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深具文化特色。就习语的文化特征(形象、比喻语义)而言,英汉习语存在三种对应关系:对应,半对应,不对应。本文拟从比喻语义角度着重探究在第二、三种对应关系即半对应,不对应时,英语习语翻译实践中的行之有效的变通手段。  相似文献   

2.
作为修辞手法的比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属性、风俗习惯、审美观点等。所以,英汉语言中的比喻性习语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各自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3.
通过英汉两种语言在习语及比喻上的相似和两种语言在日常交际、词汇意义、称呼称谓及审色观上的不同,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在英汉语言上的体现,旨在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干扰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比喻的基本类型之一,象征也属于修辞研究的范围.从认知的角度考察英汉习语可以发现,其中的文化词汇意义都是通过系统认知映像出的比喻意义.通过比较分析隐喻和象征两个概念内涵、外延的异同及其认知途径、联系功能,进一步能够发现,比喻性习语中的文化喻义包括隐喻义和象征义:隐喻义是语言使用者通过联想某一具体形象认知得出的;象征义是语言使用者通过联想某一代表本民族内涵和特定文化寓意认知得出的.包含隐喻义的比喻性习语属于隐喻习语,包含象征义的比喻性习语属于象征习语.隐喻习语是由心理感知或感官感知和心理感知形成的判断或结论,象征习语是由文化感知形成的判断或结论.二者虽然都是基于联想的语言表达形式,但象征习语在认知层级上高于隐喻习语.  相似文献   

5.
语义空缺的英汉习语的跨文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语语义具有特定性、稳定性和丰富性,透过习语的语义,我们能够较为准确地探究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对英汉习语语义的跨文化对比研究表明,习语语义的相同与不同交织在一起,有语义重合和文化重合,更有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可以归因为:民族的认知、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英语和汉语中的有些习语语义即不重合也不平行,而是存在着语义空缺现象。语言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有的语义存在于一种语言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的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它们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反映了灿烂多彩的悠久历史文化。这类习语语义在英语和汉语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中往往是此有彼无,或彼有此无的。  相似文献   

6.
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汉两种语言都是高度发达的语言 ,因而有着众多的习语。习语是某种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 ,提炼出来而形成的独特的具有固定形式的短语或短句。它包括成语、歇后语、俗语、谚语等。它们不仅言简意赅 ,而且形象生动 ,比喻贴切 ,妙趣横生 ,给人以美的感受。但由于地域、生活习俗、宗教、历史等各方面的差异 ,英汉习语都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在英汉习语互译中 ,要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关键在于吃透原文习语的意义 ,尤其是原文字面意义之下所隐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拟从…  相似文献   

7.
比喻是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极为常见的修辞方式.但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种种差异,比喻修辞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从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四个方面论述英汉习语中比喻修辞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充分反映出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的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更应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本文就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对比而且还探讨了习语文化信息的几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英汉对应比喻性习语中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常选用不同的喻体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即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本文从两种语言所植根的文化渊源角度对英汉对应比喻性习语中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英汉数字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承载着英汉两个民族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英汉数字习语与各自文化相连,存在于宗教信仰、美学观念、神话、社会风俗和地理环境等各个社会领域,深刻折射出了英汉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特色。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旱涝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重点分析了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对防治旱涝灾害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山丘地区建设“绿色水库”与平原地区建设“黄色水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只有增加森林植被覆盖,才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从根本上减轻旱涝灾害。  相似文献   

12.
孔子从人的情感出发阐释礼的起源。他提到的人类情感,只不过是人类情感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基本限于家族成员之间。孟子认为,人心中不但有以孝为中心的恻隐之心的体现———仁,而且内含着调节社会生活关系的羞恶之心的体现———义。孔孟都意识到人性的体现会遇到矛盾冲突,但孟子更加注意到道德心理引发的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他对仁与义的冲突进行了正面讨论。孔孟都认为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对自身有更高的反思,但同时也意识到必须对天道加以思考,它表明儒家道德践履所遇到的矛盾还需要有超越人的道德心理,去思考更加广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只要资本幸存一天,马克思就是批判理论无法超越的地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激进的批判叙事,与马克思的理论交集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强调历史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激烈批判;对人的解放的积极憧憬。然而,在上述论域的关键理论质点和政治立场上,德里达完全异质于马克思的逻辑场域,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主导”方法论范式,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的当代变化;二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的旨趣和边界保持清醒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有的学者致力于寻找语言的共性,有的则强调语言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世界上应用广泛,对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认为,英汉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思维决定语言,因此语言的共性源于思维的共性,语言的个性源于思维的个性。语言的共性建立在语言的个性基础之上,鉴于汉语研究的状况,目前我们应加强汉语个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英汉委婉语、禁忌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它们是语言文化联系非常紧密的部分,许多深层文化通过委婉语表达和传承,英汉委婉语、禁忌语表现出两民族趋善趋美的一致性,但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文化差异,通过英汉委婉语、禁忌语的比较来传授文化,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科技推广应用必须遵循循环经济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型经济。循环经济有三个最基本的原则:即资源使用减量化原则;产品再使用原则;废弃物再循环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成果的应用与循环经济关系密切,科技成果应用必须符合循环经济原理。本论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必须遵循的循环经济原理。  相似文献   

17.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在高等学校中,如何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把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放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体系的完善这一历史条件中加以考察,提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高校科技产业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问题及可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花卉语言是人类语言中一种美丽的语言,不同国家和民族所使用的花卉语言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自己的民族特色。花卉语言作为人类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工具,部分地承担了交流媒介的作用,广泛使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为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实行宪政是现代国家的根本标志,宪政事实上是一种平衡机制。成熟的宪政不仅是各种对立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发展结果,而且本身就是使各种对立要素达成某种程度均衡的制度机制。宪政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平衡。而要实现这种平衡,分权制衡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文章对分权和制衡这一制度的历史沿革作简要介绍,并剖析其对近代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