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知识工作者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设语境中对苏联民族研究著述进行了较为集中的翻译。这项工作既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知识生产,也是其时中国民族学学科建设与民族研究的组成部分。相关翻译作品在为中国民族学制度建设与民族研究提供知识资源的同时,也获得了制度性的知识品格。这一品格的获得既与这些知识自上而下的生产机制高度关联,也和其被运用到中国民族工作的理论、政策及话语体系建设诸领域之中不无关系。正是在此一知识的生产与运用过程里,中译苏联民族研究著述完成了其制度性的转换,并嵌入中国民族学与民族研究的知识体系中。但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设的系统性知识生产也有其开放性,在苏联民族研究知识之外,中国传统的民族学知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民族工作经验与西方民族学知识也被吸纳到其中。对中译苏联民族学知识的制度性转换过程进行考察,有助于思考中国民族研究领域知识生产与制度性语境的关联性及其知识体系中知识、制度与话语等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有感性、理性和反思-超越三个层面.中国现代性存在着感性现代性不足、理性现代性片面和反思现代性薄弱的结构性缺陷.同时,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意识之间存在着冲突,致使现代性发展受阻.中国现代性具有未完成性,因此当前还要坚持启蒙主义,不能认同后殖民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3.
"民族研究范式危机"的议题讨论共有三位学者参加,分别从不同视角反思了民族研究范式对中国民族研究的影响,并对中国民族研究和民族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周明甫通过社会研究、民族问题研究、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研究等三种围绕"民族"的研究范式之概议,探讨了"民族问题"的何谓?何在?何治?何明从民族学的学科认同、学者的社会信任以及学术体制的视角,讨论了民族研究范式的危机与破解,包括重构"民族"概念、构建广开言路、平等对话、共同协同的体制机制等。范可通过"族群范式"和"边疆范式"对民族研究范式危机进行了反思,指出边疆范式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狭隘的,对学术和政府治理无所帮助的视角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经过30多年探索,中国民族政治学形成了以政治学、民族学为基础多元发展的研究体系,具有以描述分析为主、案例分析为辅的特征。但在"四个全面"、网络社会、跨界民族、中国崛起和一带一路等新形势下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应结合中国多民族发展的实际,重新回归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传统。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国原住民族的传统知识遗产问题做探索性的勾勒 ,从区域民族生产要素的组构视角对我国原住民族传统知识遗产的保护和资源化利用作了分析和思考。区域民族传统知识遗产构成的无形资产是区域民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生产力资源 ,探索一种对属于民族传统知识遗产的具有商业号召力的信物和长期繁衍积累的特有技能及基因资源适当的、绿色的保护策略 ,使该类在区域民族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中发挥作用是民族学和知识产权学者的历史使命。对策略的探索给出了一个近期的工作框架和目标。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形态上,现代中国并不是典型的民族国家,立国的根基也并非彻底的社会契约论式的现代政治哲学原理,而是混合了文明传统与20世纪国家政治实践的结果,特别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影响。对于现代中国来说,民族问题实际上仍可被视为中华文明传统与现代性文化碰撞之后的一种后果,亦在今日语境下包含着对现代性危机的应对。因此,如果仅仅从民族、族群和民族主义理论视野出发,并不能完整解释当代中国的多样性与民族政治的现实,而是需要将文明传统、现代性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变量代入对于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分析之中,从而发现隐藏在民族政治背后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民族研究范式危机"的议题讨论共有三位学者参加,分别从不同视角反思了民族研究范式对中国民族研究的影响,并对中国民族研究和民族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周明甫通过社会研究、民族问题研究、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研究等三种围绕"民族"的研究范式之概议,探讨了"民族问题"的何谓?何在?何治?何明从民族学的学科认同、学者的社会信任以及学术体制的视角,讨论了民族研究范式的危机与破解,包括重构"民族"概念、构建广开言路、平等对话、共同协同的体制机制等。范可通过"族群范式"和"边疆范式"对民族研究范式危机进行了反思,指出边疆范式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狭隘的,对学术和政府治理无所帮助的视角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80年代学界提出民族关系思想概念后,近30年来,国内一批专家学者对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民族关系思想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持续关注和深入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既有对中国古代或少数民族政权民族关系思想的宏观探讨,也有对某个朝代或民族的某个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的深入研究。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研究成果作一简要总结,既有助于专家学者全面了解研究概况,又有助于深化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的研究,更将有助于民族学和思想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按照民族学的基本原理,民族关系的状况将直接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本文以青海少数民族人口为依据,在指出青海民族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的基础上,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和青海的实际,对正确处理青海民族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民族习惯与民族习惯法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调整少数民族成员行为的两种重要社会规范.但是长期以来,民族学界有些学者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不加区分,相互混淆,以致造成了一些混乱.本文主要阐述民族习惯和民族习惯法的内涵和及其各自特征,并揭示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区别与联系,以期对其他学者的研究带来一些裨益.  相似文献   

11.
