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
《夜别》和《再见,蓝马店》是辛笛写于30年代的作品,同是送别题材,不同的是《夜别》写于30年代早期,写于本土;《再见,蓝马店》写于30年代后期,写于异域。古典诗词的熏陶以及现代西方诗歌的浸染,使得诗人在两首诗歌中既呈现出风格的承继,又表现出新鲜的变化,本文拭从意象组合、意境营造及诗的艺术形式方面对两首诗歌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关于<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地位的研究,今之学者多从<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以及<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的关系入手,而对于<古诗十九首>与<诗经·国风>关系的论述尚未有专题论文涉及.本文拟从:叠字的运用与语词的化用,章法结构的承袭与比兴手法的运用等两个方面略加论述,从而理清<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真正地位.笔者认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古诗十九首>远承<诗经·国风>,近接汉乐府,下启建安诗歌,于中国诗歌之发展可谓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的亲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亲情的社会,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很多作品表现了亲情的内容,如父母之情、同胞之情.古人已经认识到了亲情的重要价值,认识到了家庭和睦对社会发展、和谐不可或缺的作用.探讨<诗经>中的"亲情"问题,对我们当下的和谐社会建设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祭祀诗是附丽于宗教祭祀活动的一种文学形式,作为一种宗教文学,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性,是我们借以窥测自己民族文明发展的一个窗口.<诗经>与<楚辞>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是南北文学的代表,两书收集了许多祭祀诗歌.文章拟从<诗经·周颂>与<楚辞·九歌>祭祀诗祭祀对象的不同,来看南北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孤独的割麦女>和<惠安女子>两首诗歌分别呈现出一"动"一"静"的画面,虽然两者在文本表达上存在诸多差异,但主题趋于一致.通过对华滋华斯和舒婷两人的创作背景和生活经历的探讨,不难发现两人的诗歌之所以能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歌的艺术效果,乃是由于他们对女性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民国版<嵊县志>中蔡元培写的<清节堂记>和绍兴图书馆馆藏<捐建嵊邑清节堂之碑记>的碑文拓片,对<蔡元培全集>收录的<捐建嵊邑清节堂之碑记>进行校勘,补录了其留下的空白字二十个,校正了错字五个.<清节堂记>写作年代、地点不详.经考证,它既不是<蔡元培全集>中<捐建嵊邑清节堂之碑记>注明的1906年10月,也不是朱馥生发现<清节堂记>时所认定的1902年10月作于上海,而是1896年10月写于绍兴,1902年10月在嵊县立碑.  相似文献   

7.
<不要温雅地步入那美好的夜晚>是被誉为40年代英国诗坛盟主的迪伦·托马斯在其父亲弥留之际作的一首哀诗. 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衔接等层面分析了这首诗的文体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体现了诗歌的主题--狂风暴雨般地迎接生命的最后历程.  相似文献   

8.
钱志熙在<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中认为,左思的<咏史诗>是其晚年退居宜春里的回忆之作.但<咏史>八首复杂的思想、中古诗人诗句的对比、<咏史>的流传都说明左思的<咏史>诗并非晚年回忆之作.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具体文化语境中,新诗中的"黄河诗歌"不仅是抒写黄河本身和借黄河景观的描绘来寄托个人情思的诗歌,而且是与中国现代社会的进程相伴相依,与现代民族国家想象密不可分,直接表达了其现代性意义的诗歌,而出于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黄河"后来又成了代表性的解构对象.本文以<黄河大合唱>与<车过黄河>两首诗歌为例作出比较分析,对"黄河诗歌"的现代性表征作出了解读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重要概念,在诗歌翻译中是否能传达意境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要忠实地传达意境,译者必须抓住意境的三个美学要素:意象、情感及象外之象.本文试从意境的这三个美学要素层面探讨元稹的<行宫>这首诗英译中意境的传达.  相似文献   

