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必然性,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分析了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素。最后,从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行为的长期目标出发,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分析中国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原因,在对贵阳农村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现状、困难,从理论层面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性要素,指出政府有形之手介入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中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然而一些制度性障碍,如户籍管理制度、土地政策成为对农民向城市转移的羁绊。政府应对现有制度进行改进,做出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创新,克服各种障碍,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中,辽宁民族自治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喀左县为例,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与农村城市化相辅相成,在城市化道路中,从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的实际出发,只能走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顺利与否关系到能否化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构建小康社会成功与否。本文试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结合政府、学校、社会三股力量合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社会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的成长对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意义。集群产生的规模效应带动了中心镇的发展,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中心镇又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供了出路。通过以广州市番禺区产业集群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走向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和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产业集群与中心镇建设和农村人口转移相互促进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政府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划分为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模式,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显著的影响:机械力在耕种、收获环节对劳动投入的替代,促进了劳动力的异地转移;机械植保则对劳动力的异地转移产生了抑制;灌溉条件的改善只对劳动产生部分的替代效应,促进了就地转移的增加.现阶段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的增量投入太低,以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决策基本不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弄清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原因,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对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个人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心态偏高、对职业发展规划模糊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在此基础上,从政府、社会舆论部门、劳动者自身、企业、社会公众、社会服务机构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解决农村问题的方向在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给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强调了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重要性,从稳定粮食生产、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小城镇建设、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强化政府组织领导等六个方面,论述了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在于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但中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政府必须实施有效的公共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把农村劳动力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建立健全劳务转移就业的组织体系,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扶贫力度,从而实现中国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基础上,找出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影响我国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大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众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而农业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是惟一的出路。本文从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入手 ,分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局限性和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对劳动力转移所起的阻碍作用 ,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个途径  相似文献   

14.
当前 ,我国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成为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障碍 ,在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中引起了高度重视。本文首先利用南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数据对南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简单描述 ;其次 ,针对现状分析了南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困境 ;最后探讨了南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而且还会促进河北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估算,指出了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影响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因素和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加快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当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正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这种转移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借鉴国外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践,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转移途径角度,要合理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社会制度系统角度,要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从政府服务角度,要尽快规范和完善农民工转移中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得知,一方面通过就地转移的方式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很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往大中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中城市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地降低。因此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把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小城镇转移模式在吸收剩余劳动力上具有独特优势,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8.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快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目前已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的研究,结合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提出了一些解决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农业技术创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然而,依靠城市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难度高,资金缺口大,而且负面影响也大。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必须以农业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发展农业和牧渔业为切入点。因此,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有利于农业和牧渔业发展的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产生、传播、转化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当前绝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呈现出低存量性、低组织性、低地位性、低收入性以及高风险性、高成本性等特征,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政策和制度是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源。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的山西,政府应该从体制与制度方面着手,如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用地指标和户籍制度的联动再配置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畅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