学界从社会科学视角关于艾滋病传播的研究,肇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在十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尤其是社会学与民族学两大学科。回顾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对以后艾滋病传播的深入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对学界的研究成果从艾滋病传播的社会学、民族学综论和艾滋病传播的民族学、社会学应用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并对以后艾滋病传播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2.
医学人类学的研究目标,是揭示潜藏在人类医药知识体系中“医行为”与“药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结,并寻求对医药现象的文化注解,而且,这一注解过程本身是完成医学人类学理论建构的重要环节。但是,这一过程的完成却离不开对相关民族生命意识的探讨。因为,特定民族的医药知识体系是该民族生命意识“锁定”下的文化建构。本文拟对东部支系苗族的医药个案以及在其语言、亲属称谓、宗教仪式等所表征的生命意识之注解为例,试图展开对苗族生命意识衍生的医药逻辑之理性说明。  相似文献   

13.
在相对主义的文化语境中,"民族"概念呈现出不确定性的内涵。当人类历史进入到后民族国家的阶段,民族的实体与虚体的二元对立就被打破了,人们必须对描述文化、社会、国家的知识体系重新进行调整,回应历史带给我们的现实问题。在20世纪大陆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系谱里,建立民族国家的政治过程使得民族获得了确定性的内涵。然而,20世纪后半叶族群理论的兴起又在不断挑战、解构这一"确定性",实体论与建构论再度进入对立的状态。从费孝通"多元一体"的思考角度出发,我们能够同时超越实体论与建构论,在关照历史的前提下,从整体的中华文明出发,思考当下"中华民族"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4.
民族院校的重点学科民族学既有基础,也有义务强化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功能.民族院校应通过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强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重点学科民族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挥民族史研究的优势,结合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以民族历史为纵轴,以民族社会为横轴,通过族群在历史上的生活状况、文化状态、族群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来揭示族群的社会结构、文化变迁、族群关系、生活方式的形成和适应等问题,开创民族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文章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四川民族学的发展历程和建设实践。通过梳理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民族研究所等代表单位在人才队伍、重点工作、服务社会、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展示四川民族学70年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7.
性别角色获得的民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别角色总是带有明显的社会、文化、民族等印记,总是反映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组织结构、社会组织水平以及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等特点,总是反映特定社会的文明程度及发展水平。从民族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对性别角色进行分析,尤其是对性别角色获得的文化与民族因素、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分析,有助于对民族性别角色获得及克服性别刻板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格萨尔》史诗所提供的民族史料极为丰富。文章从民族学的角度对《格萨尔》所反映的婚俗和氏族部落构成及其发展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民族学学科定位的现状进行了简明的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就我国民族研究目前的发展境况来看,还是应该以“狭义民族学”为主。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学研究的发展,社会学与民族学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紧密,民族社会学也就应运而生。民族社会学就是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民族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与社会运行的关系的学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