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2 毫秒
1.
基于全国1279个样本数据,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探讨个体融入能力、社会融入条件、政策融入支持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工的整体融入情况良好,但还存在相当部分农民工徘徊在融入的边缘,东部较高的生活成本对农民工城市融入形成"阻力";政策融入支持的拉力最高,拉力效应远大于个体融入能力与社会融入条件形成的拉力.其中,拉力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户籍限制、就业服务满意度、社会保险便利度、社会保障满意度、职业介绍、经济能力、同工不同酬、职位类型、职业培训、保障性住房租用、稳定性、身体能力,农民工对就业公平较为敏感.同时,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劳动强度、就业歧视对农民工城市融入不具有"阻力".因此,为推动农民工城市融入,建议精准就业服务政策,优化公共产品;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扩大覆盖范围;加快社会制度改革,优化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是破解市民化困境、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本文在全国抽取了3402个样本数据,围绕就业质量的6个维度,即工作条件、工作稳定性、劳动权益、劳动关系、职业发展与就业满意度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总体的就业质量偏低。并针对就业质量各个维度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政府、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角度提出了提升就业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青年返乡创业具有丰富的经济社会意涵,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力.基于河南信阳农村的田野调查,立足对青年返乡创业案例的深度刻画,分析青年返乡创业的实践基础、实践类型和社会功能.结果表明:与一代农民工把返乡当退路不同,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是青年发展的新出路,进城是青年创业失败的退路.农民生产方式非农化释放土地规模化经营空间,"政绩"压力倒逼基层政府营造支持性创业环境,共同构成青年返乡创业的客观基础.家庭本位下的生活导向型返乡创业和自我实现驱动的兴趣导向型返乡创业,是青年返乡创业实践的两种主要类型.青年返乡创业在助推乡村产业发展转型、促进城乡融合、增加农民福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政府应遵循促进乡村发展而非"造点"的逻辑,通过公共资源的均衡性分配支持青年返乡创业.  相似文献   

4.
基于辽宁省调查数据,从工作转换发生、工作转换类型、工作转换频次和就业质量变化4个维度对在职培训在农民工就业流动上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职培训能显著降低农民工的就业流动发生,但其作用具有明显的流动类型和人群差异性,表现为对女性和老一代农民工的就业流动及对跨区域和跨职业流动有显著抑制。在流动频次上,培训的作用不明显,且受过培训的农民工难以通过流动而实现就业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摘要]提高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是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构建了少数民族农民工满意度调查问卷,并依据四川省凉山州调查数据,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少数民族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性别、打工时间、月收入、拖欠工资、户口管理以及尊重信仰对少数民族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显著,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12年全国20个省区市的农民工样本调查数据,从农民工生活与教育、就业与社会保障、总体满意度及影响因素三大方面分析当前农民工生活质量现状,揭示当前农民工生活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武汉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武汉市980名城市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打工年限、教育状况、和配偶相聚频率等不是影响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因素,而养育孩子数量、工作收入、是否购买各种保险、是否能及时拿到工资以及城市环境等因素,对农民工生活满意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选取积极心理学视角,以农民工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探究社会支持、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对其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生活满意度呈显著相关。(2)自我认知在社会支持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生活满意度中起中介作用,即社会支持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生活满意度影响路径有两条,一是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二是通过自我认知间接影响其生活满意度。但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影响是主要路径,通过结果分析从构建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在城市内的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何去何从。本文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从就业质量、社会保险质量、住房质量、社会关系质量、心理认同5个维度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整体不高、就业满意度也较低,城镇社会保险覆盖率低,整体住房满意度达不到期望,在本地社会关系网较弱,对城市的归属感不够强烈。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应该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将城中村管理划入城市建设中,应该继续提高社会保障福利待遇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北省农民工的生存现状,本文采用生存质量问卷、满意度量表及修订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探析河北省农民工的生存质量、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状况.对省内8个行业500名农民工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显示: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尚处于较低水平;工作质量整体较差,但工资拖欠和讨薪情况有所改善;除人际敏感外,心理健康的其余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同婚姻状况在人际敏感、抑郁和偏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客观生存质量与主观满意度、心理健康状况三者两两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对他们就业满意度的研究,有利于客观反映该群体的就业状况,加快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本文基于山东省894份调查样本,运用统计性描述方法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对整体就业状况的满意度偏低,并且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总体就业满意度低于女性;在就业满意度的各维度方面,男性新生代农民工在报酬、工作关系、职业发展和劳动保障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女性,但在工作环境方面男性满意度低于女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在制定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该群体的性别差异及诉求特征.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全国六城市1 465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资料,对青年农民工社区融入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现状与面临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将融入区分为三个维度:职业与经济支持、社区相关活动参与与组织支持、居民群体的支持和排斥降低.调查发现青年农民工职业与经济收入难以有效保证其生活与发展,社区活动中组织支持缺失,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相当的社会隔离与排斥.推进青年农民工真正融人城市,需要超越经济与职业层面的支持,推动社区作为农民工融人的公共平台.  相似文献   

