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2 毫秒
1.
选择与会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制度文化的视角看,社会现代化转型伴随着文化自觉,这是文化现代性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文化主体和客体会通重构、整合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双重文化意蕴,既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又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中国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对外来制度文化的必然选择,是中国思想文化合乎逻辑的发展。但是,文化传统的消极方面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曲折坎坷,留下了思想文化的教训。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就开始了它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现代化探索之路,最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得以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一般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界定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际上,“中国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维度,即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建本民族的哲学与社会科学,实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中国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是两个内涵不完全相同的命题,把二者等同看待是对“中国化”的严重误解和误读,必须在总结以往理论和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予以反思和再释。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奠定了现实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思想文化渊源,而中国先进分子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思想源流。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奠定了现实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思想文化渊源,而中国先进分子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思想源流。  相似文献   

6.
党的创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究其实质 ,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而党的创建时期则是这一过程的开端。在党的创建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出三个基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相伴而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受共产国际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一定的自发性。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具有对中西文化传统的批判反省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建构两面性,这表明以现代的方式批判传统与以中国化的立场阐释西学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统一的过程,从而内在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一面回眸、一面前瞻的双重思想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价值选择上既接纳移植西学同时也重视对文化传统的当代重构,以诠释传统的方式接纳现代理念旨在为之探索更为方便快捷的思想通道,激活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内在对接的文化之根,为它中国式的当代拓展提供更加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之争,其中马克思主义儒学化是较为突出的思潮之一,这显然涉及如何正确对待与科学地分析儒学在现代中国社会的地位问题。马克思主义儒学化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被儒学所化。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种思想强调了儒家文化的重要性,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正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社会现实;由于过于强调了儒学的积极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种现象:夸大儒学文化的正面积极的作用,而导致忽视了儒学本身的局限性与消极方面。将来的问题关键是如何面对中国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社会的现实问题,而不是纠缠于"儒家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义这样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的可能性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新型民族文化形式.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可知马克思主义不会与传统"彻底的决裂",而只能是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理论结晶。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同化力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容的相通和精神实质的一致,使二者有了融合的可能;而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使二者的融合走向必然。另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题,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是让人信服又能有效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理论创新蕴含了在对中国和世界的清醒认识上与时俱进,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等马克思主义创新原则。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文学革命的科学主义倾向,造就了再现论、认识说的文学观,同时也造成了文学审美本质的失落。进化论的文学观强调了文学的历时性但抹煞了文学的共时性,尤其是激进的革命进化论,为五四文学革命的被否定设下了伏笔。人道主义肯定文学的人性本质,但它对五四引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开火,摧毁了自己的基础,从而导致自身被革命文学取代。倡导平民文学应予肯定,但对贵族文学与士大夫文学的极度排斥,却导致了文学的极端平民化。现实主义倡导者无法接受欧洲现实主义的客观主义,则使现实主义与古典主义界限模糊,最后滑向新古典主义。五四文学革命不是从文学性质的角度批判“文以载道”,导致自身陷于反对文以载道和要以文载革命之道的矛盾之中。世界文学意识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封闭意识和自我中心主义,使中国文学思想与世界文学思想相沟通、融汇。但这种世界化是以激进的反传统立场推行的,引起了民族本位主义的反拨,客观上为否定五四文学革命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提出是中国现代化实践逻辑的必然产物,是对当代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自觉。它的提出建立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七十年物质文明充分发展与中国现代生产方式初步形成的基础之上,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进入了新时代、新阶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欧洲早期学者们对中国的认知,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世界历史理论、社会形态理论和东方社会理论,预测了中国革命的必然胜利、中国崛起的有效途径以及未来中国的可能地位,充分展现了经典作家的中国情结。毋庸置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中国社会的预言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把握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在规定不可或缺的维度。在人类现代化历史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现代化占据着先行示范的特殊地位,是研究现代化绕不过去的范畴,问题在于资本主义以资本增殖为中心逻辑形成了对人的发展逻辑的强势压制,由此形成了资本财富积累和人的贫困积累的尖锐化对立矛盾,工人越劳动越贫困的社会问题严重掣肘了其现代化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空间。马克思深刻洞悉并指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内含的矛盾,为人类纠正资本主义现代化偏离人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导理论。尽管资本主义现代化为延长其生存发展周期采取了时间、空间以及福利社会政策,但这种不触及资本主义现代化矛盾根源的措施治标不治本,劳动者只能再次深陷资本增殖框架塑造的贫困化趋势中。为此,人类要消除悖论性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型现代化道路,需要沿着马克思的理论和列宁的探索进行创新拓展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具体历史国情继承发展和创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共同富裕为指向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历史向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着独特的历史资源和恢弘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先贤对共同富裕的构想、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对共富的追求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共同构成了其发展的历史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富裕实践提供了独特历史蕴涵;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以及新时代的百年恢弘接续探索,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注入和拓展了共同富裕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共同富裕向度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架构内恢复了劳动者主体性,资本增殖逻辑与人的发展逻辑矛盾得到了和解,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共同富裕向度不仅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深远影响,而且为人类探索新文明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为后发国家走新型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开拓意义的原创性现代化探索,未来必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历史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实质是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目前所谓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三个基本方面: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文化和传统观念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进而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过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就成为了一次由包含诸多文化形态因子的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转换。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目标是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它是以个体自我文化意识为前提和依据的。因此,可以认为自我文化意识的确立是文化转型以及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当代中国文化转型总体发展趋势,是在此基础上的多元文化因子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代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的矛盾纠缠是中国现代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精神内涵。印度"诗哲"泰戈尔的文化身份在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张扬和世界意识的开放两个层面上都对中国现代作家形成了吸引力。20世纪中国对泰戈尔的接受悖论以及选择和误解,集中体现了作为弱势民族文化体现的中国文学在其现代进程中的文化境遇,中国现代文学对泰戈尔的接受,既体现了中印相似的现代性经验和文化认同的需要,同时也是中西文化和文学关系中所累积的文化情感和精神压力的某种释放。  相似文献   

18.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一样 ,都在事实上处于不断丰富更新和发展过程中。全球化和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重构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曾经对世界文化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中国传统文化 ,必将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成为当代世界文化大花园中光芒四射的一支奇葩 ,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民族化和大众化的重大成果,不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艺运动的指针,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艺运动的指针,特别是当下我国社会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继续坚持从生活到艺术、强调生活是艺术的根创作观,提倡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这对大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自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义有二:一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考察和分析中国社会现实并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二是通过对中国具体实践经验的总结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即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包括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于毛,创于邓"这一说法表明,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无缝衔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