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晚清一代,在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盛宣怀始终热衷兴办各类新式学堂和文化机构,不但有诸多开创之功,而且实绩也多,是我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非常有影响力的实际推动者。然其既非教育主管,也非地方督抚;既非名公巨卿,又非硕学宏儒之才,却能成为近代教育不可逾越的重要人物,个中原因很值得探究。其受家族重教传统的熏陶、经办洋务实业的内在需求、洋务教育活动的现实推动、李鸿章的直接影响,使其具有强烈的兴学动因,成为其能最早倡行新式教育且成效显著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正> 近代中国洋务运动中,有一个被李鸿章称赞为“吏治洋务,冠绝流辈”的人物,他就是《海防条议》的作者丁日昌(1823—1882)。丁氏乃广东丰顺人,从同治初年起投身洋务活动,参与中国最早一批军事工厂的筹建。其后历宦江苏、福建和台湾,始终以推进洋务事业为己任,倡言改革,多有建树,实为洋务运动中不可多得的实干家。故在丁氏生前,已获洋务派人士交口赞誉。李鸿章一再推许他的洋务才干“精能罕匹,足  相似文献   

3.
<正> 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西化运动,李鸿章是这一运动的开拓者。李鸿章自1862年带淮军到上海,与洋枪队接触,就“深以中国军火远逊外人为耻”,“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于是尽力倡导洋务。声言若不谈洋务,则“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李鸿章虽没有留下有关论述洋务的宏篇巨著,却称自己的洋务实际是“得手文字”。通过李鸿章的活动,来探讨洋务运动,是最恰当不过的。(一) 海禁大开,是中国人了解世界大势的前提。李鸿章说,“洋人所图我者,利也,势也”。这个由海上来的洋敌,与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夷狄不同,他们攻占京师之后,并非为取而代之,而是为了“利”。同时,“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如要以兵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李鸿章的洋务纲领不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而是“外须和戎,内要自强”;自强是李鸿章洋务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变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变法是对历史上主张变革的统称,其内容与目的因变法者所属阶级、时代和历史条件不同而各异,把变法视为纲领不妥。李鸿章的变法是要改变清廷的某些旧法度,要求对科举制、军制和官制作某些变动。李鸿章变法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具有消极影响。军制和官制改革是使兵为将有,疆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造成封建割据势力膨胀,对外战争调度失灵。不管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还是“外须和戎,内要自强”,都不能视为中国近代化的纲领,中国不可能在这些思想指导下有独立的近代资本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5.
岛暇 《21世纪》2001,(2):49-51
在洋务运动中,留欧学生书写了壮烈而又充满希望的一笔。 与最初派遣留美幼童的动机一样,清朝官吏往欧洲派留学生也是出于办洋务企业的需要,只是更具体而明确地和创办海军联系在了一起。 北洋海军与选派留欧学生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船坚炮利”的威胁,为加强海防的需要,清政府急切希望创办一支近代化的海军队伍,1861年,清政府因请英国人李泰国代购军舰失败,决定自己筹办海军。许多清朝官吏要求向欧洲派留学生,李鸿章明确指出,海军“为西国专门之学,非躬亲其事者不能尽悉。”福建船政大臣沈保帧也认为…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1837—1909年)作为清末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不仅大力倡导发展洋务企业,而且对筹建近代化军队,发展近代军事教育事业也十分重视。他在两广、湖广和两江总督任内(尤其在湖广总督任内),积极编练新式军队,并先后创办了多所军事学校,成为晚清军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以至外人将他与李鸿章并称为“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先驱。”其军事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7.
刘铭传是清朝台湾建省后的首任巡抚,他在任内所推行的新式教育如兴建西学堂、番学堂、电报学堂等,取得了明显的实绩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揭开了台湾教育近代化的序幕.刘铭传新式教育的实施,固然有其主客观因素的促成,但从本质上说,是李鸿章等人倡导的洋务教育的一部分,在采西学、废科举、中体西用及建立新学等主张上,与洋务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旨在培育一代新人,富国强兵,抗敌御侮,使中国自强自立.  相似文献   

8.
李鸿章洋务纲领和变法思想探讨刘铁君,王承仁本文认为;李鸿章的洋务纲领不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而是“外须和戎,内要自强”;自强是李鸿章洋务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变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变法是对历史上主张变革的统称,其内容与目的因变法者所属阶级、时代和历史...  相似文献   

