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乡村振兴离不开返乡创业,社会网络已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成功的关键。基于2019年全国2139家返乡创业企业调查数据,将社会网络分为强、弱关系网络两个维度,研究了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对其返乡创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1)整体上看,农民工的强、弱关系网络均能显著提升其返乡创业企业的经营绩效,但两者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强度存在差异。(2)异质性分析发现,农民工的强关系网络对生存型返乡创业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更为显著,弱关系网络对发展型和价值型返乡创业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更为显著;在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的弱关系网络对返乡创业企业的经营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强关系网络对中部地区返乡创业企业经营绩效的正向影响明显;农民工的弱关系网络对第二、三产业的返乡创业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作用更显著。(3)机制分析发现,创新精神是农民工社会网络促进返乡创业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作用机制。因此,建议地方政府搭建促进返乡创业者相互交流的平台,努力实现返乡创业者强弱关系的双重嵌入,积极扩大返乡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同时要注重培养返乡创业者的创新精神,进而提升返乡创业企业的经营绩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作为返乡创业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基于2019年全国返乡创业企业的调查数据,采用DID和PSM-DID的方法实证检验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扶持政策的效应,并引入政策获取作为中介变量,探讨了创业培训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返乡创业培训可以显著提升农民工返乡创业绩效.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返乡农民工参与创业培训提高了政策获取能力,从而提升了返乡创业绩效.异质性检验发现,较之于中西部,东部地区的扶持政策效果更好.从行业相关度来看,创业前后从事行业相同与行业相关的人群受政策影响显著;创业前后从事行业不同的人群,受政策影响不显著.因此,建议政府营造良好的返乡创业培训氛围,形成相对完整的培训体系,开展个性化的创业培训保证培训效果;并通过培训提升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政策获取能力,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并利用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35家返乡创业企业的调查数据,使用有序概率模型(OProbit)考察了政府支持对返乡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政府支持对返乡创业绩效具有正向作用,具体表现为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加,这一结论在处理了内生性问题以及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新增投资是政府支持提升返乡创业绩效的作用机制;(3)政府支持对返乡创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具有异质性,即缺乏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的企业能够从政府支持中获得更大的绩效收益.指出返乡创业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充分发挥农民在返乡创业过程中的作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扩大政策信息的传播范围,并且逐步提升创业者的政策素养.  相似文献   

4.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发展阶段农民创业的环境日趋优化。 宏观大局动因、 中观市场动因、微观协同动因构成了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联动机制的逻辑前提。 但在乡村振兴战 略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仍存在许多问题。 从总体上观察,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信息知晓率低、农民工 返乡创业资金匮乏、农民工自身能力不足、农村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构成了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 振兴联动机制的堵点。 在新发展阶段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的联动机制优化路径主要有:加大返乡 农民工创业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工政策知晓率;拓宽农民工返乡创业融资渠道,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 意愿;加强农民工创新创业培训,提升返乡创业农民工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提高农民工返乡 创业意愿。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进行绩效评价可以指导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从政府工作完成度和政府工作满意度两个维度构建返乡创业扶持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全国返乡创业试点地区实地调研情况,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政府工作完成度绩效水平位于"一般"等级的偏上层次,政府工作满意度绩效水平位于"良好"等级的偏上层次,返乡创业扶持政策的总体绩效水平一般,位于"良好"等级的偏下层次。进一步对9项指标层各指标进行"重要度—绩效"分析,可得返乡创业农民工对"企业发展满意度"的绩效评价最高,其次是"生产经营条件满意度",对"资金扶持力度"的绩效评价最低,其中"扶持政策宣传力度"和"资金扶持力度"位于高重要性—低绩效区域,亟需改进。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返乡创业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学界的关注。结合西方经济学界对劳动迁移、区域发展和创业问题的研究,对中国特色返乡创业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评述,有助于加深对该现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定位和意义的理解,推动相关领域研究的进步。当前对中国特色返乡创业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返乡创业的动力机制、影响因素、绩效成果及其对区域发展影响等方面,偏重讨论返乡者个人特征的效应,相对忽视了创业环境的影响。中国特色返乡创业具有很强的特殊性,相关研究政策启示性较强,因此与国际类似研究的接轨则略显不足。未来应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和数据建设工作:一是分析返乡创业需求侧的特点;二是讨论如何优化实现高效返乡创业的政策环境;三是探讨返乡创业对社会非经济层面的影响;四是加强返乡创业研究数据库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使用电子商务创业是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返乡创业者是当前农村创业活动中使用电子商务的主力人群,但围绕该群体考察电商创业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缺乏.以返乡创业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9年全国29个省份2131家返乡创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探究了该群体独有的外出经历对在返乡创业中使用电子商务的影响.研究发现,外出创业经历会促进返乡创业者使用电子商务,但外出务工经历对返乡创业者使用电子商务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市场性关系网络是外出创业经历促使返乡创业者使用电子商务的作用机制.此外,外出创业经历对使用电子商务的正向影响主要存在于初期投资规模小且从事第三产业的返乡创业者上.因此,政府可以将有创业经历的返乡创业者培育成为电商带头人,利用和巩固其所拥有的市场性关系网络,并开设电商培训课程和举办电商创业竞赛,从而提高农户使用电商创业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的创业活动蓬勃发展,然而频繁发生的创业失败现象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农村地区创业失败研究的匮乏给农民创业实践和制定农村创业支持政策带来巨大挑战。基于经验学习理论,利用浙江、安徽、陕西和河南4省235位有过失败经历农民创业者的实地访谈数据,实证检验创业失败对农民创业者再创业绩效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研究发现:创业失败程度与农民再创业绩效之间表现为倒U型关系;创业失败学习在创业失败程度与再创业绩效之间发挥积极中介效应;创业警觉性虽在创业失败程度与再创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但失败学习与创业警觉性的链式多重中介效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失败学习通过激发农民创业者的创业警觉性,进而提高再创业绩效。因此,农民创业者应重视创业失败恢复,加强失败心态管理,以抑制过度失败对再创业绩效的负效应,同时应加强创业失败学习以期提升再创业绩效;政府可通过开设创业学习培训和创造包容的创业文化来提升农村地区的创业质量。  相似文献   

