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我国股市和房市的收益率都存在明显的GARCH效应,相比股市,房市的投资者更加厌恶风险。在样本期内,无论是房市,还是股市,利好消息对市场波动的影响,均要大于利空消息对市场波动的影响。换言之,我国的房市和股市都不存在明显的杠杆效应。房市和股市之间的波动也存在溢出效应,而且是单向的,即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将引起股票市场的波动。  相似文献   

2.
检验投资者情绪与股票收益率之间线性关系,发现二者呈现非线性特性.在此基础上,构建结构性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模型 (SSTAR) 阐述两者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投资者情绪成为影响我国股票市场的重要因素.投资者情绪在牛市中对股票收益率具有显著拉动作用,且投资者展现非理性投资行为;而在熊市中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表现出瞬时促进作用,以及冲击效应持续时间较短特征.最后,股票收益率对投资者情绪具有一定正向推动,但冲击持续时间和强度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3.
选择央视看盘BSI指数、封闭式基金折溢价律及消费者信心指数作为投资者情绪的度量指标,采用回归分析、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对比中国股票市场处于牛市与熊市时投资者情绪与上证综指收益率相互影响的不同,并比较中国与美国股票市场中投资者情绪对股票市场收益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股市中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的影响牛市小于熊市;投资者情绪对股票市场收益的影响程度中国股市大于美国股市。  相似文献   

4.
利用过去17年我国上证综合指数的历史数据,根据股票市场大的波动周期分五阶段经过EGARCH(1,1)模型估计,以验证市场对信息冲出的反映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市存在很大的波动性,尚未达到弱有效性;存在正负杠杆效应交替出现的现象,表现出信息不对称性,但是这种不对称性在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5.
研究重大突发事件下央行沟通平抑股市波动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研究三次突发事件下央行沟通的政策效应,结论表明2020年新冠疫情时期央行沟通平抑股市波动的政策效果最好,不同时期下的时变研究也表明央行沟通能在短期内稳定股市波动,但中长期效应并不明显甚至可能加剧市场波动;中介效应回归结果表明投资者情绪是央行沟通与股市波动之间的重要传导渠道;央行沟通、投资者情绪与股市波动之间存在动态时变关系,央行沟通能够有效调节投资者情绪,投资者情绪与股市波动之间呈现明显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我国股市异常波动的形成机理,对国内外股票市场的异常波动及其引发异常波动的机理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以股票市场中的投资者交互作用为主线,分别梳理并综述了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股市异常波动的形成机理、金融物理学的股市异常波动的形成机理、社会传播学的股市异常波动的形成机理和复杂系统科学的股市异常波动的形成机理,指出各部分研究的不同视角与相应的不足,展现了其研究特点.最后总结并展望了微观投资者视角下股市异常波动的形成机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运用GARCH(1,1),GARCH(1,1)-M和EGARCH(1,1)模型,对中国沪深两市收益率进行了收益率均值的周内效应和收益率波动性的周内效应实证分析。同时对样本区间进行分段处理,以检验自1996年起实行的涨跌停板制度对股市周内效应是否存在削弱作用。研究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在相应的样本区间存在显著的周内效应,但是在不同区间周内效应的具体分布不尽相同。同时发现,股票风险的增加能够增大收益率,且收益率的波动性存在杠杆效应。  相似文献   

8.
以《股市动态分析周刊》好淡指数做为我国投资者情绪指数,运用GARCH模型,对我国投资者情绪波动性和股市收益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投资者情绪指数存在ARCH效应,且对股市收益具有“溢出效应”;投资者情绪指数未来预期的时间长度应以月度为宜。  相似文献   