13.
社会融入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涉及职业待遇、职业行为、文化观念、身份意识等多个层面对非农职业的适应与融入,具体包括职业待遇整合、职业行为适应、职业文化接纳和职业身份认同四个维度。因子测评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总体水平低、内部不平衡的发展特点。回归分析表明,学历低、年龄小、不在婚、务工年限短、所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诸多方面的就业质量状况都比较差。而分地区进行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呈现了更多的差异性。以上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在于推进相关部门以社会融入为指导思想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农民工群体的就业状况问题,以北京外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基于抽样调查数据,在问卷量表的基础上构建了就业满意度指数,分别分析了农民工背景信息、工作情况、收人情况以及主观感受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揭示了多种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影响就业满意度的高低,特别揭示了收入增加和收入公平性,是提升就业满意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湖南、安徽与贵州省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证研究,探讨择业行为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作用机制与影响程度,并考察市场化程度与劳动力类型对这一因果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择业行为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与职业满意度的影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二元路径模式,而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会因市场化程度与劳动力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是熟人社会,社会关系网络在就业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将最终影响到就业的质量.实证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匮乏,就业质量偏低,其中就业质量受社会网络阶层差异的影响最为显著.网络阶层分布越广,工作收入越高,工作满意度也越高,与雇主的心理契约达成状况亦更佳.此外,网络规模越大,工作满意度越高.而网络紧密度与工作收入、参保概率呈负相关.在此基础上,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社会资本存量,最大程度发挥社会资本的效用,笔者提出若干尝试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长三角地区农民工自我认同的状况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农民工虽对自己的社会身份认知杂糅,但其向上社会流动的意愿很强,自我认同正积极向城市融入转型。就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认知与城市人身份认知二者成线性关系,他们的人口学变量与工作情况对其自我认同的影响趋同,而打工情况对社会地位认知的影响更广泛。  相似文献   

18.
以重庆市返乡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取204个有效样本数据,借助可变精度粗糙集理论(Variable Precision Rough Set Theory,简称VPRST)模型对影响返乡农民工创业决策的因素进行属性约简和规则判断。结果表明,返乡农民工创业决策主要存在四种模式,即知识导向型、政策导向型、个人胆略导向型和经验导向型,并得出家庭居住离中心城镇较远和社会资本匮乏是刺激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有利于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深化企业人力资源的整合。本文运用logit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月工资收入、是否拖欠工资、工作时长、工作环境满意度、工作经验、职业技能掌握情况、择业机会识别、职业发展观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有显著性影响。基于以上改革背景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相关的政策与建议,以期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农民工城市依恋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总体自我价值感量表,对来自全国24省份农民工的368份有效样本做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农民工的城市依恋水平处于中等,对生活的满意度较低,自我价值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女性农民工的城市依恋水平显著高于男性农民工;高学历农民工的城市依恋水平显著高于低学历农民工;城市依恋、生活满意度和自我价值感两两显著相关。这表明性别和文化水平是农民工城市依恋的主要影响因素;农民工的城市依恋与生活满意度和自我价值感都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