婉语做出以下解读:对会话原则的违反是构成非规约委婉语的语用根据;委婉语具有五个语用功能,即避讳功能、避俗功能、礼貌功能、掩饰功能、自我保护功能;语境则对委婉语具有制约作用。对规约委婉语和非规约委婉语的翻译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红楼梦>中的死亡委婉语,比较了杨宪益和霍克斯两种<红楼梦>英译版本的死亡委婉语的翻译,指出两种译本的翻译各具特色.提出在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委婉语的英译中,译者在较好保留原文文化内涵的同时,亦应充分传达出原文的委婉意图.  相似文献   

10.
从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视角,结合具体译例对《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进行比较与评判,可以看出霍译本比杨译本更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尽量重构原文的委婉色彩。就形式而言,杨译本霍译本都与原文有所偏离;但在内容上,霍译本比杨译本更忠实于原文,原因在于霍译本更注重保留原文中死亡委婉语的内涵与特色,在忠实反映原文的信息功能的同时,也注意重构原文的美学功能。  相似文献   

11.
霍克斯在《红楼梦》的委婉语翻译过程中使用了多种策略,这些策略都可以在功能翻译理论中找到依据。霍克斯的翻译诉求表现在尽责于作者、尽责于读者并尽责于文本的“译者三责”。为达意旨,霍克斯采用了化“它形”为“己形”的策略对东西方文化意象迥异的委婉语,霍克斯使用零翻译或模糊替代的翻译策略;对具有“文化空白”的委婉语,霍克斯采用了形象替代、扩展式注释、直译等翻译策略。霍克斯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着眼于缩短读者与译文在文化和语言上的距离,强化译文的连贯性和可读性,使其更好地满足西方读者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红楼梦》的普及和传播。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和文化互为表里。东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委婉语;而不同的社会语境,也决定了人们选用不同的委婉语。对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与失误,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要准确地翻译习语,就要深入了解原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正确把握英汉文化的差异,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大为有益。本文试探讨中英不同文化中诸多因素对于习语翻译的影响,并提出如何采用灵活的翻译方式处理文化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文化的不朽瑰宝,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其优美的语言、典雅的风格及丰富的文化意象著称。然而,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之难众所周知,令人望而却步。美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相对比较成熟完善,和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完美的翻译"是不切实际的,也就是说在翻译实践中,"绝对的对等"是无法实现的。将美学观点引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通过借鉴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从翻译美学角度,提出"美学对等"命题,指出其实质是一种动态对等,即译诗和原诗之间美学效果的对等;通过对宋词《声声慢》叠词翻译的对比分析,集中探讨了中英诗歌翻译中语音层的审美再现,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美学对等"的本质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委婉的比较,可以看出,无论是汉民族还是西方民族都有其各自的委婉语,在人类共同的一些方面,比如死亡、疾病等,他们有相同之处;另一方面,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及社会习俗等差异,在某些方面委婉语的使用就有较大差异.因此,在使用委婉语的过程中,要吸收西方好的委婉语以丰富民族语言文化.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语言中总是带有某种文化印记,翻译时要兼顾语言含义和文化含义,并且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语言教学与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和国情相联系,从而促进语言教学的提高和语言现象的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无等值词、背景意义的词、文化感情色彩的词、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客套话等词语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委婉语翻译的常见手法--直译字面意思、译成汉语委婉语、直译后另加注释、译成英语委婉语和省略忽视等。  相似文献   

18.
文化意象的产生、传承、积淀与本民族人民的生活、历史、文化紧密相关。不少文化意象在本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到了其他民族文化中往往就会发生淡化、消隐、变形、扭曲、遗失等各种拓变。在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究竟怎样拓变及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拓变值得思索、探究。本文从译介学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以几种常见的文化意象为例,分析了文化意象在文学翻译中发生各种拓变的情况,并归纳总结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泉州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是泉州主要的旅游文化资源,被称为音乐活化石的"南音"、独具特色的舟船文化、多元的宗教文化是其最典型的代表。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利用英语作为媒介把泉州独特的文化推向世界是泉州文化翻译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