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由于纳米技术在新技术革命中的基础性作用,它的突破有望引导下一次产业革命。然而,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决定了它们在纳米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起点差距。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财富分配制度可能会加大起点差距,从而形成类似于“数字鸿沟”那样的“纳米鸿沟”。“纳米鸿沟”蕴含并强化了发展起点不公平、代价与收益不公平、教育与发展机会不公平等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教育信息化在促进社会进步、教育公平方面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伴随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与之对应的“数字鸿沟”日益加大,并日益演变为“新数字鸿沟”。政府通过物理手段填平了明显的数字鸿沟,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在拥有网络基础上的合理、全面使用信息技术,弥补技术层面的信息差距,实现对“新数字鸿沟”的跨越,最终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彰显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公平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3.
数字鸿沟是当代信息社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问题。数字鸿沟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发展的不均衡,成为在信息时代突显的社会问题,其背后蕴涵着新的南北差距、社会分化和地区分隔问题。笔者论述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数字鸿沟"的实质、产生的原因和信息需求现状,指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跨越数字鸿沟的必要性,以及高校图书馆与缩小"数字鸿沟"的关系,提出高校复合图书馆是缩小"数字鸿沟"的一支生力军,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会聚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力空前增强,由此而引发的平等、公正等伦理道德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会聚技术的发展导致“NBIC鸿沟”,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从研究角度看,会聚技术研究的起点、过程和结果都存在不公平;从应用角度看,会聚技术将加大人与人之间、群与群之问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5.
数字鸿沟是"知识沟"理论在这个信息时代的新发展,是指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距,它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导致数字鸿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弥合数字鸿沟的关键不仅在于扩大信息数字技术的覆盖面积,更在于提高中、低端群体自身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和全球化空前扩展,在此过程中,数字鸿沟问题凸显出来。国际产业分工的不平衡、国际贫富差距和教育水平差距是国际数字鸿沟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国际数字鸿沟问题可能进一步拉大国际贫富差距,导致个别国家的数字霸权,并危及国际安全,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鉴于数字鸿沟研究从一开始就具有典型的问题导向特征,因此在选择和构建数字鸿沟测算方法时应更多地考虑它的适用性。一般来讲,选择和构建一种测算方法时应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这种方法体现了数字鸿沟的四个质的规定性——数字化、差距、比较、扩散与应用;其二,这种方法能清楚地回答关于数字鸿沟的三类问题——现状、趋势、对策;其三,这种方法符合三个基本原则——理论通用、内涵直观、数据完整。  相似文献   

8.
纳米药物伴随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走向市场,在疾病的早期检测、靶向治疗肿瘤以及降低药物毒性等诸多方面取得骄人业绩。但与纳米技术特性相关的纳米尺寸效应、纳米结构效应等引发的纳米技术风险,也不得不引起纳米药物研发者的重视。以纳米制药技术为例,应从技术"中道"立场,对纳米技术的价值评价、纳米技术的伦理控制和纳米技术伦理的嬗变三个方面进行沉思,建构"安全与可持续"的普适伦理原则以应对纳米技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在1998—2012年江苏省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数据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消费的倾向、信息消费的系数、信息消费结构等指标对比分析江苏省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现状,发现城乡居民信息消费虽呈现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但两者的差距也显而易见。故通过构建ARMA模型,对两者的差距进行拟合并作出短期预测,实证结果表明城乡居民间的"数字鸿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基于此,在维持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示范作用的前提下,应从提升农民信息消费能力、构建完善的农村信息消费环境等方面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内"数字鸿沟"形成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巨大"数字鸿沟"的存在严重影响信息资源共享性优势的发挥,严重阻碍了国家的信息化建设进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人群文化程度的差异、不同人群获取信息技术的智力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是导致我国国内出现巨大"数字鸿沟"的主要原因.缩小数字鸿沟,需要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平衡发展,大力发展教育以及完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阐述城市网络文化中社会群体阶层之间的数字鸿沟,网络文化中代与代之间的数字鸿沟,以及数字鸿沟问题将会在未来城市网络文化发展中愈加扩大其不平等,进而影响社会稳定。提出要弥合这种数字鸿沟,必须加强城市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论证了现行因特网国际互联结算规则的不合理性,指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支付沉重的国际互联结算成本,是抑制国际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导致了"数字鸿沟"的加深,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间的贫富差距,加剧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此,提出了缩小"数字鸿沟"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建立公平合理的因特网国际互联结算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热火朝天的数字化热潮的,还有一种来自政府和民众的深切的关注.即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问题。数字鸿沟关注不同国家、社会不同阶层民众,在拥有、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产品以改善其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机会和能力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导致的发展机会不均、不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4.
针对测度我国区域信息鸿沟,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15个省市在网络可接入性、网络使用能力、网络内容应用、网络外部环境4个方面共10个指标进行分析,通过获得各省信息通信技术(ICT)接入、应用水平综合指数和信息鸿沟指数,对我国区域信息鸿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间的信息鸿沟是非常明显的。本方法可以在纵向和横向上比较区域间信息鸿沟的状况,由此估计以往ICT发展政策的成功与失败,并用于指导今后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从数字鸿沟到数字机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时代的产业格局以及全球化分工的逐渐分明,发展不均衡造成的数字鸿沟问题也逐渐凸现。图书馆在消除数字鸿沟中将起到核心作用。利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快捷的网络等各种优势,图书馆将在提高全民信息素养、缩小数字鸿沟、创造数字机遇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根据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指标体系的监测结果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但在绝对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从近些年的发展比较看,中国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消费、知识支撑方面的差距较为突出.整体而言,目前中国仍属于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国家.未来中国要通过政府、企业、家庭、个体以及社会组织与机构多层次的共同协作,加快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原有的南北差距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新的差距--数字鸿沟,而且这个问题不仅在国与国之间存在,在一个国家内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我国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并积极找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区域差异与政策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数字鸿沟”日趋缩小,是东、中、西部地区内省际间差距的不断缩小的结果;区域知识发展水平、经济生活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对互联网发展区域差异的解释力最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影响也较显著。我们认为,政府应重点推进中西部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环境与人才环境,提高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程度,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扶持,进而有效治理“数字鸿沟”难题,全面推进中国互联网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公平面临如何从教育机会数量均等化转向教育机会质量均等化、如何从起点单维公平转向"起点-过程-结果"多维公平等新问题.利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2020年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和逻辑斯蒂回归等多种方法分析了在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背景下,社会阶层差异对高等教育公平状况的影响.研究证实:社会阶层地位显著影响着高等教育起点公平,并通过起点公平对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产生间接影响;起点不平等和过程不平等的叠加效应,加重了弱势阶层出身的大学生在教育结果上的累积劣势.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和"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任务和目标,为此应秉持发展性与补偿性并重的原则、采取系统化和协同性的整体视角制定教育政策,注重提高职业技能教育的回报率.  相似文献   

20.
基于CSS2013年的调查数据对中国老年人的互联网应用及影响的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在互联网应用过程中存在接入鸿沟,高龄、收入状况差和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在接入互联网过程中存在劣势;老年人互联网的使用鸿沟并不存在,大部分老年人应用互联网浏览新闻;老年人互联网应用的产出鸿沟并不明显,互联网应用与否以及具体应用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大多数维度影响均不显著,互联网应用与否负向影响"生活状况满意感";常规性应用和资讯类应用都负向影响老年人的"理想接近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