9.
通过基于投资套利视角的理论模型阐述了资本市场之间产生联动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利用考虑股市涨跌非对称效应的均值波动模型考察了中美两国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效应,包括均值溢出效应、ARCH/GARCH型波动溢出效应和股市涨跌产生的非对称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中美股票市场在均值层面不存在显著的溢出关系,但在波动层面则具有多重显著的溢出关系。同时,中美两国股票市场上升或下降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和中美股票市场联动关系也有着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行为金融的中国股市波动非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股票市场波动特征的研究,对于利用金融衍生品管理投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行为金融的发展为研究股票市场的波动性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投资者是否理性是传统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区别.从投资者非理性角度分析,过度自信、羊群行为和处置效应是中国股票市场非对称性波动的主要原因.通过引入行为金融前景理论中的价值函数,修正EGARCH模型,并以上证A股指数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非对称性显著存在,同等程度的利好信息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2000年《财经》杂志上一场对机构投资者黑幕的揭开,带来了对机构投资者的思考,一时间“操盘大户”、“剥削中小股东权益”等标签纷纷贴到了机构投资者身上。伴随这几年我国资本市场往全流通健康有序地发展,以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标志就是股票市场越来越成为机构投资者的博弈场。本文从中国和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轨迹来研究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变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探讨了对证券投资者的诉讼保护问题。在本文中 ,作者根据美国和欧洲立法的最新发展提出了如何确定被告的新思路 ,然后根据我国国情探讨了管辖法院的问题 ,最后对集团诉讼和代表人诉讼之优劣进行了功能比较并提出了我们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3.
随着创作基础关系复杂化,智力投入者和财力投入者的分离成为常态,面对财力投入者提出的著作权请求,如何平衡智力投入者和财力投入者的利益关系是著作权立法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国规定了委托作品、职务作品和法人作品制度。但是由于我国立法在划分标准、构成要件、权利分配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无法较好的解决分离情况下双方权益的平衡。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根据实际选择适合国情的著作权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制度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股权众筹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其作为一种新型股权融资方式,主要定位于初创型、小微型企业的直接融资。股权众筹不仅给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一条崭新的道路,还有利于激发我国的市场活力。但是股权众筹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虽然目前我国也出台了一些规定,但是该规定并不完善,在实践中也经常发生投资者遭受欺诈的现象。因此股权众筹应当以保护投资者为中心,为此应当借鉴国外立法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国情,建立适用于我国的完善的投资者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5.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是一种舶来品,在国外已经产生多年.它的发展变化反映了成熟市场大量立法和实践方面的宝贵经验.美国、英国、欧盟、日本等的适当性制度各有不同,但总体体现出应用范围较广、应用方式比较谨慎、与投资者分类制度相结合、规定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对这些特点的评析借鉴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股票市场以个体投资者为主,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突出,本文通过对我国个体投资者的抽样问卷调查,分析其社会学特征、投资行为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投资者有许多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在投资理念、知识、技巧等方面也不够成熟,普遍存在投机心理,从众行为明显,缺乏长期投资理念等等。这些行为造成证券市场稳定性下降,给股票市场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包括会计学在内的经济学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而包括会计准则在内的法律规范则是以公平为前提的。经济人如何完成向伦理人的过渡是制定经济法律和政策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会计准则的制定也要以公正作为伦理基础。由于帕累托标准不可实现,准则制定只能退而求其次地选择功利主义标准,但是功利主义的内在局限性又使得旨在保护全体投资者的准则有可能牺牲少数人的利益而导致制度安排上的不公正。会计准则的公正要通过程序公正来实现,包括准则制定权的合理配置与制定程序的充分允当。  相似文献   

18.
内部控制的投资者保护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投资者保护的视角,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内部控制对投资者保护的两大实现路径: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一方面,内部控制通过内部控制运行、信息披露和外部监督三个层面直接实现对投资者的保护;另一方面,内部控制通过保障会计信息质量,间接实现对投资者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理性与非理性: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经济行为体,从心理预期到理性预期,从理性特征到非理性特征,对投资者行为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投资者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和波动性均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心理账户"的投资者决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账户经常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投资者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人法则,从而可能会表现出分割收益或集中损失的行为结果.通过利用中国股市个体投资者交易数据,对投资者决策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投资者决策中存在显著的享乐编辑效应,即集中卖出亏损股票并分多次卖出赢利股票,以提高心理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