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产业的技术追赶与市场化改革过程同时推进,所以市场竞争在产业技术追赶过程中的作用特征及变化是分析产业间技术追赶绩效差异的重要视角。产业组织理论用市场结构分析产业的市场竞争特征,通过对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分析,把握市场竞争在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文章借鉴相关理论的研究思路,提出在产业演进中研究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互动过程的分析框架,进而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过程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产业集群演进的典型特征是缺少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和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性,及其演进动力错位和集群创新能力不足。从制度的视角分析可见,制度缺失是中国产业集群演进中的主要障碍,进而给出集群企业与政府的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3.
后发工业国从模仿到创新的技术战略演进路径呈现多样性,为解释后发工业国汽车产业技术演进路径差异和选择,通过构造一个以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技术能力成长为主要内驱力,市场需求、技术发展和溢出为拉力、研发投入和产业激励政策为推力,高昂技术学习成本和企业创新惯例和惰性等为阻力以及市场竞争和约束性产业政策为压力的汽车产业技术演进动力模型,比较分析了后发工业国汽车产业技术演进的动力差异和选择机制,并为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能力的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4.
后发工业国从模仿到创新的技术战略演进路径呈现多样性,为解释后发工业国汽车产业技术演进路径差异和选择,通过构造一个以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技术能力成长为主要内驱力,市场需求、技术发展和溢出为拉力、研发投入和产业激励政策为推力,高昂技术学习成本和企业创新惯例和惰性等为阻力以及市场竞争和约束性产业政策为压力的汽车产业技术演进动力模型,比较分析了后发工业国汽车产业技术演进的动力差异和选择机制,并为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能力的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5.
分工发展的程度决定了产业内市场结构的状况和企业的行为模式,分工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产业组织的不断演进。关于促进分工发展的动力因素,目前国内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本文基于收益预期、市场范围、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和制度变迁的五因素分析框架阐述了我国经济转型期分工发展的动力机制,并说明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分工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组织的演进。这对于优化我国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市场结构和政府行为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一直受到经济学家们的关注。市场集中度、企业规模和进入退出壁垒作为衡量市场结构的静态和动态指标,体现了市场结构对创新活动的作用机制,同时技术创新对市场结构又存在动态影响,是产业组织结构演进的重要动力之一。当完全依赖于市场体系的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时,政府应采取适当方式介入其中,且其干预方式应随着产业结构、技术机会等变量的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7.
根据新兴产业成长的特点,将新兴产业划分为"技术与商业化示范""规模化降低成本"和"大面积应用"等几个主要阶段,分析了现有产业发展阶段分析判断方法的适用性,将Logistic模型引入到新兴产业具体成长阶段的甄别判断过程中,应用VIKOR评价模型从产业实力、市场需求、政府扶持三个维度构建了新兴产业成长阶段与市场路径选择的契合评价模型,并以我国光伏产业为例展开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光伏产业目前处于"技术与商业化示范"向"规模化降低成本"过渡的时期,现阶段要选择"以国内市场为主,国际市场为辅"的市场路径,以契合光伏产业的成长周期并实现持续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案例分析了WiMAX技术提供的多种应用方案和演进路线,认为WiMAX与3G等现有及其演进技术是相辅相成的,提出了要解决WiMAX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抓住该技术在个人家庭用户市场、IP语音业务市场、传输承载市场和集团客户市场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9.
技术范式的转换期要求相应的企业动态能力与之匹配。在范式内技术演进期,企业的动态能力应是:管理或组织的过程应复杂而缓慢,企业的资产组合发生线性变化,企业在既有的路径上进行战略微调;而在范式转换期,企业动态能力应是:管理或组织的过程简单而迅速,企业资产组合发生非线形变化,企业淘汰、选择新的战略路径。本文提出技术范式转换与动态能力匹配的理论框架,并对三星公司的动态能力演化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0.
技术核心能力演进与高技术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核心能力是高技术企业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也是其成长的主要动力.本文在分析技术核心能力形成的模式与演进路径的基础上,对技术核心能力演进各能力阶段的含义及特征进行了探讨,并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不同层次的技术能力及其对高技术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作用机制,认为技术核心能力演进推动了高技术企业不断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生产力转化的必然选择。重庆是一个国有大中型企业占很大比重的老工业城市 ,如何构造出符合重庆市实际需要的风险投资模式 ,是经济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根据风险投资的内涵和国有企业技术改造的实际 ,构造出风险投资运作体系与运作模式 ,探索出风险投资与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内在机理和符合重庆市需要的基本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
复杂网络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网络演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复杂网络视角研究产业集群的演化,通过细致考察产业集群演化机理和机制,增加退出和补偿两种动力学机制,构造一个基于BA无标度网络的改进产业集群网络演化模型,整体上解释了产业集群网络的演化特征和演化过程.研究着重解释和分析退出机制和补偿机制对产业集群网络演化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演化过程中如果不存在退出机制,改进模型退化为经典BA模型,如果存在退出机制,补偿机制一定程度地保护了模型的度分布无标度特性.将两种演化机制相结合,可以反映集群网络演化过程中的生命特征.最后,由模型数理分析出发,给出了产业集群网络演化过程中的内因解释和治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因、演进方式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成为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本文着重对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产业融合的演进方式和产业融合的效应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策略的选择关乎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质量和效率,而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关键在于运用高新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技术的升级。俄罗斯是一个极具科技实力和潜力的国家,黑龙江省有着与俄科技合作的地缘优势、文化优势、人才优势以及历史和现实工作基础。因此,可以从与俄科技合作的视角探讨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策略。应从战略高度审视利用与俄科技合作改造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提升核心竞争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重视软环境建设;分层规划;分组实施;重点支持若干领域,带动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5.
构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元聚类分析方法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发达省市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类别划分,并进行单项指标比较分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经济发展的技术策略选择提供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16.
OEM企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质量的内在要求.OEM企业应当合理制定技术升级策略,为技术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技术变迁具有路径演化特征,原有技术为企业带来稳定收益但面临路径“锁定”风险;具有更高增值的新技术长期来看会奠定企业的竞争优势,但其研发商业化的时机及其与原技术的初始关系决定着两类技术的路径演化形态.文章以路径依赖、路径创造理论为基础,运用演化博弈方法,观察原技术面临潜在或现实路径锁定威胁、原技术与新技术互补或相斥等情境下,两类技术的路径演化形态,进一步丰富路径理论的实践应用,为OEM企业升级过程中的技术策略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根据本国国情和世界工业化发展经验,总结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之路,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有着特殊的工业化历程.笔者在概括东北地区工业化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东北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主要任务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对外贸易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牵动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对外贸易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牵动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辽宁贸易开放度对GDP的直接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即进、出口与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增长有较强的相关性,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有较大的牵动作用;该结论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经济起飞阶段制定正确的对外贸易策略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丰富了对外贸易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的实证范例。  相似文献   

19.
向“低碳城市”转型框架体系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低碳经济推进的着力点,文章分析了中国发展低碳城市的制约因素,构建了以经济、社会、能源、环境、技术、城市建设为主的低碳城市发展动力系统框架,基于此分析老工业城市重庆向低碳城市转型的特点和必要性,并构建了重庆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由于高耗能的重工业比重较大,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碳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成为全国碳排放的重灾区。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该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采用协整分析,基于东北地区1995—2012年碳排放强度和产业结构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东北地区碳排放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东北地区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第二产业发展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东北地区应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绿色农业;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实现设备低碳升级;提高新型能源替代率,改变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