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早期民间道教是尚美的宗教,成仙是它的最高理想。神仙境界是中国古代生命美学和身体美学的重要资源。早期道教对于自由享乐生活的珍视和对于安静和谐环境的肯定,开拓了身体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自由和享乐代表了早期道教生活方式方面的审美理想,神仙题材汉画所表现的以生为美、力抗自然和肯定自由享乐的观点,折射出早期道教得道以超越时空和社会限制,获得生命永恒欢乐这一极富审美价值的人生态度。汉画对安静和谐仙境的描绘是对传统形式论美学和认识论美学自然全美理论和“自然的人化”理论的框复与超越。这些修仙证道汉画从生命生存角度对生命文化所做的阐释和开拓,给世人领略宇宙人生带来了新思路、新理念和新空间。  相似文献   

2.
汉代画像石是我国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时期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虽然是一种民间工匠的集体艺术创造,但她同样折射出汉代的时代精神。铺陈美则是汉代艺术共同的美学风格,也是汉代画像石,包括陕北汉代画像石突出审美特色。以铺陈美的艺术风格,汉代画像石反映了汉代人共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深刻地表现了汉代艺术整体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3.
儒家文化思想是汉画产生和形成的主要思想内核之一,是其艺术表现、审美意蕴以及美学特征形成的内因,只有通过系统地考察与研究,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掌握汉画表象之下所蕴含的艺术本质,从而将其上升为对汉画艺术规律和审美思想的思考。以汉画蕴含的儒家文化思想为切入点,会为汉画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等的剖析带来文化的视域、美学的高度和方向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卡尔松明确提出环境美学涉及的两个重要问题是“欣赏什么”和“怎么欣赏”。结合环境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日常自然审美经验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人们在选择自然审美对象时不仅需要敏锐的身体感知,而且也受其情感、经验、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审美方式并不是单一的静观无功利模式———对象模式,而是混融性的审美模式,包括景观模式、参与式的自然欣赏模式等。明晰了“欣赏什么”和“怎么欣赏”的理论实质,我们会发现人类的日常自然审美行为既体现出人类获取美感的合理性,同时也蕴含着影响生态环境的某些危险性。我们应该吸收借鉴环境美学的相关理论,更应审慎地选择我们欣赏的对象和欣赏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刘柳 《南都学坛》2004,24(4):11-12
汉画中舞蹈具有飘逸、轻柔、热烈奔放、神秘、舞乐百戏杂陈等艺术特征,反映了汉代舞蹈已形成了我国古代舞蹈的独特民族风格。汉画中舞蹈的艺技并重、道具起舞、“纤腰长袖”、诙谐逗趣、拟兽舞蹈、形神兼备等表演艺术对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探讨汉画中舞蹈的审美规律,可以为建立现代民族舞蹈美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研究是中国少数民族美学乃至中国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发生学角度来看,自然生态环境、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求美冲动、文化固化等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自然生态环境是物质条件,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是重要基础,而追求美的冲动和审美思维的自我发展是关键,宗教、语言、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则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并得以固化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土壤。少数民族审美模式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漫长而复杂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的观念逐渐从宗教的、伦理的、功利的、认知的等观念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这一分离过程,就是少数民族在明晰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基础上建构和完善其审美模式的蒸馏过程。  相似文献   

12.
审美经验是当今美学观念变异的核心问题.随着媒介条件的变化,审美经验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样态.对于这种当下的审美事实,如果仅以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无利害"、"审美静观"、"心理距离"等主体审美态度为经验尺度的话,势必会将当代大量活生生的审美事实遮蔽掉,而如果与此相反站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立场上将一切生活中的经验都与审美经验相混同,也会使美学发生前所未有的断裂.20世纪的美学家们多半都对审美经验予以深刻的关注,了解这个轨迹,对于美学理论的当代建构,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汉画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以特殊的艺术形式展现泱泱大国的强悍之风。汉画艺术精神体现了汉代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汉代人生命力的刚劲与顽强,汉代人的"阳刚之气",汉代人"以大为美"的审美特征,能激发大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创造力,对塑造大学生的灵魂、启迪大学生的智慧、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等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曹新洲 《南都学坛》2012,32(3):19-21
作为墓葬建筑材料的汉画像表达的是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状态,每一幅画面都有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即汉画思想。汉画思想是在汉代社会特定思想环境下的产物,也是对汉代社会思想的系统反映,而这些汉画思想在每一个墓葬单元内又构成一套完整的汉代埋葬习俗。透过汉画思想的系统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汉民族文化的原有特性。  相似文献   

