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位置服务是移动商业中具有前景的应用,用户对位置服务的使用意向将会影响位置服务领域的发展,在TAM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隐私顾虑"与"服务体验"两个变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隐私顾虑对使用态度具有负向影响,但对使用意图的直接影响不显著;服务体验对位置服务的使用意向具有正向影响。为吸引用户,企业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服务品质,加强用户的服务体验;另一方面还需要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增强用户的感知价值。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动计算和无限设备的蓬勃发展,基于位置服务中的位置隐私保护研究受到了学术界广泛关注。为保护位置隐私,学术界提出了很多匿名算法。但现有这些算法均基于一个假设,即网络中的所有用户均可信。实际上,网络中并不存在任何可信实体,现有基于真实位置生成匿名集的方法应用领域有限。针对此问题,根据用户发出信号强弱判断位置邻近性,提出了一种在k*NNG上的匿名算法,并通过“协作”的方式在不暴露用户任何隐私的前提下生成匿名区域。在不同系统设置下对算法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在效率和服务质量上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在万物互联的人工智能时代,隐私问题成为深刻依赖用户个人数据的科技公司讳莫如深的灰色地带,隐私终结危机也成为学界持续关注和广泛讨论的主题.英国学者计算机科学家奥哈拉与沙德博尔特以极具前瞻性的视野在《咖啡机中的间谍:个人隐私的终结》一书中论述了"泛在技术"为人类所建筑的"圆形监狱",并做出"隐私终结"的论断.基于对该书的阅读,本文从政治经济学和技术哲学批判角度认为:(1)"隐私"是标榜个人自由的虚伪能指,当前隐私问题主要在于商业资本对用户数据的侵入性收集、使用和流通;(2)当前威胁隐私的技术现实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人工智能对于隐私的数据化和商品化;(3)当前社会控制机制从"圆形监狱"转向"透明社会",个体对隐私的让渡标志着资本主义所许诺的主体性自由崩溃瓦解;(4)隐私实质上成为隐秘的生产要素和剩余价值的来源;(5)隐私危机本质上是驱动技术发展的资本逻辑对人类生存活动剩余价值的压榨;(6)将人异化为数据和机器是违背人性的,直面隐私问题意味着面对人的终极需求;(7)隐私终结论是犬儒主义论断,未来隐私场域的斗争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4.
用户对于敏感位置信息的认知状况是隐私及个人信息立法优化的基础。基于隐私估算理论的"感知收益""感知风险"并结合"感知控制"可测变量,问卷选择移动位置服务涉及的类型场所,结果显示高档休闲消费场所、大众消费娱乐场所基本不具备敏感性,社会服务场所个别具备敏感性,身体或性暗示消费场所敏感度高。感知隐私收益方面,个性化享受、社交促进的收益感知较明显,自我夸示、群体归属的收益感知水平较低;感知隐私控制收益方面,对网络隐私声明的信任以及商业道德的信任均呈现负向评价;感知隐私风险方面,对收集过多不必要信息、定位开关具有欺骗性和网络危险不可预期的感知强烈。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作为隐私感知的控制变量,它们虽对用户的感知收益、感知风险及感知控制产生认知差异,但总体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人脸识别技术以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为价值使命而得到发展和应用,但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和可靠性问题也引发了隐私泄露、识别错误、安全风险和歧视等伦理风险。基于技术伦理学的非力量伦理和责任伦理,最小必要原则、知情同意原则、不伤害原则和公正原则构成了防范和规制人脸识别技术伦理风险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利用的前提是开放和共享,开放和共享又往往导致个人用户隐私的泄露,产生大数据时代的隐私问题.隐私问题的存在,成为掣肘大数据经济发展的根本挑战.大数据时代的隐私问题之所以存在,源于基于隐私的大数据技术经济范式即大数据时代的隐私经济.隐私经济模式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个人隐私被异化为大数据生产过程的数据原材料;资本主义隐私经济的本质是数据和媒介平台对个人隐私的剥削;隐私经济的扩张,催生数据工厂社会的出现,在其中,无所不在的监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数据资本家的利润.  相似文献   

7.
个人信息保护法已形成草案,立法程序正在推进中。从孔子的"非礼勿听,非礼勿视"开始,中国人应该就有了隐私保护的意识。在法学学理上,隐私权保护的隐私,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其中私人信息和保护是隐私权保护的重要方面。只要不涉及公共利益问题,任何人的私人信息都应当得到保护,侵害私人信息构成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数据在变得更易获取、更有价值的同时,也比以往更加脆弱。相应地,有关消费者隐私保护问题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相关研究依然较为零散,一系列关键问题亟须探索。通过阐述消费者隐私悖论的形成与化解,梳理消费者隐私保护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探讨顾客、技术、企业和政府多元主体协同的消费者隐私保护路径问题,构建了消费者隐私保护研究的整合框架,并揭示出未来的七个重点研究方向:(1)辨析消费者隐私保护行为在不同情境下的差异,构建隐私应对行为合理性的评价标准;(2)基于多个视角进一步深入挖掘消费者隐私悖论的成因及化解策略;(3)加强对消费者隐私担忧影响隐私保护行为的条件及情境范围的深入考察;(4)进一步深入研究消费者隐私素养的衡量、形成及培育机制;(5)深入考察消费者隐私疲劳的前因与影响机制;(6)综合考虑各方责任与利益动态平衡,突出协同作用,深入挖掘多元主体协同的消费者隐私保护路径;(7)扩展消费者隐私保护的跨文化与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基于个人数据的竞争重要性和人格属性,近年来关于隐私保护与垄断行为规制的交叉问题颇具争议.数字经济中,隐私与数据保护水平是重要的非价格竞争因素,隐私与数据保护水平的降低可能构成反垄断法意义上的竞争损害并对消费者利益造成伤害,将其纳入反垄断法进行分析考量具有理论和法律基础.在将隐私与数据保护问题纳入到反垄断法分析框架下进行评估和考量时,应当重点分析消费者对隐私与数据保护的重视程度,评估经营者是否就隐私与数据保护展开竞争,将相关的隐私与数据保护法律和原则作为评估依据和标准并内化于反垄断法的分析框架中.  相似文献   

10.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数据技术被广泛应用。疫情信息的公开提高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性,但频发的隐私泄露事件也暴露了疫情信息披露与隐私保护之间的问题。大数据时代隐私的范围已经被扩大化,为公益目的个人应当接受对其隐私权的限制,但是这种限制应该是合法、适度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个人隐私保护面临着知情同意规则失灵、公共利益与个人隐私利益相冲突、公众知情权和个人隐私权相冲突等困境。为保护个人隐私,必须严格规制疫情信息披露行为,首先要遵循相关法律原则保证其合法性,其次要保障公众的知情、同意和监督权保证其透明化,最后必须严格落实隐私侵权责任制度,严守隐私保护的最后一道法律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