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拟教堂:对传播的“仪式观”的另类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虚拟教堂及其传播现象提供了一个解读詹姆斯·凯瑞传播的"仪式观"的独特视角,并有助于在互联网文明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仪式观"所揭示的人类传播的起源与本质."仪式观"历久弥新的思想内涵,通过虚拟教堂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新的阐释与拓展:恢复与坚持传播的口语传统;既为传播"建立表征"又为传播"提供表征";对于传播的境界来说--"分享"高于"控制".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文学传播思想主要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与"再次立言"、"成一家之言"、"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文章可立身、以幻为真与声律传文等。这些文学传播思想大都是一些与文学传播有关的意见、主张或观点,而不是系统的传播思想体系或理论。同时,上述文学传播思想在中国古代还不仅仅是以理论表述的形式发表,还有一些是通过某些文学创作的倾向或致力方向体现出来。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思想无论是对于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还是对于中国文学传播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近代以来报纸副刊的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报纸副刊产生一百余年来,密切依托于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的演进--伴随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以"文化传播"为其基本主题,在文化传播(文化批判、文化反省、文化继承、文化译介以及中华文化建构与创新)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近代以来文化传播方面最为广泛、普及、强力的大众传媒之一.其文化传播的特征主要有:一、文化本位的传播思想.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解构,其中包括"文化自虐"和"文化自残"的特殊传播现象.三、对传统文化的保守与坚守,其中包括"文化自恋"和"文化自尽"的特殊传播现象.四、对西方文化表现出的"崇洋媚外"的传播心理倾向.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传播思想.六、对西方文化表现出的"拿来主义"的传播思想.七、文化传播中的"殖民话语"与"后殖民话语"思想.这七个方面交织为一,凸显为一个近代以来中国报纸副刊"文化传播"的谱系、坐标与模式.  相似文献   

4.
墨子认为传播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逞一时的口舌之利,而是为了有利于国家百姓,但是他对音乐、文学等的教育作用的忽视,却是其传播思想的功利倾向的弊端所在。墨子基于"利"而反对所有没有短期功效的言论和学说,斥儒家的仁爱为虚妄之说,以现实的利害为一切言论的准绳,这就开启了后世法家传播思想的专制色彩。墨子崇尚集权式的传播管理体系,主张天下的舆论要统一于天子的意见,所有的是非都以天子的是非为是非。墨子非常重视实际经验在传播活动中的作用,认为人通过耳、目等获得的各种信息一定是可靠的。墨子还提出了"言必三表"的理论,"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根据历史经验来判断言论;"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以百姓的感官经验为判断言论的标准;"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则是以实践来考察言论。墨子的传播思想还包括了其他方面的内容,例如传播主体的诚信、文与质的关系、发展的传播观、传播活动的实用性、传播主体的自信,等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长期的超稳定社会一定离不开富有实效、饱含智慧的传播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中后期的宋明理学的传播观念对于考察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观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宋明理学的出现凝聚着儒释道三家融合的基因,肩负着重建纲常的使命,其传播观念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最为重要的精神交往原则。具体来说分为应然层面的传播价值和实然层面的传播观念与模式。其中,"仁"和"理"分别作为最根本的德行价值原则和规律价值原则;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追求"悟"的非语言传播方式和"圆融""收敛""平淡"的传播美学标准。宋明理学的传播观念向内形成以自体传播为特点的传播观念,向外形成了高语境、文以载道的实用主义和圈层化传播三种观念。宋明理学传播观念通过编织士大夫的精神交往网络,以及参与构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而对中国古代超稳定社会的延续发生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传播思想史的角度, 论述了鲁迅早期的传播思想。对其文化传播的比较观、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结构及传播的现代取向作了评析。认为鲁迅这一时期的传播思想, 对当前的文化传播活动仍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进化论观念是中国近代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以及思想观念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而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变异观”为进化论在中国的生成提供丰饶的思想土壤,严复等维新士人对“evolution”的“天演”式翻译,无疑为后来的日式进化现在中国的生成与传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同时清末民初的历史教科书也是传播日式进化论观念的重要媒介.通过历史教科书的广泛传播,这种进化观逐渐从中国精美群体传递到普通民众,深深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与历史的认知,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传播观是现代传播学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马克思的交往观、新闻自由观、无产阶级党报思想和大众媒介观等是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最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传播理念是"和而不同",即"仁"与"礼"的统一。就人际传播而言,"仁"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平等传播关系的建立提出了理论依据。孔子的传播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传播符号、传播目的、受众思想、舆论思想、传播环境等诸多方面。其对传播符号的论述涉及传播符号的划分、语言的遮蔽性、语言的工具性、传播符号的规范、语言表达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形式与内容等方面;其传播目的论带有很强的实践理性色彩,认为传播的目的在于由"学"而"习",在于"言"和"行"的统一;风草论是孔子受众思想的重要方面,他一方面认为君子对民众的教化恰如风过草偃,效果明显,另一方面又认为传播威力虽然巨大,但也有一定限度,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非一日之功,这比"魔弹论"更加客观;历史传播方面,他认识到"载之空言"和"见之于行事"两种传播方式迥异的传播效果,发明了"托古立言"的传播方式;他还强调在舆论与独立思考之间加以平衡,既重视舆论又不盲从。  相似文献   

