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分合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新见历史档案、报刊文献,清理和还原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母体与子体演化的历史脉络,重新反思和认识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研究结果表明:1937年9月10日成立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母体与其子体,即国立西北五校——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从1937年临大成立至1946年各自回迁复校,具有分而有合的紧密联系,是一个完整的研究客体。其母体与子体在大西北历时九年艰苦卓绝的办学过程,形成了人文社科、理工农医完整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拥有505名教授和1 489名员工的师资队伍,毕业学生9 257人,五校均开始招收研究生,奠定了中国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并为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储备了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2.
陕西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两大源头:陕源与京源。在陕源即将断流之际,京源济陕,成为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再生之源;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诞生,曾成为中华民族危难时期,支撑和延续中国高等教育的擎天柱石;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五校分立,促进了陕西乃至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其办学传统与精神,对陕西高等教育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及其分立各校作为西部文化中坚,薪火传承。在学科建设上,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办学体系。在育人特色上,砥砺品性,通专并重,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其历史启示在于: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是西北联大取得丰硕办学成就的强大精神动力;依靠大师西部同样能办出一流水平的大学;学科积累和师资建设是大学成功的重要条件;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特色是衡量大学办学得失的重要标准。抗战时期大学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河北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在抗日战争时期并入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成为其四校一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作首次考证分析,并试图理清其西迁办学经过、专业系科设置、主要教师与其学术活动等历史事实。研究表明,在齐壁亭(1883—1968)、王非曼(1897—1977)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秉承兴学救国、保存文化火种的理念,将富有特色的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西迁并入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从而注入西北高等教育新的教育元素,同时也保存了中国女子师范教育的根脉,成为战时高等教育的重要篇章之一。  相似文献   

5.
国立西北工学院成立后,视教育质量为办学生命,确立了"公诚勇毅"之校训,形成了严谨治学的校风。本文分析了求学与做人并重提出的原因,探讨了求学——学理、实践、经验三者并重的教学理念,阐述了做人——工程师精神之培育的训导方针,指出了该校通过人格教育、通识教育和严格的专业训练,使该校成为战时大后方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  相似文献   

6.
刘国均(1899—1980),中国图书馆学家、教授。毕生从事图书馆工作实践与学术研究。经验丰富、著作等身。在抗日战争最危急关头,临危受命筹建国立西北图书馆。为西北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其卓著的功勋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相似文献   

7.
农学院是浙江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其根源可追溯至1910年创办的官立浙江农业教员养成所,几经变迁,渐次更名或改组为浙江中等农业学堂、浙江中等农业学校、浙江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浙江大学劳农学院、国立浙江  相似文献   

8.
对于西安临时大学南迁及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组建后,从母体中分离出国立5院校,且独立设置,在当时及现在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与认识.本文认为西北联大的组建及分置国立五校是国民政府改善与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9.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西北联合大学及其分立的五大学院立足大西北,坚守使命、培育英才、延续国脉、创造奇迹,孕育了“公诚勤朴”的大学精神,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创办于1909年的中国矿业大学在经历其最初的发轫阶段后,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特别是与由西南联合大学分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有着整整8年的时空交汇。在此期间,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私立焦作工学院对战时的国立西北工学院而言,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富有特色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组成部分。在抗战期间高等学校内迁运动中、在西北联合大学及国立西北工学院的峥嵘岁月中,私立焦作工学院所经历的文化涵养和精神陶冶,与中国矿业大学的历史不可分割。中国矿业大学所特有的“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品格,是她从焦作路矿学堂到私立焦作工学院、中经西北联大、西北工学院再到焦作工学院、中国矿业学院直至新世纪的百年曲折坎坷历程中熔铸而成的。中国矿业大学在西北联合大学及国立西北工学院时期的那段历史不应该被忽略和遗忘。  相似文献   