9.
论李鸿章的改革主张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李鸿章的改革主张与实践章育良李鸿章是一位“变法”论者.他把“内须变法’①作为推行“洋务新政”的纲领性口号,采取了一系列变通“#宗之成法”这样触动时忌的措施,要求把具体的洋务的兴办与某种程度的“改革”结合起来。本文拟对李鸿章的改革主张与实践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的国防观包括建立近代化的军队 ;重海防 ,兼及塞防 ;国防建设依赖经济的发展。这些观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自强御侮及以其向西方学习为指针 ,体现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崭新国防价值观。但其国防观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史上为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筹办海防”的活动是整个洋务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环节之一,也是评价洋务运动的重要方面。到目前为止,不少论者认为,包括筹议海防在内的筹建海防活动,是洋务派勾结外国资本主义借用“洋枪洋炮”镇压人民反抗的产物,因而全面否认它具有“御侮”、“自强”的性质。如果就中外反动派共同镇压农民起义这一点来说,这种观点诚然是有道理的。然而要仔细研究一下筹议海防开始时的“奏议”、“廷议”和“决议”的具体内容,是不是还有“御侮”的面?为此,本文仅就洋务派“筹议海防”的过程作简略的叙述,以期有益于这个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1881年5月,开平矿务局正式开局(1878年7月)后三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向清廷报告说:“从此中国兵商轮船及机器制造各局用煤不致远购于外洋,一旦有事,庶不为敌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泄。富强之基,此为嚆矢”。李鸿章的报告未免张大其词,因为包括创办开平矿务局在内的全部洋务活动,始终未能挽救清王朝覆灭的厄运,更谈不上使中国臻于富强。但是,在洋务派“到处创办,到处无成”的工业近代化活动中,开平矿务局却取得了例外的成功。它存在二十二年所取得的成绩和它对中国社会经济生活所起的积极作用,以及最后为外资所侵吞的教训,不能不促使我们对它的经济活动给予应有的重视,进行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的外聘人才思想系统而全面。他在举办洋务的实践中深感新式人才的缺乏,于是产生了“借才异域”的思想;他主张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对外聘人才进行询访和考察,以确保外聘人才的质量;为了吸引外籍人才的到来,他力主实行“重金聘请”的政策。他对受聘洋员及其母国趁机干涉内政的行为持警惕和抵制的态度,坚持聘用洋员问题上的“权操自我”。他认为聘用洋员只是权宜之计,而培养华人才是经久之道;他主张给予成绩突出的受聘洋员以恰当的奖赏,以调动其在华致力的积极性。当然,李鸿章的外聘人才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研究者对曾国藩所从事的洋务活动进行了深入探讨,既有共识,也有分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曾国藩洋务思想产生的原因;曾国藩兴办洋务的目的;曾国藩从事洋务的主要内容和成就;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19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以曾国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的一部分带有买办倾向的封建地主官僚,先后创办了许多新式的军事工业和民用性企业。在整个洋务活动中,李鴻章和张之洞可称得上是大显身手的两个主角。在九十年代以前李鸿章曾红极一时;中法战爭以后张之洞漸露头角,到九十年代,张之洞已是洋务派首领中最活跃的人物了。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派官僚围绕“招商”问题提出过一些主张,采取了不少行动。洋务派官僚的招商言论,既反映了他们对企业经办形式的看法,又折射出他们对私人资本的实际态度,而招商这种办法,对企业的境况和命运,又有着重要的影响。李鸿章是身负重膺、声势煊赫的洋务巨擘,他的观点,集中地反映了洋务派官僚的思想特征,他的举措,直接关系着洋务企业的发展进程。在招商问题上将李鸿章的思想言行作一研究,对认清洋务派官僚在中国经济近代化初期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17.
北洋购舰考     
研究中国近代军事史,必须研究北洋海军。长期以来,学术界习惯把北洋海军研究分属于洋务运动史和中日甲午战争史两个方面,没有形成专史研究。而要对北洋海军作出全面的历史评价,必须考察它的组建过程。鉴于购舰办“海防”,是李鸿章办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购舰问题进行深入考析,能够加深对洋务运动以及北洋海军实力的了解,本文拟就北洋购舰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8.
刘畅  穆艳梅 《21世纪》2010,(2):36-38
李鸿章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风雨雨四十载,从鼎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康有为称李鸿章是“维新之同志”;梁启超评价他:“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在《讲堂集》中说“水浅而舟大也”,叹息李鸿章这只大船在晚清的浅水中无法行驶,进退维谷……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是清朝末年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的洋务派大官僚。他从事洋务活动二十余年,狂热地鼓吹和推行洋奴哲学,对洋人、洋货、洋技术顶礼膜拜,赞不绝口。什么洋人“确有阅历”、“学精名著”呀;什么洋货“穷极精巧”,洋法“极真精美”,中国“岂敢谓遽造精微”呀,等等。他办实业,的确是名副其实的“洋务”,“购器雇匠,悉资外洋”。张  相似文献   

20.
新式教育即近代文化知识在中国的传授,起步于鸦片战争前后的东南沿海.而同一时期,广袤的西部地区则相对沉寂,无论是教会学校还是洋务学堂,多是在1891年重庆开埠通商后出现的;即使在清末新政期间及民国初年,新式学堂的开办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也阻力重重.教育的落后,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近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