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一轮“民工荒”下的农民工就业动机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民工潮"到新一轮"民工荒"的发展历程,认为明确农民工的就业动机是解决以农民工结构性短缺为实质的新一轮"民工荒"的重要前提。利用"需求层次论"、"公平理论"分析了农民工的就业动机新特征,认为农民工开始注重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及与城市工人和其他农民工进行比较后的相对报酬所得。并提出政府、企业可以采取满足农民工就业动机的一系列对策,以实现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2.
在金融危机之下,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企业订单增加,用工需求增大,但此时出现了返乡农民工不再选择回到原来的城市、原来的岗位,使得大部分城市又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通过对盐城市盐都区的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此次"民工荒"下未返城民工就业去向,旨在为有关部门辩证看待"民工慌"与"民工荒"问题,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后"和"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打工族的主体,其大都受过高中甚至高等教育熏陶,对职业和工作有着较长远的理想和抱负,"打工"的目的已不再局限于"赚钱",而是渴望积极融入城市社会。他们在实际就业实践中所反映出来的就业稳定性差、权利意识增强及强烈的"市民待遇"等一系列特征,乃是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的最大差别,因此客观地对这一就业群体的进行分析研究,则会对改进企业的用工管理模式和促进政府社会就业保障措施改革产生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民向城市流动所引发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本研究以湖北武汉市的青年农民工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开放式访谈和个案研究,试图通过"情感互动"的分析来对青年农民工身份认同现象进行再解释.个案表明,青年农民工在城市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理想状态是通过低度情感能量的唤起、短期情感到长期情感能量的转换以及高度情感互动与青年农民工身份符号的再投资来完成其城市身份认同,进而达到社会融合,而现实是多数青年农民工在社会互动中无法获得高度的情感能量,致使身份认同失败.笔者分别从个人、社区以及社会组织等三方面提出措施来加强青年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情感互动,进而实现城市社会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以后,"民工荒"呈现出全国性民工荒、普工荒、年轻工人缺乏化、持续性民工荒等新特点,它是新时期农民工就业价值观念改变即由生存理性转变成发展理性、企业用工机制问题即为短期经济利益而不公平地对待农民工、政府就业服务不足等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根本性地解决"民工荒"的问题,企业应当进行技术升级从而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同时要善待农民工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以盘活企业;政府应当加大对企业的投资力度,为企业技术升级减负,完善各项政策为农民工扫清融入城市的各种障碍,优化就业信息服务,做用工单位和农民工的"媒人";农民工自身要提升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脚踏实地走好职业道路。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考察就业质量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就业质量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业质量对女性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大于男性农民工,对高学历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大于低学历农民工,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大于老一代农民工;就业质量通过影响城市融入意愿和住房质量,进而影响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农民工所获得公共服务正向调节就业质量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建议通过提高就业质量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来增强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民工城镇生活社会融合问题的深入凸显,农民工城市就业融合相关研究成果日渐增长。已有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以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合同化论、认同论和多元化为逻辑主线、以农民工城市就业融合问题为核心,重点研究了农民工城市就业融合内涵、就业融合结构、就业融合制约因素、就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就业融合水平测度和就业融合政策等问题,但农民工就业融合内涵、就业融合内在矛盾和就业融合模式方式等问题的研究严重滞后,亟待拓展完善。  相似文献   

8.
