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法典化运动在法律实证主义发展的初期经历繁荣之后迅速衰落。这并不是偶然的,美国法典化运动的衰落有许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来自于历史传统方面。我国民法自清末变法开始,便以继受德国民法为主。我国即将制定的民法典仍应以德国民法典为基本蓝本。  相似文献   

2.
随着民法典草案稿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民商立法体例的问题再度引起学者的关注.十多年来,围绕民法典的制定,民商法学界在对中国民法法典化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的同时,对商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商法与民法的关系以及我国商事立法模式的讨论也日益热烈.  相似文献   

3.
萨维尼是19世纪德国历史法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与蒂博特之间就民法典的制定而发生的那场著名的论争,对德国民法法典化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尽管人们对他的思想和观点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萨维尼的历史法学理论由历史主义、民族精神及实证主义三个部分组成,历史主义是萨维尼理论体系的基石,民族精神是其核心和灵魂,实证主义乃其表征路径或方法。萨维尼的民法思想植根于其历史法学理论,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我国当前的民法法典化与德国历史法学之时代背景颇为相似,重新梳理萨维尼的历史遗产,对我国民法学研究及民法典的制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以法、德为代表的民事立法的法典化浪潮席卷全球。法、德两国制定民法典的前题是国家统一、政权稳定、商品经济发达。但其民法的结构、形式、内容受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制约,各有自己的特色。我国制定统一的、完善的民法典时机已成熟,我们要善于借鉴法、德制定民法典的成功经验及民法典的“合理内核”,早日制定出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法典。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国十年来的中国民法法典化研究进行了专门系统的总结.首先它描述了这个研究的基本历程,把它划分为准备、走步、深入、继续深入并指导实施等几个阶段。其次它概括了这个研究的重要成就:研究了民法法典化的基础性问题,分析了民法法典化的原因,探讨了未来民法典的模式,指出了民法法典化的方法。最后它揭示了这个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大量研究领域有待开拓,很多研究成果需要深化。  相似文献   

6.
《德国民法典》的制定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经典民法典之一 ,该法典的制定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该法典突破了旧罗马法体系 ,创建了五编制法典体系。基于该法典在大陆法系的历史和现实地位 ,以及对我国民法现代化的巨大影响 ,该法典的方方面面都对我国即将制定的民法典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深入分析了该法典的历史背景、制定过程、编制体系、立法精神、立法技术以及影响和发展 ,指出了该法典对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当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侵权行为法是规范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地不法侵害公共财产、公民和法人财产或人身权的法律工具.随着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它在民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已被纳入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中国民法法典化,为侵权行为法的完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侵权行为法应从债法中分离出来,成为我国未来民法典的独立一编.侵权行为法的独立,既是完善我国民法体系的重要步骤,也是侵权行为法得以不断完善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法典上的人格与权利能力含义解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现代民法上,人格和权利能力是两个表示权利主体资格的概念,人格来源于罗马法,而民事权利能力来源于德国民法。从《德国民法典》、《俄罗斯联邦民法典》和我国澳门地区“民法典”的比较看,在不同的法典中,人格和权利能力含义不同。  相似文献   

9.
近代民法典充盈着理性的自负,但这种自负却因理性主义的相对化发展而得以缓和,有节制的理性不仅没有使民法典凝固成一套封闭的知识和规则体系,反而为其预留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又维持了民法典知识的、逻辑的和伦理的稳定架构。在我国民法法典化过程中,应摒弃反理性主义而坚持相对理性主义,维持民法典的既有知识和逻辑体系,制定出尽可能完善而又开放的民法典。  相似文献   

10.
瑞士民法是近代民法法典化的重要成果。瑞士民法典立足本国传统和现实 ,在继承前人立法经验的基础上 ,又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创新和突破 ,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很大程度上,人们一提及近代西方民法、自然而然会高谈阔论起大陆法系(亦称民法法系),并不时援引出一八四○年《法国民法典》与一九○○年《德国民法典》来品头论足一番。于是我们不妨这样认为:近代西方民法的形成,发展过程无非是《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的形成、发展以及它们对近代西方民法法典化运动的促进,引导过程。 以《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为契机,企图全面准确,深入描述近代西方民法复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不能不使人有一种“小智慧,大难题”的滑稽感,不过我们还是尽力而为之,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立法机关移植大陆法系民法体例制定中国民法典,传统民事制度面临三种遭遇,一是通过独立保留原有制度的方式嵌入到新的民法体系中;二是以西方民法理论重述原有制度的内容,将传统制度重新界定后纳入民法典体系;三是不再作为正式的法律制度而成为民法典之外的民间习惯。这种以不同方式赶搭法典化班车的"搭车模式",是中西民事制度差异及法律移植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导致的。在民国基层仍讲求化解纠纷的实用主义司法程序中,不同类型的传统民事制度在基层诉讼中也就表现出不同的法律实践样貌。  相似文献   

