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云南24个少数民族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民族有彝、哈尼、白、纳西、藏、景颇、拉祜、傈僳、普米、怒、阿昌、独龙、基诺等十三个,其人口有七百多万,占云南少数民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云南的藏缅语族不仅族属多,人口多,而且历史悠久,她们在云南的开发史上曾有宝贵的贡献。由于以上原因,云南历史上的许多重大学术问题,都与藏缅语族诸民族的历史密切相  相似文献   

2.
《金陵瞭望》2010,(10):9-11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革,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 ——民歌《茉莉花》  相似文献   

3.
中缅两国,山水相连,民族相通,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胞波情谊深厚。 公元前122年的西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归国,说在大夏(今阿富汗)见到蜀布。这种布也称为“白叠”。《史记·正义》说:“白叠,木棉所织”。《后汉书·西南夷传》说,永昌郡(驻今云南保山市。辖境包括今德宏州在内)有“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再往后到晋朝时期,郭义恭《广志》说:“梧桐有白者,剽国有白桐木,其花有白毳,取其毳,淹渍缉绩,织以为布”。从西汉时期张骞在大夏(阿富汗)见到的蜀布(白叠)到晋朝时期汉族了解到来自永昌郡(驻今保山市)的“桐华布”,都是棉织品。从公元前二世纪末的西汉武帝时到公元四世纪的晋朝时期,中国与缅甸之间便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蜀布”(白  相似文献   

4.
“春光”,大家都这样叫它,谁也不知道它原来叫什么,只知道它是一种很美的花,只知道用它还可以做“春光馅饼”——我们家乡特产的一种食物,人们习惯叫它“春光”。每当春天到来,春光盛开时,家乡人就提这篮子到田野里采摘春光做“春光”,一家比一家香,一家比一家够味。  相似文献   

5.
九岁时,父母带我去农村老家探亲。到了地方,二姐告诉我,老母猪下崽儿了,我便直奔后院去看个究竟。来到后院,我看见老母猪侧身卧着,身边有一排小猪, 个个含着奶头,啧啧地吃着奶。我数了一下,共有12头小猪。5头白的,6头黑的,还有1 头分外醒目的小花猪,它那白  相似文献   

6.
端午,老家人叫它端阳,是响亮的叫法。 “端阳节来了!”就这么闲闲的一句,声气里就透出股欢喜来,是俗世烟火熏染的欢喜,温和可亲,一脸喜相。其实,端阳的消息早就暗透,在似有若无的香药味里,在桃红柳绿的布头里,在明媚鲜艳的五色线里。剪刀咔咔地响,布头就分成了更小的块,有三角,有方形,摊在一堆,是一簇绽放的花。  相似文献   

7.
拣麦穗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颗麦穗的篮子说:  相似文献   

8.
<正>云南民族大学马列部张子建教授所著的《和谐世界视域下中缅边界问题研究》由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建设和谐世界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中缅边界研究》(项目编号:07BGJ001)成果,获云南民族大学2013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出版。  相似文献   

9.
我家的猫     
我家有一只小白猫,全身长着雪白的毛,软软的,柔柔的。白天他常南懒洋洋地睡大觉。它有时睡在冰箱上,有时侧身睡在篮子里。看它睡觉时好玩的样子,我总是忍不住地要用手抓抓它的耳朵,摸摸它的白肚子,甚奎还用小枝条搔搔它的小鼻子。  相似文献   

10.
感悟丁香结     
丁香结 在我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混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相似文献   

11.
由于地缘条件、民族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云南中缅边境地区形成大量非法跨国婚姻。不仅削弱了中国法律在边境地区的权威,给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带来隐患,而且损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有条件认可中缅跨国婚姻,为缅甸女性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有助于云南边境地区的长期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本书是王连芳同志在云南从事民族工作近半个世纪的回忆录。作为中国多民族缩影的云南,世居着沿越、缅、老三国国境线4000公里的25个少数民族,构成一部民族关系和内外关系极为复杂的活的社会发展史。连芳于1950年任中央访问团副团长,留在云南参加领导民族工作...  相似文献   

