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我国产品质量法中产品的范畴较之国际产品责任立法过于狭隘,在明晰我国产品质量法与产品责任法所涉产品与国际相关产品立法中产品范围的界定的基础上,阐述我国产品质量法与产品责任法对产品范围的取舍。  相似文献   

2.
关于产品责任的精神损害赔偿,学者间争议颇多。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以来,争议有所平复,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外立法案例的分析,阐述了《产品质量法》中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的成就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品缺陷与质量不合格是两个具有不同法律意蕴的概念。本文试图通过对以上两个概念的分析与比较,阐述我国产品质量法中有关产品缺陷规定中存在的矛盾;同时透视立法者关于产品责任的立法思考,并评述有关学者对产品缺陷的一些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4.
产品缺陷与质量不合格是两个具有不同法律意蕴的概念 ,二者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以上两个概念的分析比较 ,阐述我国产品质量法中有关产品缺陷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在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中 ,作者还将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的成因 ,这将对我国今后的立法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产品责任立法中的产品范畴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剖析我国产品质量法中对产品范畴界定的基础上,对美国、英国、德国、挪威、日本、法国、欧盟组织以及海牙公约的产品责任立法中的产品范畴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产品质量法对产品范畴界定过窄,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生产品责任纠纷时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建议我国产品质量法应修改产品的定义,将无形物品、智力产品、农产品、电力产品和赠品列为产品范畴,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2 1世纪是消费者的世纪 ,而旨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产品责任立法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产品质量法》和美产品责任法立法背景、产品的定义和范围、归责原则、产品缺陷、产品责任赔偿等问题的比较研究 ,借鉴美国产品责任立法的先进经验 ,提出了对完善我国产品责任立法的几点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法律上的"产品"进行了阐释,提出会计信息不是法律中的"产品"、"商品或服务",不能适用我国的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相似文献   

8.
在考察各国产品责任立法对产品概念的界定模式之后不难发现,我国《产品质量法》在产品概念界定中使用的加工、制作以及销售等字眼都不尽准确,有待于进一步科学界定.此外,应将电力及管道输送产品、血液与血液制品、初级农产品、智力产品、赠品等纳入产品的范畴,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1993年《产品质量法》对产品责任的规定存在立法错误,2000年没有改正;2009年制定《侵权责任法》时几乎是复制了《产品质量法》的相关条文,对其中的立法错误失察未见。《侵权责任法》第41—43条规定了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产品责任以及二者对被侵权人的产品责任,分别称为内部责任和外部责任。由于存在立法错误导致这两个方面的规定都有问题。对第42条所规定的销售者的侵权责任(产品责任)存在争议,究其原因主要也是立法错误所致。  相似文献   

10.
缺陷产品对消费者造成损害 ,生产者和销售者必须承担严格的民事责任。新修订的《产品质量法》充分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扩大了产品责任义务主体范围 ,但是 ,在产品责任归责原则仍存在不足 ,特别是没有规定精神损害赔偿 ,与发达国家产品责任立法仍存在差距 ,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亦不利于有效地遏制生产者、销售者的恶意和不负责任行为 ,最终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遇到理财产品或信托到期无法兑现,当初销售该产品的银行应当承担什么责任,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的重大问题。代销银行在法律上负有注意责任。如果银行向投资者提供了投资咨询意见,则银行必须承担受信责任;如果理财产品或信托产品被界定为证券,则银行可以被界定为承销商,承担相应的责任。总之,银行销售理财产品或信托产品,不能逃避其必须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我国虾产品出口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产品是我国水产品中最重要的出口产品,在国际水产品中占据重要地位。国际市场对虾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虾产品出口却一度受阻。根据近年来我国虾产品对外贸易的特点、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认为要扩大我国虾产品出口,必须利用中国虾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从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根据我国虾类产品的出口特点,发挥其价格优势,增加世界市场占有率,巩固中国虾产品在世界虾类产品贸易中的地位,并最终形成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3.
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应尽快完善农产品流通的网络和组织基础,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发挥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核心作用,鼓励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继续探索合同农业机制和期货市场,重视超级市场在高质量农产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相似文献   

