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泛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理解区域经济的功能整合和制度整合,关键在于全面认识区域经济的产业分工与协调机制。该文认为,生产要素互补性、工业化水平差异性和产业结构互补性等优势是泛珠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协作的基础,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新产业分工理论,积极开展资源性产业、传统产业改造以及建设泛珠江三角洲“世界工厂”等领域的分工协作对于泛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国制造”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工业化的角度探讨了泛珠江三角洲开展产业分工协作的原则、方向和调协机制。  相似文献   

2.
区域中心城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八大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区位优势更为突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区域协同步伐加快,但集聚辐射作用不强,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不够充分,产业集群成链有待延伸,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有待提高。在借鉴东莞、佛山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验的基础上,从优化产业结构配置、加强区域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等方面提出了区域中心城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经济中心性与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行政区经济的"地方性"与生态经济的"区域性"是苏锡常都市圈生态建设所面临的两个主要矛盾。我们应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立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安全,研究并制定都市圈生态建设的战略目标体系,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目标、经济生态安全目标和社会生态安全目标,探索都市圈生态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环太湖地区处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区域,对长三角经济区的整体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太湖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推进区域整合,加快环太湖区域经济一体化;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借助上海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大都市经济圈并与经济全球化无缝对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主导经济发展模式向市场主导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在保持地区发展速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生态保护,形成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5.
根据区域分工协作和产业转移理论,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产业可以进行梯度接力转移,一国或一个地区相对落后或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转移到其他低产业梯度的国家或地区,成为吸收方相对先进或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和水平.产业梯度转移对双方都有利,是一种"双赢"的良性转移.河北省作为重要的沿海省份,地处环渤海经济核心地区,交通通信便利,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面临着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发展大势.河北与京津有着内在的经济联系和产业互补性,客观上要求河北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时主动参与京津的产业梯度转移,积极吸收具有比较优势并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的产业.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的特征及问题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阐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针对区域整合发展机制、区域利益协调、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制度建设一体化等若干关键问题展开讨论 ,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美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融资支持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阶段正面临着如何缩小东、西、中部之间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差距、让国家经济均衡发展的难题,这与美国当年区域产业机构调整十分相似。美国在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的过程中,国家的政策支持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而资本市场也发挥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美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投融资的支持将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工业结构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工业结构是指工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和比例关系。合理的工业结构是实现生产力地区布局,促进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发挥地区经济优势,提高工业建设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机遇、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带的框架构想,并提出了建设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带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从高质量发展内涵出发,分析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转换问题。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京津冀区域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发现京津冀区域城市间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转换的方向总体上朝着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方向发展,但各区域产业转换进展不同。运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和区位熵分析显示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相似性,产业优势不明显。本研究为优化京津冀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实现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