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共生机理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二者相互依赖、共生互动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学界的共识。从专业分工与外包、价值链角度来剖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可得到二者互动共生关系:即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制造业的升级。我国制造业相对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却较为落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正确地选择促进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战略路径,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推动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对2014年福建省各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的测算表明,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呈现地区分布不均衡特征,除厦门外,多数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有待提升。经济新常态下,应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创新产业协同集聚模式、推动制度创新、完善城镇功能、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途径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  相似文献   

3.
以江苏省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通过计算分析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得出结论: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拉动很大,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的影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发展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推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讨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及其机理的基础上,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基于河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研究了河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状况。研究显示,河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程度不足,部分原因在于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据此,就优化河南生产性服务业结构、提高对于制造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河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武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知识技术含量和深化制造业分工,有利于制造业企业涉足价值链的高端。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制造业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分析入手,探索了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在将武汉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与上海、北京对比的基础上,得出了武汉制造业升级亟待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结论,最后提出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武汉制造业升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的高级要素,是制造业升级和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京津冀晋蒙地区是中国的主要经济区域之一,其制造业升级是全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部分。使用2001—2011年20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对京津冀晋蒙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同时,从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角度出发,比较了京津两市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验证将京津两市设立为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核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城市经济的核心内容。我国也开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向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的集约型增长转型。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近年发展势头强劲,已经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分析了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内涵、分类、特征及现状;分析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等建议,从而促进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结合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利用2002、2007和2012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和投入产出的现代经济数量方法,从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现状与特征,并与某发达地区制造业、服务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程度进行对比,揭示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从供需转化的视角提出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路径和对策,对河南省经济结构优化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必须抓住机遇,根据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突出发展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的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现代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和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立足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综合运用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建立VEC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就两大行业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很不平衡,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没有明显推动制造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推动湖南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改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搭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平台,实现两大产业间的互动升级。  相似文献   

11.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2004~2010年江苏省13市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选择外资规模、内资研发能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及对外贸易依存度作为解释变量构建模型,实证分析了江苏省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内资研发创新对制造业的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虽然外资对制造业升级有正向影响,但其影响力在不断减弱;而外贸依存度对制造业的升级的促进作用较为微弱。  相似文献   

12.
珠三角地区必须改变过去依靠要素投入和资本驱动的增长方式,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产业群.随着产业、城市、管理的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在认识自身发展服务业的基础条件、比较优势、正确评估即将遇到的严峻挑战基础上,大沥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推进大沥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技术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工业化形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产品+服务”的新型服务型制造成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以价值共创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市场变化环境下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转化,构建融合生产性服务与服务型生产的价值共创模式的服务型制造系统,并结合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实际情况,提出装备制造业构建这一系统可以采用的策略和方法。旨在对装备制造业的成功转型与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宁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波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联动开始进入"发展阶段",但也面临着两产业间关联度低、彼此互动不足和联动发展速度不快的现状,造成此现状的主要原因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层次低下、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商业和政策环境不完善、资源结构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等,为此宁波政府需从微观、宏观和机制三个层面着手,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对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理论阐释的基础上,描述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水平、内部结构,建立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与回归关系以及产业关联度,最后提出从营造市场环境、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和引导行业协会建设、引进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企业、打造特色集聚区、加强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等方面促进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制造业2025”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京津冀地区装备制造业亟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在要素禀赋视域下,构建了三产品-两阶段的HO模型,根据制造业子行业要素禀赋与行业产出的关系,将子行业按照要素禀赋分为两个组合,并进一步聚合划分了劳动密集型、过渡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运用似无相关回归模型,对京津冀装备制造业8个子行业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得出京津冀地区装备制造业8个子行业中有3个子行业处于过渡行业阶段,5个子行业处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阶段,并没有劳动密集型行业。最后,从完善行业要素禀赋结构、实现“三链”融合、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等方面提出了京津冀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对策。  相似文献   

17.
论休闲产业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休闲产业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休闲产业是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而近年来我国休闲产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从消费需求的多元化角度分析了休闲产业的社会功能,指出休闲产业对于满足人的享受和发展需要,实现生产力的再创造,提升国民生存质量,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以及文化传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制造2025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背景下,通过对东北三省投入产出表的测算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发展现状与嵌入关系。研究表明,东北三省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产业结构一致,制造业为支柱性产业,增值能力最强但内置化问题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增值能力相对较弱,但发展空间大,具备“高附加值”特征;东北三省均处于制造业驱动阶段,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同时,东北三省在产业发展及嵌入融合程度上存在差异: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平稳,嵌入关系相对较强且较为稳定,制造业有初步受生产性服务业推动趋势;吉林省制造业发展较迅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下降趋势,两产业间互动发展较为迅速;黑龙江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相比于吉林省、辽宁省实力较差,其产业间关联最弱并略有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