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学术传统对文献的重视,使文献校雠之学、文献史、出版史、藏书史等专门研究在现当代以来得到持续发展,但这些研究仍然缺乏对整体文献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关注。当代海外汉学进行的中国书籍社会史研究,则因单纯移植西方"书籍史"问题意识而呈现出种种不足。与西方不同,中国文献书籍社会、文化意义的根本问题是文献图书的悠久历史与古代社会发展和文化传统延续的内在关系及其内涵。只有在此问题意识下展开"文献—文化"的探讨,才能达成关于中国古代文献历史、作用、意义的自我思考的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2.
严歌苓的小说中有着大量的海外中国女性书写。这一方面体现了严歌苓对海外中国女性的关注和同情;另一方面她也以这些女性为视点,来返观和审视西方文化。严歌苓小说中的海外中国女性,艰难地生存于中西文化夹缝之中,处于"看"与"被看"的历史境地。她们在被动接受西方人救赎的同时不忘对其审视,在自立自强之中充满对自由的渴望。"救赎"与"自由"是严歌苓审视海外中国女性的两个基本视角。严歌苓颠覆了西方人自以为是的救赎神话,同时以自身的实际经验,探讨了海外中国女性追求自由的途径及其可能。  相似文献   

3.
程式化是东方古典戏剧的共同特征。戏曲程式是一套特殊的符号体系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广泛而持久的因袭性和不容逾越的规范性上。作为古人对世界的一种审美掌握手段 ,程式保留了一代又一代戏曲艺术家的经验和智慧 ,促使传统戏曲走向辉煌 ,但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暂时性质”。它以屈己从人、率由旧章、循礼守制的社会文化环境为依托 ,折射出东方民族重视文化传统、顺应束缚的文化精神。随着这一时代的逝去 ,程式迅速表现出严重的不适———难以适应反映现代生活的时代要求和青年观众的欣赏趣味。现代戏曲符号体系的建构以飞速发展、追新逐异、张扬个性的时代为依托 ,不大可能再重复以故常为法度的程式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元明戏曲中的“蒙太奇”主要包括“连续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心理蒙太奇”、“声画蒙太奇”和“多舞台结构”等。元明戏曲蒙太奇意识产生依据有二:一、戏曲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基础:二、戏曲假定性、虚拟性和程式化的特征。其深层原因与戏曲形成发展的特殊历史道路密切相关,也与传统文化的背景有关。这些“蒙太奇手法”在元明戏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艺术程式是存在于艺术活动过程的技术格式和形式规范,规范化、标准化和审美化是艺术程式必备的三个要素。艺术程式在中西方艺术的存在,因为中西艺术不同的思维起点而形成鲜明差异,中国艺术程式以近乎纯技术、纯形式的抽象程式为主体,呈意象化特点;西方艺术程式以真实再现自然的系统程式为主体,呈科学化倾向。艺术程式既是对艺术创作过程实践部分的经验总结,又是艺术家艺术形象再创造的出发点,并固定地承载了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艺术活动过程不可或缺的一环,艺术程式与艺术创新也有着深刻的关系。规范性、可塑性与排外性是艺术程式的三大特点,排外性突显了艺术程式的自身价值,成为规定艺术创作本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和新兴文化的冲击,民族戏曲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处于危机状态之中。为了保留民族文化的根须和火种,守护民族精神的家园,维护民族文化主权和国家文化安全,抵御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必须坚定地对民族戏曲实施"活态保护"的策略。实施"活态保护",必须强调民族戏曲的原创性(鲜活的舞台性和立体性),认真进行抢救、恢复和重建。强化民族戏曲的主体性,保护传承人,推星造星,实行人才来源多样化,吸收壮大戏曲志愿者队伍。突出民族戏曲的双向接受性,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观众,扩大民族戏曲的群众基础。坚持发展的观点,刷新文化精神,既重"硬件",又重"软件",保护与利用兼顾。  相似文献   

7.
中国戏曲理论的“戏剧化”与本体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戏曲发展出现"戏剧化"倾向,这种倾向在进入1950年代后表现为斯坦尼戏剧理论的影响,戏曲的程式与表演传统逐渐丧失。其根源不仅来自现实,还可以从诸如李渔的戏曲理论尤其是"结构论"、"非奇不传"论溯因,这些观点与现代戏剧理论颇多契合,这使得人们在理论观念上出现一种误导,放大中国戏曲"戏剧化"作用,使其追求走向极端。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国戏曲优秀的作品也都是体现了这些方面的。但除此以外,中国戏曲更重视诗化、诗性和写意空灵。而且所有这些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最终都变成体现中国戏曲写意和诗性总体原则的有机构成。近年来戏曲创作与理论学术之本体回归,是人们对戏曲发展的自觉和反思,立足戏曲本体,努力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的和原创的戏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李渔小说戏曲创作的“神引”式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李渔在他的小说戏曲创作中 ,呈现出相同的文化思维模式。这种相同的文化思维模式铸成了他小说戏曲异形同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李渔小说戏曲的“神引”式结构。这在相当程度上也体现了明清小说戏曲作家的一种共同的创作思维程式。  相似文献   

