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对大学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场所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以一种“能动”的无形作用方式对所处群体产生影响,使他们在教育传承过程中表现出统一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体系。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纵深发展,受外来文化、信息爆炸、大学合并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文化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传承本土文化、融合外来文化是当代大学思考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语境中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命题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发展思路。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可围绕以下三重维度: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激活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和基因,进而对之批判性继承和反思;二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注重对现实的关照,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三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在吸收外来文化思想精髓和有益养分基础上进行创新。新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加以理解与阐释,对于当下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戈拉》中泰戈尔借正统派印度教徒和梵社成员间的矛盾斗争揭露和批判两大教派的弊端和偏见,引导先进知识分子对印度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希望他们在为印度谋求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应批判的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努力实现一种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剧烈碰撞的今天,研究两种文化体系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问题,对我们如何合理吸收外来文化,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物我关系的角度入手,分析两种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差异的实质及其哲学本源。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与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本文对外来文化的分类,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及方法、外来文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关系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6.
考证太平天国洪秀全、杨秀清等上层人物以及下层士兵与百姓的神秘主义的神鬼观念及其行为,可以发现,他们所理解的上帝实际上就是能解决一切现实问题、满足人们世俗需求的中国式的神灵,而非<圣经>所言的上帝,即不直接干预和处理人间事务的神.这种神灵观念与道教法术紧密结合,彰显出太平天国宗教信仰的道教本性.而国民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与选择,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范式对外来文化的过滤,是天父信仰道教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任何国家对外来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吸收,都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一种既似是而非于原来的传统文化,又迥异于外来文化的新型的文化模式。在这一新的文化模式形成过程中,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日本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生动地显示了这一历史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正> 中华民族的文化,以其主体文化而论,是以儒学为根本的。但在其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这种影响和冲击,客观上使华夏文化更加趋向合理和完善。但就历史人物的主观上说,他们在这种影响和冲击面前,往往会自觉地摆出一副捍卫儒家传统文化的架势,做出种种努力抵制外来文化的侵入。韩愈力主排佛就是一个典型。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时,势单力微,两汉时期并无声息。至魏晋南北朝,在连续数百年的太混战、大动乱的社会条件下,佛教以关心人生、指点迷津的姿态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的视角来看,新课程实施的困境主要是由传统文化的束缚、现代与后现代文化的困扰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造成的,因此我们要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对现代文化选择与建构、对后现代文化探索与借鉴、对外来文化批判与改造,以推动新课程的实施,并确定新课程实施的有效范式。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国外的各种文化思潮涌向中国并与古老的民族文化相互激荡、相互融合。如何看待外来文化与民族传统的关系,如何正视这两种文学遗产,这是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对此,鲁迅的探索始终没有中断过。作为中国新文化的主将和旗手、一代文学大师,他以丰富的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艺术经验,更重要的是从理论上阐述了他在外来文化遗产问题上的远见卓识。鲁迅在1934年发表的《拿来主义》一文正是一篇集中代表  相似文献   

11.
温州模式进入转型时期,在经过一定的经济累积后,文化问题逐渐凸显。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交杂在温州社会各个方面,由于缺乏对温州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整合机制,温州文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碎片化和某种程度的"断裂",致使温州社会出现了功利主义思想异化、消费主义盛行、经济发展需求与文化供给空缺以及温州各社会阶层固化。因此,当前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改革温州传统文化体制,重塑温州文化,提升文化能力,改变文化封闭的面貌,并培育温州人的公民精神,实现文化整合与社会和谐的统一,促进温州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文化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文化起源于创新,又靠创新而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各少数民族必须通过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整合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整合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文化范式向数字文化范式的转变,对民族文化进行综合创新,使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先进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13.
自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並取得了理论上的胜利,被规定为我们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国文化在质态上起了飞跃。而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进一步发展,不仅需要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及时修正理论本身某些不合时宜的结论;还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文化有机结合,使两种不同质态的思想文化,在学理上对立统一。真正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逻辑和更高形态,使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时代精神的反映,也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 (一) 依据文化整体性原则,民族文化在接受外来文化时,不能不采取使外来因素与自己的传统相结合的途径,如果撇开自己的文化传统,机械地照搬外来文化,其结果没有不失败的。汤因比在《世界与西方》一书中论述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接触的情况,“一个放出来的文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需要研究改革与建设的中国现实经验,而且需要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经验。一是要有作为学术创造原动力的崇高历史责任感与民族自信心;二是要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治学经验;三是在“翻译政治”或比较的文化视野之中正确处理中国本土文化元素与外来文化整合问题;四是认真借鉴与汲取近代治学的经验,即正确处理“学术自律”与“思想自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再论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建设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文化生态是维系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和建设主要包括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应对外来文化冲击的适应机制、与外来文化接触的交流机制等方面。应注意研究有关民族文化事象生成、发展、演变的规律,将文化生态建设与自然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同时要纠正文化保护问题上一些不正确观念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理性爱国就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人们感性的爱国情感升华为理性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认识。当代大学生对时政高度关注,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媒介,他们既认同本国文化也包容外来文化,但极少数大学生仍存在偏激和盲目行为。为此,要从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教育与网络媒体的优势、培养大学生包容并蓄的国际胸怀及合理利用突发和偶发事件等方面探索大学生理性爱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曹伟业 《21世纪》2001,(6):30-31
东西两大文化板块的碰撞交汇,文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从现象上看,令人颇感不安的是,当世界经济发展迈向一体化之时,文化之间的交流已不再是单纯的“增进了解”与“互通有无”,在大街小巷无不充斥着西方音乐、外国影视等大众文化产品的状况下,一种潜在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虚无思想正在不自觉中蔓延滋生,导致传统文化在一天天萎缩、日渐枯萎,由于外来文化势头过大,文 化的质量与准 则受到威胁, 难免会使人对自身传统文化产生疏远与冷落:一场文化之间的争夺战正缓缓地拉开帷幕。 有先见者预言:将来的时代是一个文化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正> 一我们今天的文化艺术,既是社会主义的,同时又是现代的和民族的。如何通过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和借鉴外来文化成果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现阶段所面临的重要的实践问题。在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文化艺术如何继承和借鉴的理论阐述,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由主义"虽已有人提出,但学界对这个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明确的阐述。"中国文化自由主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以自由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立场分歧突显其自身;二是以文化思想来解决中国根本问题的思维方法;三是思想、言论自由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四是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以及怎样形成中华民族现代文化有其独特的见解,并对其发生机制及其最终衰弱下去的历史文化因素力图进行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从中西方文化结合看谭嗣同的政治思想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根据政治变法的需要,从西方文化中去寻求真理,并用他的传统文化来诠释外来文化。同时,又用他所理解的外来文化来改造传统文化,从而使他所建构的政治思想体系呈现出“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色彩。由于他在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同时又改革中国封建政体的问题上,没有找到更好的途径,故其政治变法不能不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