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歧路灯》主人公谭绍闻的住地为“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萧墙街”,乃是借用“祸起萧墙”这一典故。而谭绍闻的乳名为“端福”,祸福相连且又相互转化,作者用意相当明显。可以说,《歧路灯》小说整个故事是以“祸起萧墙”与“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来构架的。书中另一不可缺的人物王中,是个既忠且义的仆人,从他的身上可找到诸葛亮的影子。  相似文献   

2.
魏娟莉 《南都学坛》2009,29(6):55-58
中国古代小说中转变型人物形象的描写是一大薄弱环节,而李绿园的《歧路灯》在此方面却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小说的主人公谭绍闻,在其人生历程的几度浮沉中,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了儒家思想与不良社会引诱在其思想行为中的激烈抗衡。谭绍闻带着幼时的正统教育,在懊悔与自责中陷入了人生的歧途;又在父执兄长的帮助下,拔出泥沼,浪子回头。小说成功地展示了一个成长青年在这一过程中复杂的内心世界、曲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在“经学”盛行的两汉,《离骚》被称为“经”具体始于何时,其被称“经”的含义又为何,在治骚领域中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认为称《离骚》为“经”始于王逸,唐五臣对“离骚经”三字加以具体解释;并进一步论证了王逸称《离骚》为“经”是受到经学注释体例影响,是为了突出《离骚》在《楚辞》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将赋、比、兴本义解作诗歌写作方法和诗歌体裁均有所不妥。因为“六诗”当是《周礼》编著者在古而自有的风、雅、颂组合中插入赋、比、兴拼凑而成 ,它反映的是学《诗》致用称《诗》以言的时代观念。其要义在赋《诗》以风 ,指以讽喻教化为灵魂 ,以赋为组织核心 ,加上比兴为主干 ,又缀以雅颂为陪衬的《诗》的六种功用。“赋”指“称《诗》以谕其志”,“比”指以《诗》类比己志 ,“兴”指起发志意 ,听赋《诗》而触类旁通生发感悟 ,领会其所含情志意义。就本义言 ,“六诗”原属经学命题 ,至东汉之后 ,赋、比、兴三义才演变成一个发展着的美学命题  相似文献   

5.
士·事·师论——社会分化与中国古代知识群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担认知、道德和审美之文化价值的知识群体,是文明发展和社会分化的产物。社会分化是普遍性的历史进程之一,由之社会出现了越分越细的众多角色、群体、活动、功能、规则与制度,并由此在新的形态上整合起来,从而进入较高阶段。中国古代知识群体与“士”有密切关系。本文准备以社会分化为背景,对“士”之概念变迁这一侧面加以叙述,其要点是“士”与“事”——行政职事、“师”——文化角色的关系变化,以期对学界关于中国古代知识群体的特殊形成过程的研讨有所增益。1 “士”的最基本含义是壮年男子,故士女常可并称。《师(宀袁)(皀殳)》:“殴孚士女羊牛”;《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孔疏:“士者,男子之大号。”从士之字又可从女,如婿又作婿。《管子·小问》:“苗,始其少也,(日旬)(日旬)乎何其孺子也;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是少为孺子而及壮则为士。壮字亦从士。《易·大过》:“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孔疏:“今年老之妇而得强壮士夫,亦可丑辱也。”  相似文献   

6.
唐代大诗人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又称《三遣悲怀》,一向被古今论者称为悼亡诗中的佼佼者。但是在具体论诗,特别是由诗及人时,又有较大分岐。有的同志认为,待中表现了元稹对妻子的“真情实感”、“比较最接近于近代意义上的真正爱情”;有的同志则认为,元稹其诗虽  相似文献   

7.
“为仁由己”的思想最先由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先秦儒家弟子予以发展。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作为当时社会的道德理想,而“为仁由己”则是指道德修养方法,一方面,“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预”(朱熹注《论语》),强调了道德修养中内在方面的主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受教育主体在实现至德(即“仁”)过程中的实践性,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道德修养方面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品德修养是大学生将社会所要求的政治立场、世界观、道  相似文献   

8.
苗族在其长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足以保证他们生存的、纯属苗族所固有的社会结构和组织,这就是鼓社、议榔、理老三位一体制。有的学者称其为苗族古代社会的“三根支柱”。一、鼓社组织鼓社,苗语称为“江略”。“江”是一片地方的意思,“略”是鼓,汉译全称为“鼓社”。苗族“鼓社”是其同源于一个男性祖先而结合起来的人们的集团,是一个祭祀、亲属、政治、经济与教育的氏族外婚制团体。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指出:“氏族是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具  相似文献   

9.
古吴金木散人撰写的《鼓掌绝尘》是明朝崇祯年间的一部中篇小说集,全书由“风”、“花”、“雪”、“月”四个中篇组成,其中月集选在近人路工先生编的《明清平话小说选》之中。作者“自序”云:“无意撩人,有心嘲世。”路工先生在《小说选》的序中称是书为“一卷明末社会的百丑图”,以为书内的形象“没有一个是好人”,作品旨在揭示“封建社会总崩溃前夜的情景,显示它必然走向没落、破灭的命运”。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看,路工先生的评判是中肯的,也对小说“嘲世”的创作意图作了明确的阐释。然而,若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考察这部小说的参照系,我们又能从另一个角度,即在社会文化学的意义上看到这部小说的深层意蕴之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并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延续中产生最大的社会效应。由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所积淀而成的社会心态,到了明朝末期似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伴随而  相似文献   

