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通过对"产权明晰私有化论”、"产权明晰决定论”以及"产权明晰不对称论”三种观点的辨析,认为产权明晰不是搞私有化,不是国企改革成功唯一决定因素,用充分竞争取代产权明晰不是国企改革的根本出路.应当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跳出国企自身的框架范围去探讨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和国企改革的思路,国企改革思路应是多元的、综合性的.  相似文献   

2.
公有化抑或私有化并非市场经济的单项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私有化成为世界性潮流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公有制的消亡。市场经济本身要求“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同时并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化及公有化的历史,实际上是企业经营方式的一次又一次的多样性选择,而且每一次都不是单项选择。对于中国目前的国企改革而言,产权学派无疑夸大了产权制度的作用。中国国企改革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应该是让国有企业同私有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3.
国企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 ,而产权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点 ,在产权的宏观层面上 ,我国已经设计并正在构建“国资委——经营公司——国企”这样的新国有资产运营体系 ,但在产权的微观层面上 ,基本上沿用着传统的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模式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片面强调法人财产权的功能 ,使劳动者处于是“国家的主人 ,却不是企业的主人”的窘境。本文从劳动者占用权确立的客观必然性出发 ,将“两权分离”发展为“三权分离”,最终确立企业财产权、经营者经营权与劳动者占用权的三足鼎立的产权格局 ,从而实现了国企产权制度的创新 ,对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国企改革已走过30多年历程,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产权结构的国有股“一股独大”、社会结构的政府“强权控制”、内部治理结构的“官本位”等问题依然影响着国企改革的深化.国企改革的根本不在于改革国企自身、而在于改革国企社会资本的政府中心地位,建立多元化的国企内部社会资本结构和多元合作型的外部社会资本结构,使国企在建立自己多元化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稀缺资源.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改革的四点反思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目前国企改革有四个关键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产权明晰的关键是国有资本所有权代表人格化问题,要解决“无老板”现象;二是以国有独资公司为改制首选,导致资本运营效率低下;三是国企改制只停留在形式上;四是为资本运营而运营,盲目追求规模、兼并、上市,应按资本原则选择运营方式实现资本增值。  相似文献   

6.
双面郎咸平     
夏英 《江海纵横》2005,(1):20-22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痛陈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流弊。引发了围绕国企产权改革的激烈论战,“郎旋风”引发的争论话题也突破了这一现象本身.触及对改革取向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自1978年以来,在国有企业取得一系列发展成就的同时,中国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和合理化。在经济学人看来,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2018年8月《中国经济学人》杂志就此问题,从国企在产业升级中的地位与不足、国企改革、对外投资等维度对经济学人展开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经济学人认为:首先,国企与民企在产业升级中的地位不分伯仲,且兼具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其次,国企在推进产业升级过程中,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官员型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缺失、晋升锦标赛与既得利益者阻碍导致的产能过剩等问题;再次,竞争改革比产权改革更有利于国企推动产业升级,且国企完全私有化不是最有效激发国企创新能力的方式;最后,并购外企是国企促进产业升级最有效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相似文献   

8.
国企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国企改革不仅要解决政企关系、产权关系、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问题,此外,对国有资产行业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优化国有资源行业配置也是深化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活力及其在国民经济中主导作用的战略性措举。本文第一部分分析了国企的行业布局情况及其问题,第二部分对国企的行业调整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将国企改革区分为二次:第一次,国企为适应市场化生存而被迫进行的以扩大经营自主权为主线的改革;第二次,以国有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功能定位为目标,以产权结构调整为核心主动推进的改革。两次改革的根本指向不同。“二次改革”之后,国企是更加深度地介入没有领域限制的市场竞争,还是回归国有资本的本质属性,仅在特定领域发挥不同于其他非国有企业的特定功能,不同的后继改革思路与方向的选择将决定“二次改革”的成效与最终能否到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企改革走的是“两权分离”的路子 ,始终都涉及到产权制度的调整。但改革的不彻底性使得国企公司改制后难以克服国家所有制本身所包含的代理问题。有些学者否定产权改革的必要性 ,是由于他们并不了解产权制度运行与外部竞争性市场之间的内在联系———产权制度安排本身就是竞争性市场形成的一个先决条件。深化国企改革终究绕不过产权问题  相似文献   

11.
昆仑岩 《中华魂》2014,(11):23-24
正一些人想私有化想疯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细则制定必须把握的总原则,就是"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过去两轮国企改革的问题看得很明白,一针见血地指出借改革之机搞国企私有化、化公为私谋取暴利的危险性。在国企发展混合经济和股份制改造中,务必抓住要害,堵住化公为私的路子和漏洞。  相似文献   

12.
国企改革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如何提高国企的绩效,始终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产权、竞争、创新对国企绩效的影响,探讨国企改革的新思路,并提出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国企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各种矛盾交替,促进国企改革的思路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借助非国有经济的外部效应;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配套政府改革并合理安置企业冗员,全面开展“洗脑”工程。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李显君《“产权崇拜”与“产权神话”》一文提出的“产权改革,不但理论上难以成立,实践上难以使企业摆脱困境,而且对未来危害更大”的观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反驳,并认为我国当前国企改革特别是产权改革已形成了一套合理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许多转化为股份制的企业很不规范,表现为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变形走样,激励和约束机制并未形成。若不继续深化改革,很容易使国企改革流于形式。为此,作者认为应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明晰产权,改革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体制以强化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分析中国当前主流经济学对国企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认识入手,对当前认定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的流行观点提出了质疑,对认为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或公司上市就等于实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观点进行了否定。并就目前国企改革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目前对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应持谨慎态度,停止MBO;明确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建议由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专门委员会监督国有企业经营和改革,彻底解决“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强化和细化国资管理部门,认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不等于回到计划经济;从宏观上继续支持和引导国有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并建议尽快在国有企业改革用人制度、特别是管理层的任用,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微观上指导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适应市场。  相似文献   

17.
吴敬琏坦陈已见政企分开是个决心问题○解决问题只能靠加快改革○“抓大”是抓大企业的改革,抓十六字方针的落实○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是推进国企改革的基础当前一些突出的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等等,这些情况的发生,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些方面...  相似文献   

18.
江苏海派经济学者在对主流经济学产权理论及其主张的实践效果进行科学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暂停 MBO、规范国企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国企职工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深化国企改革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青年人才流失严重,已成为国企改革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对国企弊端及其低收入的失望,对国企僵化人事制度的压抑,对国企改革引发的个人利益阵痛的矛盾,对国企诸多不公平现象的抵触,心态的流失导致了行为上的流失。国企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注重培训,提高效益,以实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目的。一言以蔽之:留人要留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企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将把国企改革引向纵深发展。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过程中,涉及产权交易、管理层收购、资产处置、债务处理、职工安置等重大问题,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来进行规范。引入法律服务机构,全程参与国企产权改革过程,可以为国企改革提供准确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有效避免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