13.
傣族渊源与巴楚文化刘岩云南傣族是外来的民族,先于傣族进入云南边境地区居住的是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布朗、德昂等民族。作者研究傣族历史的文字记载和大量民间传说,阅读东南亚有关泰、缅、老、柬的历史著作,证实云南傣族并非土著民族。西双版纳傣族传说他们的祖...  相似文献   

14.
儿时的年味     
正当空气中弥漫着腊香的时候,我由然闻到了儿时老家的年味。儿时老家的年,沿袭着古老的习俗,浸透着纯朴的民风,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来自乡野的泥土气味。一进腊月,集市上的人就像赶趟似的多起来了。商店里、缝纫铺、杂货店、菜市场甚至连理发店都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家都紧张而忙碌着,老家的年味也就此开始了。俗话说"吃了腊八饭,快把年来办"。腊八之后,村民们就忙活开了,张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全面推进云南对外开放,需要对开放的重点做出判断。将南亚作为云南对外开放的重点地区,从而形成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的路径和对策,是全面推进云南对外开放的关键。孟中印缅合作是跨越东南亚、南亚两大区域,有亚洲特色的次区域合作,需要加快模式创新和机制化进程。云南实施“西进战略”,扩大西向开放,以促进该区域和平、稳定和繁荣。  相似文献   

16.
"黑""白"观念是与纳西、彝、羌等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族群以及喜马拉雅周边地区和"藏彝走廊"不少族群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现象.学术界因此将"黑白"观念与有些民族的族称联系起来作了不少探讨,也有不少争论.长期以来,纳西族宗教和民俗中的"黑""白"观念成为一个争议多的问题.本文用丰富的民族志、宗教学资料和历史文献为依据,深入分析了纳西族的"黑""白"观念.指出纳西族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是"尚白忌黑"的,纳西、纳罕、纳恒、纳、纳木依等族群的"纳"一词,是一个尚待探讨其含义的族名,无论它的语意与"大"、"巨大"或与"黑色"有无联系,都与"黑色崇拜"无关.此文对探讨有争议的彝族的"黑""白"观念以及进一步探讨藏缅语族族群的色彩信仰和相关的民俗亦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支。在音节特点上,哈尼语以双音节词占多数,而且词汇中有不少以a音节组成的词。a音节在词中有多种属性,具有多种不同的功用和意义。对a音节的特点进行微观分析,有助于认识哈尼语的构词特点、语素特点,是研究哈尼语必不可少的子课题。本文试以云南绿春县老马哈尼语为例,分析、研究a音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缅油气管道的兴建,标志着云南能源新时代的到来。虽然国际上杂音不断,但是中缅油气管道的修建将有助于缓解马六甲海运瓶颈的困局,有助于在中国形成四面来油的能源供给新局面,能源进口通道格局将进一步改善,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更有助于大力推动云南省桥头堡建设的实施,推动云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花,人见人爱。老家农村,母亲也爱花,栽花,可总败。倒是门前的那些草,年年锄,可它依然年年绿,似乎在挑战母亲手中的那把锄头。母亲对我说,花虽比草艳,但草比花强。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政府和军方对缅甸军机炸弹伤害中国公民事件做出强烈反应之后,果敢战区上空不再有缅甸空军战机的踪影,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缅边境战事的降温.目前,缅甸陆军的攻势更加凶猛,而炮兵部队的隆隆炮声让家住中国南伞的居民都难以入睡.在此敏感时刻,中国外长王毅现身云南,也引起媒体注意.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3月17日表示,王毅外长日前去云南是就中国当前的外交工作向云南省委省政府介绍情况.在云南期间,他和云南省委省政府负责人还就当前中缅边境地区事态交换了意见,研商了工作部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