持续不断加剧的"民工荒"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整体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他们仍然面临着就业技能缺乏、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制度化壁垒稳固、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改变需要提升其就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消除就业壁垒、完善就业保障机制等,这就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共同的努力才能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具有连续性和过程性特征,其就业质量的提升不是农民工初到城市务工就直接形成的,而是在逐渐适应和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新的城市文化、获得相关权利和地位、建构异质型的社会关系等社会融合行为逐步实现的.文章利用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考察了社会融合因素对于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文化融合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最显著,解释力最强,政治融合、互动融合的解释力依次递减,最后基于社会融合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和城市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这一群体由于制度与非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在社会融入过程中出现了障碍,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对策,以期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实现他们由城市"边缘人"向城市市民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情感适应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重要维度,然而身在异乡的他们却面临着普遍的情感困局,空间迁移所带来的受排斥感和漂泊感,时间演进中的孤独感和迷茫感,成为了他们情感体验中的主要构成部分。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以其可“移动”的特性与农民工的“流动”生存现状碰撞,从情感认同的建构、情感生活方式的形塑两个层面推动着他们的情感适应过程。新媒介的接触、使用与消费,不仅建构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情感资本,新媒介自身也可以作为一种情感资本,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城市融入进程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为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一特殊群体在城市中遭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的社会排斥,社会融合等问题逐渐凸显。终结"农民工"的"边缘"状态,推动其融入城市社会,既要改革相关制度,完善管理模式,切实解决好、维护好农民工的权益,也要进行全方位的战略思考,推动农民工社会网络的再建构,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政府义务视域下的农民工贫困与"民工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贫困和"民工荒"并存似乎有悖价值规律下的供需关系,但二者实际就是一个农民工工作权的问题。农民工工作权的实现,离不开政府义务的适当履行。政府缺位,即不在"强资弱劳"关系中保护农民工,不对农民工履行就业服务、失业救济和培训上的给付,使得农民工贫困和"民工荒"成为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现象。而政府错位,即不尊重农民工的自由择业和平等就业权,加之权力滥用,对农民工贫困与"民工荒"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普遍认为女性农民工在就业中处于边缘地位是教育水平低、劳动技能缺乏等自身素质决定的,本文通过对女性农民工就业特征和过程的分析,认为女性农民工在就业方面面临城乡差别和性别差异双重挤压,使女性农民工游离于城市的边缘,社会权利得不到保障.提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就业保障制度、倡导性别平等、增强就业的正规化等方式解决女性农民工面临的就业困境.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就业能力是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分析了当前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及其就业能力的提升困境,并从政府、企业、农民工自身和城市社会等方面探讨了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政府要着力打造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制度平台;企业要勇于承担在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方面的社会责任;农民工要提高自我增能意识以提升就业能力;城市社会要提升包容性以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构升级和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变迁,越来越多的进城农民工进入城市的“非正规部门”就业,成为都市社会的底层人群。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和1结构变迁不同,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社会中涌现的非正式就业人群是与全球化工厂就业体制密切相关的,他们从农村进入工厂就业,又从工厂退出成为城市的非正规就业者;他们生活在城市之中,却又因为制度区隔而生活在体制之外;作为一群特殊的农民工群体,他们的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所特有的分割关系,赋与了他们在城市社会中独特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新群体,为社会提供了独特的媒介资源。他们与城市人的融合不可避免地受到主流媒体的影响。主流媒体对农民工的表征与城市主流社会心态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文章选取了从1983年至2009年的26年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涉及农民工、农民、城市人的小品,通过对三者的对照分析来考察主流媒体对农民工的表征。研究结果显示,春晚小品在农民工的表征模式中最主要特征为:农民工作为个体客居于城市中、以打工的状态而存在,其地位处于城市人之下,并无改变现实的权利,即处于一种"边缘状态";他们与城市人保持着和谐相处、互相妥协、维护与服从的关系;同时,他们身上并未改变的是与农民相似的传统人格——老实、简单、淳朴、善良。文章还探讨了主流媒体对农民工表征的变迁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历史因素和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作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有效解决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收入增加,对于我国整个城市进程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文献研究入手,整理分析了多学派的观点,并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发现我国的农业劳动力堆积问题和农民工就业不稳定问题,进一步探索农民工的就业压力,并从户籍改革、农地改革、职业教育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如何让这些劳动力很好地融入城市,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重点从市场、政府制度、农民工自身三个方面分析了在转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着重从市场改革、就业制度创新和农民工技能培训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就业状况正从农村和城市两方面得到改善。在农村,国家加强了新农村建设;在城市,各地加快了和谐就业的步伐。然而农民工就业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户籍制度的改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就业的总量矛盾。因此,用经济手段扩大城乡就业容量是根本途径。引导城市非农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向农村转移,实现"农村工业化",构造"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模式是解决农民工就业的不足,实现城乡和谐就业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