10.
闽东疍民的由来与变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疍民也称“疍户”,是旧时对分布在祖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水上群体的称呼。“疍”,又写作“蜑”、“蜒”、“蛋”等。《说文》:“蜑,南方夷也。”《康熙字典》:“蜑……一作蜒,或作疍”。《吴下方言考》:“疍本作但,后世改作蜑,柳宗元乃作疍。”历史上的疍民自成一族,因此有“疍族”之称。后来由于与汉族的融合程度过深,基本上失去了作为一个单独民族的特色,被称为“连家船民”、“水上居民”,为汉族的一个民系。闽东人一般称疍民为“船民”、“船人”,“曲蹄”(“屈蹄”)是旧时人们对他们的辱称。  相似文献   

11.
“行李”辨正“行李”一词,先秦义为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襄公八年》:“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又作“行理”,如《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辰星《释“行李”》一文以为“在古代,李、理二字同属来母、之韵(先秦古韵当称‘部’,不称‘韵’,此当为笔误——笔者),  相似文献   

12.
“主公”称谓始见于东汉末年历史记录,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所引史籍最为集中。就现有资料看,早期“主公”称谓又仅见于《蜀书》及裴注。而《三国志》所见“主公”称谓似乎仅用以指代刘备一人。刘备部属相互言谈称刘备为“主公”,与刘备对话时也往往当面直称“主公”。通过这一现象,有助于理解刘备集团中君臣“相契”的情形。“主公”与“公”之称谓,其意义其实是十分接近的。后世“主公”称谓的使用渐次增多。《三国演义》中“主公”称谓使用频率甚高,指代对象先后凡25人。被尊称为“主公”者,在刘备集团中竟有关羽。《三国演义》中可见“主公”和“主人”对应的例证,而刘备夫人被赵云称作“主母”,也是反映社会称谓体现复杂社会关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曹丕是建安时期众多作家中较突出的代表。他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一起为建安文学的发展,为创立“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作了不懈的努力。曹丕诗作传称有《典论》五卷、集二十三卷。钟嵘《诗品》称其诗“则  相似文献   

14.
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三部作品《红楼梦》、《儒林外史》、《歧路灯》有六大方面的有趣问题值得我们重视,而其中的“败家子”问题尤其引人注目。《红楼梦》之贾宝玉、《儒林外史》之杜少卿、《歧路灯》之谭绍闻分别是三部书中的头号主人公,但同时又都是败家子的典型。通过对这些人物以及造成这些人物形象的多方面原因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不少比单独地、孤立地研究这些人物形象要多得多的东西。这对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三部小说名著乃至从宏观上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均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以隆重的仪式,签署了“一九八六国内税则”(以下称“新税则”)。该法案在美国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 就在这一年五月三日,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家》曾刊载了一篇讨论美国税则改革的“文章,其副题是:“信不信由你——美国参议院在考虑一套新税则,既简单,又公平,又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大家的深入探讨,把英语中的一些短小精品琢磨出一份比较理想的译文,一则切磋翻译技巧,二则可向广大汉语读者介绍一些英语名篇,应该说是有意义的事。关于Abraham Lincoln's Gettysburg Address,七八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由云京翻译的《林肯传》先行提供了这篇演说词的译文(下称“云译”,“云译”亦见于八○年出版的《英汉翻译教程》;八一年七、八期合刊的《英语学习》上载有丁晓伦同志对这篇英语演说的分析文章(下称丁文);此后,八三年第五期上海《外国语》杂志又刊登了陈敦全同志对“云译”的商榷意见和他本人的译文(下称“陈文”、“陈译”)。上述这些为我们正确理解和翻译这篇名闻遐迩的演说词作出了可贵的努力。笔者读后获益良多,同时也对某些译法产生一些不同看法,今提出来向原译者和同行请教。为节省篇幅,“云译”、“陈译”等均不再引证,但提供演说词原文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民族。 蒙古,《旧唐书》称蒙兀,《新唐书》称蒙瓦,《辽史》、《金史》称“盟古”、“萌古”,《元秘史》称“忙豁勒”,《蒙古源流》中称“蒙部勒”。它是我国古代北方许多部落长期发展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 唐朝中期以后,原来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流域的蒙古部落逐渐西移,到十二世纪初(辽亡以前,即公元1125年前)已移至克鲁伦河中域,以后又移到克鲁伦河、斡难河、土拉河上源、肯特山以东一带(即今乌兰巴托东北一带的草原)。在它的周围,西有斡亦  相似文献   

18.
前几年顾玉兰同志在我校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做的博士论文是《列宁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该论文的开题和答辩过程我都参与了,记得答辩时各位老师都高度地评价了她的论文。去年,她的博士论文被评定为“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该学科的正式获奖名额空缺)。同时该论文经过进一步修改,以《列宁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为书名,得到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公开出版了。该著科学地阐述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以及列宁对它的发展。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学术界一般称其为东方社会“…  相似文献   

19.
《河南文史资料》第六辑载《辛亥革命时期的刘青霞》一文中称:刘青霞从日本“回国后,于1909年即在尉氏创办华英女子学校,……此校为当时河南第一所女校,对以后女子教育发展影响颇大。” 《中州今古》1984年第2朔载《刘青霞》一文中也称:刘青霞从日本“归国后,于1908年首先在尉氏办了一所‘华英女校’,成为河南女子教育之先河,”并把时间又提前了一年。  相似文献   

20.
《离骚》云:“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又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又云:“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脩”一词,《离骚》中凡三见。王逸注谓:“灵,神也;远也。能神明远见者,君德也,故以谕君。”(《楚辞章句》)朱熹的说法同王逸基本相似:“灵脩,言其有明智而善修饰,盖妇悦其夫之称,亦耗词以寓意于君也。”(《楚辞集注》)清代楚辞研究者亦认为:“灵,善也;脩,长也。称君为灵脩者,祝其所为善而国祚长也。”(王夫之:《楚辞通释》)“灵脩者,大夫颂其君之词,即借以为称其君之词。”(王邦采:《离骚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