9.
发展县域产业,提升县域经济对乡村产业的带动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个省份1844个县的面板数据,利用交错双重差分法研究返乡创业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返乡创业显著促进了县域产业结构升级。考察处理效应异质性问题和使用PSM-DID、安慰剂检验、替换变量指标等方法进行检验,结果仍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返乡创业提高了县域经济的技术创新水平与资本集聚水平,进而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另外,政策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效果最强、中等地区次之,发达地区的政策效果则不显著。因此,建议继续实施与优化返乡创业政策,从促进创新和引入资本两方面探索支持返乡创业的长效政策扶持机制,并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0.
返乡创业农民工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本研究结合国家政策导向,以经典明瑟收入方程为基准模型,使用三峡库区863个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与其创业收入之间的关系,厘清人力资本积累途径对提升返乡农民工收入水平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挥返乡农民工作用、增加农民工创业收入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施乡村振兴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解决“三农冶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 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推进路径进行理论辨析,旨在更加科学合理地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有效推进。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要通过农业变革,实现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农村现代化的真实内涵则是乡村主体性的维续和乡村新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即以粮食安全为核心、以农户为主体、由农民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的多样性道路。  相似文献   

12.
乡村治理变迁下的农村社会组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乡村治理结构变化的历史过程,农村社会结构以及不同治理主体间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多中心乡村治理格局正在成为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方式。农村社会组织作为治理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协调不同治理主体关系、实现村民利益有效表达、推动农村社区民主意识形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自然嵌入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组织通过组织运作实现了不同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这与目前乡村多中心治理格局目标相得益彰。乡村治理过程显然需要组织运作机制与传统村民自治机制有机结合。因此,农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并与农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民个体等治理主体相互合作协商是解决目前农村社会治理困境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流转在新时期的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促进农村土地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介绍了土地流转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法律构建不健全;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在流转过程中政府的干预不当;农地流转后非农化现象严重等。最后结合最新的农村土地政策提出一些建议: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赋予土地经营权流转、抵押、担保等属性保证;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在政策的导向作用下进行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的分配政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乡村创业对农村老人养老困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总体上,乡村创业能够显著提升农村老人的养老经济支持与精神慰藉,但存在性别和年龄等群体特征差异;(2)在经济支持方面,乡村创业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来提升老人的储蓄能力,增加其养老经济支持。但吸引青壮年返乡的中介路径会增加老人的生活成本,从而削减了养老经济支持;(3)在精神慰藉方面,乡村创业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改善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增加老人与子女及社会交往的机会,进而提升其精神慰藉水平。基于此,政府的政策着力点应鼓励各类人员返乡入乡创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给农村低龄老人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在充分发挥农村老年人口人力资本的同时,增加农村老人从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收益,从而促进其养老困境突破。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现代农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而新型农业的发展需要新型农民作为"人"的基础,充分发挥新型农民在农村、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新型农民的培养应重视农村教育,促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尽快地转化为人力资源,不断深入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的战略。  相似文献   

16.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农村高等教育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从解决农村贫困的核心战略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呼唤农村教育改革;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呼唤农村高等教育发展;发展农村高等教育不是梦;发展农村高等教育的对策五个方面,论述了发展农村高等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必由之路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7.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土地是农村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流转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同时面临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社会期盼等重大机遇以及信息不畅、交易失范和融资困难等诸多挑战,通过重新审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土地流转存在的制度体系、供给保障和市场交易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要夯实土地流转产权基础,实现流转管办分离,完善流转服务平台,规范流转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8.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土地是农村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流转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同时面临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社会期盼等重大机遇以及信息不畅、交易失范和融资困难等诸多挑战,通过重新审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土地流转存在的制度体系、供给保障和市场交易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要夯实土地流转产权基础,实现流转管办分离,完善流转服务平台,规范流转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9.
20.
农村劳动力迁移是中国农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不完整产权为特征的中国土地制度是否会阻碍劳动力的流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基于期望效用函数构建了一个劳动力转移决策理论模型,并由此提出一个可验证的假说:土地租值的提升会增加移民的激励。运用1978—2011年的经验数据对该假说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更完整的土地收益权和更稳定的土地产权通过增加土地的租值,对农村劳动力迁移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政策上意味着进一步明晰农村土地产权,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以及构建完全的土地市场,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更高生产效率的城市工业部门,帮助中国经济更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