10.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及农专改院后的国立西北农学院(统称西农)作为民国时期西北首创之国立大学、全国唯一独立之农学院,立足陕西,面向西北,服务全国,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在良种研发、农业技术推广、生态环境修复、合作经济组织创建、农村教育普及、农产品新型市场培育、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民国时期我国生物育种的的重要基地、西北地区农业技术的策源地、西北最大的林木种苗繁育基地、西北苹果现代栽培的样板、西北农村教育普及的高地。民国西农服务“三农”的成功经验对当今涉农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以及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与其子体学校或相关学校工业经济管理教育的萌芽和生长的历史考察,勾勒出其基本历史脉络.研究认为西北联大工业经济管理学科适应抗战时期内迁工业的发展,萌芽于西北联大时期,成长于西北联大子体学校西北工学院时期,并形成从师资、学生、教材教法,到课程建设的一整套成熟经验,从而填补了中国北方地区高等教育的空白.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2001,(10):60-60
致力于国际化办学的韩国釜山国立大学在亚洲和澳洲95所最佳大学中排名第22位,在韩国大学中排名第5位,是一所注重硕士研究项目的高科技大学,提供舒适、经济的校园生活。釜山国立大学成立于1946年,位于韩国的第二大城市釜山。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著名大学,拥有12所学院、1所普通研究生院、6所专业研究生院,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专家和著名学者。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术气氛浓郁、自由,有包括艺术、表演、宗教、志愿者服务和企业家等130个俱乐部,为学生开发潜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创造了条件。拥有综合配套设施的学生宿舍可…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创办国立广东大学的功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亲自主持改组中国国民党,实现国民党和共产党首次合作后,于1924年2月倡办国立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并对筹办工作高度重视,经常以陆海军大元帅名义发布命令,解决筹办和办学中许多具体问题,于同年11月11日正式广大国立广东大学。孙中山亲手创办的国立广东大学开办后即成为华南第一所由国人自己创办的多科性最高学府。  相似文献   

14.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杨振声出任校长。作为民国杰出的教育家,杨振声继承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广延名师,培育英才,并撙节开支,增添设备,扩建校舍,不断实践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为青岛大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以后国立山东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国立东南大学成为20世纪20年代南方学术重镇,与郭秉文等人提出并践行"公办民助"思想具有极大的关联性.民国初期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办学者的思想认识以及北洋政府的制度倡导,促进了"公办民助"思想的生成,其在大学筹建、董事会治校、社会服务、兴建设施等方面的有效运用,推动了国立东南大学的迅速崛起."公办民助"思想的生成及运用,是近代中国国立大学的首创之举,在高等教育史上具有深远的价值影响.回溯百年名校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和坚忍执着的开创精神,对于当代中国大学走开放、创新的办学之路,仍然具有学习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与民族精神血脉相连,近代中国大学是民族精神的坚强堡垒。西北联合大学的民族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各环节,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从西北联大的历史文物、校歌的民族情怀和办学实践的精神导向三方面,可以看出西北联大民族精神的特色与现实借鉴意义:大学教育须确立坚定的民族精神导向以指导办学活动;办好大学须增强危机与忧患意识,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深化大学历史研究,有益于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要纪念西北联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省立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国立北平研究院等四校一院奉命西迁西安,复迁陕南汉中,形成战时我国最大的两个大学联合体之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与西南联大几乎全部北归不同,西北联大除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迁回原址复校外,在西北留下了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师范学院等国立五校。今天的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院校,与西北联合大学均有源流和传承关系。西北联大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中国高等学校区域分布由"点"、"线"布局向"面"的布局演化的历史性转折,它将高等教育制度系统地传入西北,奠定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它从知识、思想、文化等方面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社会进步,为战后中国西北建设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为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蓄积了宝贵的人力资本;特别是它凝聚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共赴国难的团结精神,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凝聚了两大光荣传统:文化传统与革命传统。我们希望通过回顾西北联大的历史,更加全面地了解20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精神传统、传承和文化创新,诚邀海内外专家学者赐稿,共襄盛举。  相似文献   

18.
西北联大不仅秉持独特开放的办学理念,而且培育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西北历史研究就是其中之一。西北联大时期的西北历史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效:对西北的历史文物古迹进行了考察、发掘与保护;撰写了大量高水平、开创性的学术论著;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加强关于西北历史的相关内容。西北联大对西北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弘扬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为西北历史研究特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转向"的重要标志;客观上为国家未来西部开发建设战略的规划、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立医政学院与国立江苏医学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27年,江苏试行大学区制,境内公立医学学府硕果无存.1934年,时任江苏省政府主席的陈果夫创建省立医政学院,后因抗战西迁与南通学院医科合并,改组国立江苏医学院.从省立医政学院到国立医学院的嬗变,涉及到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及当时社会背景的诸多变化.全面对照分析前后时期的差异与特点,对于了解民国时期江苏医学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的焦作工学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矿业大学前身--焦作工学院预计的发展进程被迫中断,平静的办学环境被骤然打破.作为当时全国108所大专院校中惟一的一所私立工学院,地处河南省北部地区的焦作工学院举校搬迁,辗转郑州、西安、天水、城固等地,颠沛流离,艰苦备尝.在极端困难的办学条件下,不仅使学校弦歌不断,而且以优秀的教师队伍和比较完整的图书和仪器设备被国家整合为国立西北工学院,为民族和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