9.
戏曲电影是一种用戏曲式的影像动作叙事的艺术。舞台表演的镜头剪辑,唱、念、做、打的镜头特写和绝技表演的镜头奇观,是戏曲电影叙事的三大特殊修辞。戏曲舞台分场连接的镜头化、戏曲动作冲突连缀的镜头化和戏曲虚拟时空转换的镜头化,构建的舞台表演的镜头剪辑,是戏曲电影生成的最基本文法,也是戏曲电影获得的戏曲性和电影性的双重叙事意义。而作为唱、念、做、打的镜头特写,则强化了戏曲程式表演的表现,放大了戏曲程式表演细部,锁定了戏曲程式表演的所指,从戏曲程式表演的功能、魅力和想象上,赋予了戏曲电影的“戏曲性”一种新的维度表达。对于电影的奇观镜头,戏曲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在自身的衍变过程中,从戏曲表演特有的“绝技”镜头奇观、“虚幻”场景奇观到“子弹”虚拟奇观,展现了技术对这种电影类型的巨大作用。戏曲艺术的叙事修辞与电影镜头的叙事修辞的相融,产生了丰富的效果,并构成了戏曲电影最具有功效和审美意义的叙事修辞。历史经验说明,戏曲与电影的结合,既是不同的艺术类型之间的结合,也是艺术类型适应社会及自身生存的一种方法和途经。在这种意义上说,戏曲电影既是艺术自身的变革,也是艺术适应社会的变革。将电影的叙事修辞完美地运用在具有特殊民族风格的戏曲叙事上,在坚持戏曲叙事修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电影作为工业的现代叙事品格,是戏曲电影必须走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历史终结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历史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文化思潮之一。福山在其《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一书中,通过对20世纪后半期全球形势变化的历史事实分析,重提并进一步阐释了"历史终结论"思想。"历史终结论"不仅是一种历史理论,同时也是一种现代性理论。我们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其进行分析与批判,并对当代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重大历史进程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历史进步观念诞生于17世纪的西方"新文化"运动,并非西方自古就有。洛维特的《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一书通过探究历史进步观念的基督教神学起源,提出了古希腊的自然循环观与基督教历史观的差异问题: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异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是两种不同的"西方文化"。又由于历史进步观念属于现代启蒙之后的西方文化观念,因此洛维特认为实际上有三种不同的西方文化。洛维特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西方文明,尤其理解西方文明的深层矛盾,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通过考察洛维特如何对历史进步信仰展开现象学式的哲学批判,力图揭示深受历史进步观念支配的中国学界所面临的内在困难。  相似文献   

12.
海外中国学有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传统文化到国际政治斗争,复杂的国内外背景,直接影响到不同历史时期海外对中国问题研究的走向和阶段性热点,引出很多发人深思的学术问题,特别是当前我们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做好学术领域"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意义重大,因此,对于海外中国学如何进一步开展研究发表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线条美"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特征.钢琴艺术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来到中国,在其本土化进程中融注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风格特质.表演艺术讲究程式与方法,用什么样的方式(演奏技巧)来表现中国风格钢琴曲演奏中的"线条美"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印度独立以来的海外移民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向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移民,即通常所说的印度"人才流失"问题,二是向中东产油等国的劳务输出.在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两者的地位与作用各不相同,印度国内的态度和政策也大相径庭.通过对印度技术移民与劳务移民的比较研究,能进一步理解印度海外移民政策重心转移的内在动因和机理,从而为我国新时期移民政策的调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海外的英文小说存在自我与"他者"的纠结。林语堂试图在自我与"他者"之间构筑起一个乌托邦与异托邦二元世界,而他也正是在这个二元世界里,寻求着他的跨文化认同。文学文本中所建构的异托邦之所以能够形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之一:一是本土文化心理;二是异域空间;三是异域和本土文化场域中的文化认同危机。林语堂通过对中国与西方(美国)的个性化阐释,使得世界真正地了解了中国和西方。西方世界也正是通过他建构的异托邦世界,还原了"东方主义者"永远也没有表述清楚的中国。  相似文献   

16.
受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空间转换的影响,不同戏曲文化之间会引起交融、互动与整合,进而导致戏曲文化生存空间的演变。对农耕、工业、知识三个时期(10-21世纪)影响山西戏曲文化生存空间因子权重值的定量化分析可知:戏曲在社会空间中由占主导地位演变为次要地位;宗教、礼乐和娱乐走向纯娱乐形式;全民性参与并获得社会认可的戏曲活动转化为少数人的"商品";不同地域文化之间"距离"的消失发展为文化的同质化并且造成戏曲文化原有的地域性、多样性与丰富性的艺术特征的消失。戏曲文化的生存空间呈现萎缩态势。  相似文献   

17.
新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是西方一些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某些具体历史问题的认识、理解及其做出的分析和评价.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从下向上看"的历史视角;关于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分析方法;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坚持研究总体性的社会历史,强调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是新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两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新疆兵团戏曲艺术在新疆特定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发展、衍变,独特的地域文化使得新疆戏曲艺术具有区别于内地戏曲艺术的鲜明个性,在剧作思想上注重展现边疆各民族的善良淳朴个性以及独特的文化生活,进而宣扬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理念;在音乐、表演程式、舞蹈、舞美等艺术表现方式上对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兼容并蓄,传统戏曲艺术在文化认同理念的导引下,对西域文化及风情展示亦成为戏曲艺术在实现新疆化过程中与时俱进的革新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中的“程式化”因素和特点 中国的绘画,和中国的戏曲一样,具有一种极鲜明的所谓“程式化”的因素和特点。但是长期以来,“程式化”或“程式”等概念在不少同志心目中往往是一个不得喜爱的贬词,因此有些同志即使肯定中国绘画,也往往对“程式化”问题采取回避态度——在一些讨论中国画特点的文章中避而不谈它的“程式化”因素和特点。  相似文献   

20.
作为明代吴江派具有代表性的戏曲理论,"有意驾虚"倡导的戏曲创作"不必与事实合"一说可谓独具匠心。它不仅很好地解释了戏曲创作中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二者的关系问题,而且为剧作家如何实现成功创作指明了方向。本文试从这一观念出发,结合古今相关创作案例,分析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二者辩证关系的基础,考究当今时代的戏剧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