13.
应福州大学法学院邀请 ,2 0 0 2年 1 1月 2 9日下午 ,国务院学位委员、著名民法学家、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梁慧星教授在我校科技报告厅作了题为“中国民法典若干问题研究”的学术报告。陈国南副校长等出席了报告会。梁慧星教授在报告中对我国民法的发展和民法典的制定作了全面的阐述。他从我国民法发展的历史出发 ,讲述了我国为民法而发展奋斗的艰难历程 ,阐释了解放后五十多年来我国民法典制定的三起三落以及与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梁慧星教授还指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 WTO的加入 ,我国制定民法典的条件已经具备。报告结束后 ,他还…  相似文献   

14.
人格理论产生于罗马法,罗马法上的人格带有浓厚的身份性特点。近代民法抛弃了身份人格而强调人格之平等,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民法典的建构。在此基础上,现代民法提出了人格权概念并对其进行规定。从本质上来说,人格权乃是自然人基于伦理人格而享有的,在实定法中得以确认的自然权利,其应属于私权利范畴。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制定势在必行,制定民法典,使民商法体系化,必涉及民法典立法体例和民法与商法的关系问题。本文例举了一种关于民法与商法关系的不同论述,并阐述了笔者的个人观点,认为民法与商法的关系是基本法与补充基本法的单行法规之间的关系,制定民法典应采用民商合一的立法体例。  相似文献   

16.
就私法定位而言,在后民法典时代,出于维护民众合法权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优化优越营商环境之考虑,应当将私法认定为以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为限,一切具有私法自治因素或者直接关涉私人利益,并且应当为国家权力所保障之法。而以此为据,就私法规范体系的构造而言,在我国民法典颁行之后,应当将民法(或曰一般私法)视为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基本法,而将民法典外之商法、经济私法以及寄居于公法渊源中的附属私法认定为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之特别法,最终形成以民法典所汇纂的民法(包括法典化的商事通则)为“核心区域”,而以民法典外之商事单行法、经济私法以及附属私法等为“边缘区域”的私法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7.
公民隐私权民法保护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公民隐私权民法保护纵横论公民隐私权与民法上大多数权利不一样,它既不能从古罗马法和盎格鲁——撒克逊法中找到源迹,也不能从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探索出其历史演进.它作为人类一种基本需要和一项民权得以法律保护的观念肇始于公元19世纪后期,其法权地位初步确立于20世纪初.自20世纪70年代,其立法保护才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相似文献   

18.
一、《民法总则》:编纂意义 说到编纂民法典的意义,涉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法典制定的历史进程,这两天我把李建国副委员长在全国人大所作的《〈民法总则(草案)〉的说明》认真学习了一下,发现里面有不少实质性的内容.这个报告中提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前三次由于政治运动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最终没有结果,但1979年开始的第三次民法典起草最后形成了《民法通则》,这也算是一个重大收获.  相似文献   

19.
我很高兴参与今天的论坛,能够与几位同事一起,对刚通过的《民法总则》做一个粗略解读.我想重点谈一谈《民法总则》的立法意义、风格和主要创新等问题. 一、《民法总则》的立法意义 刚刚出台的《民法总则》,其意义是重大的,最重要的当然是它的法治意义,即宣布了新中国民法典编纂第一步获得成功,中国民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标志其一种系统性地位的确立.民法典编纂可分两步走,《民法总则》制定属于第一步,这一步已经走成功了;下一步是民法典分则编纂.新中国此前经历过四次民法典编纂,但都没有成功,这一次却获得了成功,不能不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性自主权问题论及不多,在目前民法法典化的背景下研究性自主权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性自主权属于民事权利的范畴,其具体属性应当是具体人格权而非一般人格权。性自主权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性保持权与性决定权两个方面。性自主权应当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中得到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