11.
<圣经>是基督教的圣典,两希文明的"对话"与"熔融",让<圣经>的智慧烛照西方文化的各个角落,它对文学、音乐、建筑、绘画、雕刻等领域的影响超过任何一本书.<宠儿>与<圣经>的"对话"来自于莫里森对<圣经>故事的仿写.莫里森通过后现代叙事所重现的黑人历史,穿过基督教文明的厚幕,在仿写的催化下,构成了对<圣经>的戏谑与暗讽.  相似文献   

12.
<陟岵>是诗经中一首关于战争的诗歌,<陟岵>是对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它融对战争的不满和理解于一体,原因在于:一、对父母的孝,主要体现在对父母名声的维护上;二、对国家的忠,建立在家国一体的宗法制社会结构之上.  相似文献   

13.
<周书序>主要概述<周书>诸篇写作缘由,是研读<周书>的门径.关于<周书序>的编撰年代,先贤多主张其成文于秦汉之前.本文从文献征引、汉语史及学术史等角度的综合考察入手,对<周书序>进行了系统考证.笔者认为,今<周书序>成文于两晋时期,其体例与语言多仿自<书序>.太康年间<周书>复出于汲冢,荀勖整理<周书>,编写了<周书序>.  相似文献   

14.
清人黄秩模编刻的<国朝闺秀诗柳絮集>比汪启淑所辑<撷芳集>晚出80年,多收诗人96家、诗2314首,实为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女性诗歌总集.但是由于<撷芳集>的序者沈初将所收诗人虚报100余家,<国朝闺秀诗柳絮集>为清代最大女性诗歌总集的地位长期得不到公认.这部总集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在汲取<撷芳集>和<正始集>编纂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三个方面的特色:人诗并重、存没兼收的选录标准;消解流品、以韵系人的编纂体例;南方为主、群体为先的主体框架.这些特色既是其"最大"的成因,也反过来丰富了"最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明末诗人担当的一生,经历了由俗世到僧界两种境况,其前期作品<翛园集>和后期作品<橛庵草>的诗歌艺术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与其文学创作实践相适应,担当的文学观念亦非一成不变,他比较重要的诗禅、形神、复古论成熟于<橛庵草>时代.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鸿篇巨著,其诗歌是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秋窗风雨夕>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长诗之一,它浸透着一种黛玉式的凄婉哀伤,并且体现了她的性格和命运.运用我国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在其诗歌翻译中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理论,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与戴维·霍克思关于<秋窗风雨夕>的两种英译文进行比读和赏析.  相似文献   

17.
苏苏轼尺牍<答陈履常二首>被认为是了解苏、陈交往的重要文件,但信件写作时间、用语及内容与苏、陈二人熙宁年间交游活动不符.详细考察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期的经历与交游,及苏诗<光禄庵二首>所提供的信息,尺牍<答陈履常二首>应是写与吴中士人闾丘孝终或朱长文的.  相似文献   

18.
人类最初的诗、乐、舞是一体的,古代诗歌通常产生于某一个音乐母体;当诗歌的音乐母体发生变化时.诗歌本身也相应发生变化,<诗经>、<楚辞>和<汉乐府>迭起兴衰的根本原因就是其音乐系统的兴起、发展、变化乃至消亡.从音乐的角度切入是古代诗歌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9.
结合间色之本义和其他相关批语,考察脂评所谓问色法的含义.间色法与<红楼梦>立宾主、别正副的整体创作原则紧密相连.在<红楼梦>叙事中的运用不限于某人某物某事.写"金玉姻缘"的同时又写一"金麒麟姻缘",两者有宾主之别、正副之分.先写"金麒麟姻缘"以引接书中正文"金玉姻缘".  相似文献   

20.
徐有富教授从事诗歌教学与研究已有30多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徐先生跟随程千帆先生攻读硕士学位时,学的是唐宋诗专业方向,曾对唐代妇女生活与诗歌的关系进行过专门研究,并出版了<唐代妇女生活与诗>(中华书局2005年版)这本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