15.
德国浪漫主义以民族文化的建构为诉求,以审美为路径将自然转化为与主体紧密联结的"他者",从而使其民族精神具有外在的现实性。在这一思想进程中,德国浪漫主义自然观坚持美学的认识论特征,着力探寻人对自然审美感知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这种模式与环境美学具有内在的联系。两者基于美学作为感性学的理论共识,彰显了西方环境美学的理论连续性和美学理论的自律性,对我国环境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汉画(汉代画像石、画像砖、铜镜、汉墓壁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汉墓壁画上所刻文字等的合称)是汉代民间结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的一个象征世界,表达着他们的愿望和期待。作为一种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年,躲过无数兵燹战火的民间艺术,它真实地记载了一些早期佛教影响传统家庭观念的资料。这些资料展呈了早期佛教在民间的传播方式,反映了佛教对民间影响的程度,对之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对于丰富汉代早期佛教的研究资料和全面总结早期佛教的传播规律、纠正学界通说具有重要意义。要把早期佛教的研究引向深入,这些来自民间的汉画有着异常珍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慷慨悲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燕文化的慷慨悲歌几千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长期以来,人们以不同的词义来理解使用这个词,而把慷慨悲歌理解为慷慨激昂更符合慷慨悲歌的真正含义。燕地地理位置是慷慨悲歌形成的重要因素,民族融合和战争对慷慨悲歌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侠士和侠义之风是慷慨悲歌最终形成的因素。慷慨悲歌具有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汉画是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及其上面所刻文字的合称。在汉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汉画成为儒家教化思想的重要载体。作为一个时代的道德教科书,汉画通过圣贤人格宣扬、礼乐传习、孝道思想灌输等方式来对社会进行教化,构建了一个不同于现行哲学化、学问化诠释方式的、既内在又超越的系统,于人伦日用中演绎儒学教化的深厚义蕴,特别有利于儒家教化思想的传播及其功能的实现。汉画弘扬儒家教化思想的经验启示我们,在思想观念上从西方窠臼中解放出来,从生活、情感、体道群体的角度来确证和反观儒家教化思想的本质,将有利于儒家教化思想的现代转化和发展,有利于儒学学科当代形态的重建。  相似文献   

19.
作为反思现代性的实践美学——驳“实践美学终结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践美学的批评论者错误地理解了实践美学的问题域,割裂了审美与现实社会、人生的丰富联系,他们从审美中心主义的视点出发,将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简单地等同于个人本位和感性本体,先入为主地认为实践美学片面强调必然、物质、群体、理性,因而断定实践美学“不具有现代性,还不是现代美学”,并宣称“实践美学作为一个具有理论规定性的学术流派走向终结”。这种简单的三段论式的思路无论是前提还是由此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商榷的。实践美学建基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现代性构想之上,坚持从现实社会、人生出发理解审美问题,反对后实践美学对超验彼岸世界的乌托邦幻想;坚持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群体的统一,反对后实践美学对理性的激进批判。实践美学不仅具有现代性,是真正的现代美学;而且作为对现代性(包括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反思,实践美学是一项未完成的现代性工程。  相似文献   

20.
环境美学研究已经明显地扩展了审美理论。环境具有交融性、包容性、动态性等特征,它促使我们采取一种比体验艺术时更直接、更有力的欣赏体验方式。这种新观念既对艺术欣赏提出了挑战,也对审美理论提出了挑战,促使我们重新反思传统美学中的审美静观说与审美无功利概念。环境美学能够作为一座桥梁,将审美欣赏的传统形式与其他领域的审美价值密切联系在一起。如果自然美学、环境美学和艺术美学能结合在相同的理论框架中,那么我们就必须发展一个充分开放的结构,既尊重三者各自独特特征,又适应各个领域,从而重新改造美学学科。在对审美欣赏的尊重中,我们能够尊重地球及其所有栖居者,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因而走到了一起,美学与伦理学也因此而达到了根本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