10.
中西合璧的知识结构、译书西馆的工作经历、捷足先登的西游阅历,使王韬形成了"地球合一"的世界观念,衍生出了内外互通的对外传播思想,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外传播策略。他主张通过创办西文报刊、遣使西国等对外传播活动使中国在中外交涉中占据主动地位,向西方社会传播中国的真实情况,树立中国形象。王韬对外传播思想无疑超前于他所在的时代,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功能主义的传播观,学界反思备矣.如何寻求更有意义的传播以及传播观,一直是欧陆传播哲学的关注点之一.其中,马丁·布伯、巴赫金、哈贝马斯等一脉相承的对话交往思想,提供了颇富启发的思路,一方面丰富了传播即所谓“communication”的内涵,一方面也提升了传播科学的理论层次.  相似文献   

12.
新文化运动前后,柏格森被译介入中国现代哲学、思想领域,由此所掀起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直觉"思潮给中国现代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跨文化语境的西方学术资源,在我国思想界、哲学界及文艺理论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回顾梳理柏格森思想传播与中国现代思潮流变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对中国现代思想发展历程作出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3.
论先秦儒家的传播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古代传播史上,先秦时期儒家的传播方式在当时的背景下是首开先例、卓有成效的。他们游说诸侯,办学授徒,编辑整理古籍和著书立说,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儒家对传播功能的认识有独到的见解,儒家认为向民众的教化传播对赢得民心、稳定政权有重要作用,同时认为传播的作用具有双面效应.统治阶级应慎重对待传播的影响。综而观之,先秦儒家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思想,是富有创造性的,并且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陈谦 《东方论坛》2005,(4):83-88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为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提供了新视角,"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政治传播观可以作为分析传统政治文化的一条途径."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植根于孔孟对人际交往中语言传播道德的认识,它是中国古代政治传播观的基石."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作为中国式的"魔弹论",存在于特定的政治结构、政治背景之中,体现于历代王朝的政治实践中,特别是政权兴衰系于君主一人、严格控制信息传播及强化君尊臣卑等几方面,都可以从"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分析中找到线索.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由话语到行动,由倡议到共识,由呼吁到引领,基于话语出场、话语丰富、话语深化三阶段,层层递进深化,逐步生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丰富意涵。从话语意涵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诠释了中国对“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美好设想和伟大构想,体现为对话性和协商性、共建观和共享观、合作观和共赢观、交流性和互鉴性、绿色观和低碳观共5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从话语传播实践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主要面临文化思维差异与偏执、西方话语预设与框定、西方话语污化与扩散、话语权与话语体系薄弱等传播困境,须通过深化中国话语的学术研究,强化话语传播的顶层设计,扩展话语传播的平台渠道,构建话语传播的协同机制,做好话语传播的叙事融通,夯实话语传播的实力基础等举措来彰显中国话语深厚意蕴,增强中国话语国际声音,提升中国话语国际认同,推动中国话语落地进程。  相似文献   

16.
詹姆斯·凯瑞提出他的传播仪式观之后,受到学界的最大质疑在于其观点理想化.如果将凯瑞的观点联系具体的研究背景进行解读,就会发现,有关传播仪式观的思想并非是带有神话色彩的仪式"乌托邦".本文以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和克里弗德·格尔茨的仪式观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在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民族志调查的基础上,阐释仪式传播中的文化共享与信仰塑造过程.  相似文献   

17.
陆机的<文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一篇名著,还包含了丰富的传播思想.陆机生活在玄学思想广泛传播的西晋时代,作为社会人,他受到了玄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他深入地探索了人内传播、文字传播、认知传播等多种传播形式;他强调传播内容的真实性,认为"物""意""文"应该是相称的,传播者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他对文体的认识、他提出的...  相似文献   

18.
在由"差等正义"向"平等正义"转型的历史进程中,邹韬奋的媒介正义思想汲取了儒家正义观、西方正义观和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理论资源,"传播资源的分配正义""传播过程的程序正义""传播内容的信息正义"和"传受之间的人际正义"四个维度,构成了邹韬奋媒介正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尽管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遗嘱中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并未参加阶级革命,而是以"和平"与"抗争"的方式,实践其媒介正义理想。邹韬奋这种兼具"人民性"和"专业性"的媒介正义思想,应该成为当代中国新闻改革的精神遗产,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相似文献   

19.
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于内在超越性、主体自觉的教化方式、"时中克谐"的教化担当意识及政教合一的教化目的。就本真精神与旨归而言,"三个代表"思想与儒家文化是内在一致、一脉相承的,"三个代表"思想是广义上的儒家文化在回应、融铸西方文化这一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下向中华民族精神溯源性回归的一次探索性偿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取得的实质性突破,体现为二者在实事求是的现实性实践品格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担当意识方面的关联,二者在开启主体自觉方面的关联及二者在政化与教化方面的关联。"三个代表"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中的思想文化价值引发"三个代表"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重铸的实践性思考,当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大众精神虚空问题的存在要求凸显"三个代表"文化思想中"文化代表"的内涵,践履学、教合一实践观,以合而不同的独立开放心灵达成对西化的成功融摄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性突破,实现中华民族精神重铸。  相似文献   

20.
"和合文化",即和谐、融合之文化,是"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渊源。传播"和合文化",使世界了解中国何以提出"和谐世界"主张,消解国际社会许多人对中国快速发展产生的种种不安。倡言"和谐世界",契合不同文化内涵的"和谐"理念,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掘人类文明宝库中共有的文化资源。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为"和合文化"传播提供了现实的文化语境,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为"和合文化"传播赢得了民族文化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