14.
以教育服务理论为依据,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了教育服务是教育产品,学校是教育服务产品的生产者和供给者,学生是教育服务产品的消费者和需求者。指出学校应以经营的理念管理学校,以消费者(生源)为本,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服务的优势,向市场和消费者提供品牌和特色的优质的教育服务,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旅游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较好的成绩,并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环节,自然型农事活动、农村的人居环境等各种旅游资源的凭借要素应得到综合配置.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开发规模小且档次低、产品开发程度粗浅、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等资源利用问题;提出从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对资源进行因人而异的开发,需要构建核心产品域、辅助产品域、扩张产品域三个层次的产品体系;促进旅游开发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分析林产品贸易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评估中国林产品贸易的经济效应。本文分析了1995—2007年中国木质林产品对外贸易条件的总体变化趋势和各种主要木质林产品的贸易条件变化。研究表明,木质林产品的总体价格贸易条件在大多数年份是改善的,收入条件在这期间都是改善的。原木、锯材、单板、特形材、刨花板等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在大多数年份是恶化的;纤维板、家具、木片、木浆、纸和纸制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在大多数年份是改善的;除原木、锯材等个别产品外,大部分木质林产品的收入贸易条件都是持续改善的。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木质林产品贸易条件存在一些不利的变化趋势。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贸易条件变化当中的不利因素,通过创造良好的进出口环境,提升我国参与林产品国际贸易的贸易利益。  相似文献   

17.
闲置产品的处理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从电子商务角度出发,考虑由制造商构建闲置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来处理闲置产品。研究结果表明,闲置产品电子商务拥有广阔的适用空间,可以开拓潜在市场需求,增加制造商和零售商利润;对闲置产品提供售后服务支持能显著提高制造商和零售商利润及市场占有率;针对不同的市场环境应选择不同的服务提供方,得出了最佳服务提供方的判定条件。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障碍的克服有赖于恰当的农产品标准化策略选择。一方面,当前东盟各成员国农产品标准的差异昭示着短期内我国的出口农产品面临着参差不齐的进口国的标准要求。另一方面,东盟架构下农产品标准同一化进程的开启,WTO框架下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TBT和SPS领域农产品标准的协调,预示着各国或地区的农产品标准必将向国际标准靠拢且将趋同。基于上述分析,我国农产品标准化策略应定位于“跟踪研究、区别对待、优势产品突破、循序渐进提高”。我国农产品标准化的具体措施是确立企业标准化主体地位,尽快切实提高我国农产品标准;依法贯彻落实政府责任,推进我国农产品标准化;积极参与国际协作,促进农产品标准的同一及互认。  相似文献   

19.
对食用农产品致消费者损害的侵权案件,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应承担何种性质的侵权责任,我国立法并不明确,理论研究也不充分.通过对食用农产品侵权责任法律性质立法例的考察与分析,产品责任立法中的产品是否包括食用农产品是由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也是立法者对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衡量的结果.依据马克思主义法学对法律制度进行价值分析的评判标准,应当修订完善我国目前的立法,明确食用农产品侵权责任的法律性质为产品责任.  相似文献   

20.
SPS措施是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主要障碍,而水产品是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类。从水产品出口的现状出发,详细分析了SPS措施对水产品贸易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SPS控制标准的提升抬高了市场准入门槛,达到了贸易禁止或贸易限制的目的;检验认证项目的增多推高了遵从成本,使得利润流失,企业退出;SPS负面消息的扩散放大造成了长时间和大范围的贸易限制或贸易禁止。提出中国应尽早修订相关标准,完善预警机制,建立从"池塘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系统,提升企业的质量安全竞争力,减少SPS措施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