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荀子的天人观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往往忽视人类维护自然的义务;二是否认将人类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的必要性。而荀子常自觉地将“天”(自然)人合一,并要求人们在“制(顺)天命而用之”的同时,应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把人类伦理关怀视野从人际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礼”事于天地。从二者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荀子的天人论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相似文献   

2.
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 ,往往忽视人类维护自然的义务 ;二是否认将人类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的必要性。而荀子常自觉地将“天”(自然 )人合一 ,并要求人们在“制 (顺 )天命而用之”的同时 ,应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 ,他主张把人类伦理关怀视野从人际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 ,将“礼”事于天地。从二者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 :荀子的天人观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往往忽视人类维护自然的义务;二是否认将人类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的必要性。而荀子常自觉地将“天”(自然)人合一,并要求人们在“制(顺)天命而用之”的同时,应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把人类伦理关怀视野从人际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礼”事于天地。从二者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荀子的天人论非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4.
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之争一直是环境伦理学的一个焦点,二者既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而荀子的生态智慧却整合和超越了二者,既不以人类为中心,也不以自然为中心,而是以人-自然为理论基点,既肯定人类的价值,又尊重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和存在权利,为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观念提供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胁迫下,基督教在理论上的反应是建构自然神学.自然神学超越了传统神学的历史视野,将关怀扩展到整个造物世界.这就要求在观念上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二元论,克服人类中心主义.过程神学作为一种基督教的自然神学,以怀特海哲学为依据,从泛经验主义的观点出发,强调人与自然的连续性,为教会最新的"造物完整"提供了哲学论证.同时,过程神学也从<圣经>出发,坚持神中心主义而否认人类中心主义,按内在关系模式理解上帝和世界的相互作用.在实践中,过程神学作为一种真正具有包容性的自然神学,体现了生态学与社会学的双重关怀.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价值意识取向决定着人类的行动。自然内在价值是人类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反思而得出的一种新兴伦理学范畴。自然价值论的宗旨是通过肯定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主张人与自然界之间具有必然的伦理关系,把传统人类道德原则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调整人类不合理的行为活动,缓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约束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改善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的自然观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存环境的恶化产生了世人关注的环境问题,对环境问题的哲学关注引发了学界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或者说天人关系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表现最突出的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人类中心主义将人作为价值主体,而将自然作为价值客体,其价值观是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有用性判断;非人类中心主义将自然作为价值主体,而将人类社会作为价值客体,其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对自然的有用性判断.  相似文献   

8.
自然价值被认为是生态伦理学这一学科的理论基石。在传统伦理中,自然只具有对人类有用的外在价值。生态伦理学对自然的价值重新进行了界定。一方面,它扩展了"有用性"的内涵,不再从人与自然的对立中来看待自然的外在价值,而是从人对自然的依赖性来理解这一概念;另一方面,生态伦理学从目的论与整体论视角来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生态伦理对自然价值的全面肯定在时间维度上将人类道德义务扩展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在空间纬度上则扩展到了人与自然之间。  相似文献   

9.
[摘要]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作为自然的天然主人和主宰者,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统治自然视为人类的本分和目的,导致了生态危机;非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等同于自然,把人限制在自然中,使人类陷入了是否应该通过改造自然以发展和提高自身的困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困境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困惑的科学破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构建人类对自然行为的基本准则,善待自然,约束自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有助于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10.
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异化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自然解放的出场路径就是扬弃"异化劳动"。人类中心主义鼓吹"人类至上"的方法论,引致人与自然的双重异化;非人类中心主义脱离现实的实践,过度强调自然而遮蔽了人,能动、主体的人消解于自在自然之中。顺应我国"十二五"时期绿色发展的"国家需要",生态文明应以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为旨归,在实践范式的生态变革中通达"人和自然真正复活"的诗意之境。  相似文献   

11.
荀子所谓“天”,多属自然之天.在他看来,天生万物、天道奇妙,但天道自然,并无人格意志.而且天道与人道具有本质区别,人类应该做到“知天”与“不求知天”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缺乏足够能力,亦无必要,汲汲于解释天道运行的终极根源;另一方面,为了自身的福祉,人类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天道、顺应天道、利用天道.荀子有时也借天道的权威论证社会制度的合法性,为了强调礼制的作用,他甚至认为完善的人间礼制可以影响天道的运行,这显然与其天人相分的主体思想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2.
尽管建立在征服自然基础上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人与动物关系失衡的根源之一,但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流动命题,并非所有阶段所有类型的人类中心主义都会危及人与动物的关系。将动物纳入人类道德关怀的维度,并在此前提下扬弃和重构人类中心主义无疑有益于维系人类主体和动物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在生态层面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维度,在制度层面指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根本出路和重要途径,进而从生态伦理、制度规约与科技创新等角度为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荀子认为人有三种存在方式:自然存在方式、社会存在方式和理想存在方式。他认为人有眼耳鼻口之欲,有趋名逐利、趋利避害的本性,这是人的自然存在方式;在深刻揭示人的自然存在方式的基础上,荀子阐述了自己对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的理解:人生活在由礼带来的种种规范之中,依礼而行事,人才真正成为区别于自然而具有道德伦理关系的社会存在方式的人;荀子认为,人的理想存在方式应是如此:化性起伪,将本性恶的河水用礼的堤岸约束并通导,行为处事无礼不为,由此兢兢业业修养不已,达到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同时也渗透天道,与天合一。  相似文献   

15.
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以“礼治”对待天人关系。一方面,荀子认为人性贪婪,人性恶,而且人有能力“制天命而用之”,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要用礼义把人的欲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天行有常”。人们应该在礼的指导下,服从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这样不仅自然万物可以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多的物资,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天人“相持而长”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开拓沟通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公正平等理念与“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孟子“性善论”,将道德修养定位为为教育伦理的重要内容。荀子虽持“性恶论”,却也乐观地强调主客观上的“积”与“教”最终能达到人性向善。人性论视角的先秦儒家理论,蕴涵着丰富且可资借鉴的教育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教育进行多方省察,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在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如果仅仅站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或者反之,都会陷入环境伦理困境,和谐理念可以整合两者中的合理成分,超越两者的对立。这就要求处理好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关系,人对自然的适应和改造的关系,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根本的是要依靠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儒家"人贵于物"的生态思想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但它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从"功利"出发,遵循的是"天人对立"的二元论哲学思想。而儒家从"道义"出发,遵循着"天人合一"的一元论哲学思想,将人类的道德扩展到自然界。在道义这一点,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与儒家的生态智慧是一致的。但两者在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方面存在着分歧。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万物与人的平等地位,主张爱的平等性,而儒家则认为"人贵于物",主张爱有等差。与西方生态伦理相比,儒家生态智慧更适合实际需要,有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类中心主义本质上是反人类的,因为它在根本上确认和坚持的是一种物种主义的或动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与人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是相矛盾的.人类在地球上是作为一个文化的物种进而作为一个道德的物种存在和发展的,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正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在充分考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之后所给出的一种人道主义的观点,同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也是人类的道德进化的一个内在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