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在词义扩展中,基于人类自身的身体体验的意象图式是认知的出发点;隐喻是各义项相互关系的认知基础,转喻是在隐喻的基础上词义转换的重要认知工具,两者的根本认知依据源于由自身的身体体验形成的认知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英汉多义词义项“巧合”现象的认知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多义词的义项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传统语义理论在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及各个义项之间的理据关系上的欠缺,进一步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寻求多义词词义扩展的动因,提出英汉众多多义词的义项一一对应说明语言发展具有内在规律性;词义扩展的过程也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不同的语言在多义词词义扩展上的相似性源于人类共同的思维方式隐喻式和转喻式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意象图式及其在介词over词义拓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图式是先于概念和语言的抽象结构,也是最重要的语义结构。认知语义学认为意象图式在多义词词义拓展中起关键作用,是词义理据性的有力证明。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探索了意象图式在空间方位介词over词义拓展中的作用,并对Lakoff运用意象图式分析介词over词义的方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意象图式是十分重要的语义结构。以意象图式为支点,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人体词「頭」的语义结构,可知人体词「頭」多义结构的形成是在具有自然联系的意象图式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手段来实现的。意象图式在多义词词义拓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隐喻认知视角下的英语多义词习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词义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分析了隐喻在多义词形成过程的作用,并利用隐喻认知理论提出通过注重基础词汇和加强多义词各义项间的关系的方法来促进多义词的学习。  相似文献   

6.
影响词义变异的心理因素——隐喻和转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当代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转喻理论,以现代汉语中的多义词为研究对象,对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多义词义项间的关系作了细致分析,同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形成多义词义项的心理因素,认为语言变异中的词义变异体现在现代汉语双音节多义词义项间的关系上大致分为相似和相关,这两种关系主要是由人类的两种认知方式——隐喻和转喻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采用词汇判断法对多词义多义词(如:twist)、少词义多义词(如:pupil)、多词义意义多义词(如:bark)、少词义意义多义词(如:court)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类似twist之类的多词义多义词和类似bark的多词义意义多义词比其它两类都有显著提取优势。由此推知,引起多义词提取优势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多义词有多个...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象图式的隐喻性扩展对语言概念系统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把”字句结构充分的描写,着重分析“把”字句语法化进程即人们认知中的力图式的扩展和演变过程,也是物理空间图式→心理空间图式→言语空间图式的演变过程,以期构建力图式空间扩展过程的完整图式。  相似文献   

9.
文章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对三个近义介词“on-over-above”进行分析,在以图式表征为依据的基础上,探究介词“on-over-above”的原型图式及其图式变体而引起的词义延伸,并概括它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汉字多义词的比例非常大,其多义性给掌握词义造成了困难。多义词诸多义项间关系如何梳理,如何追本溯源是掌握汉字的重点、难点。其中,本义是源,引申义是流,义项间具有演化派生关系,因此抓住本义是理解和掌握多义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辨析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理论意义,须从文化根源上厘清"美"在文化源头和发展轨迹中的重要地位。甲骨文的"文"就是审美,"文"和"化"合起来,就是"审美教育";礼乐文化初期不是礼先于乐,礼孕育乐,而是恰恰相反;在夏商周三代,主持教育的大司乐必须通晓音律。其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中,乐教的分量是礼教决不能与之相比拟的。"乐"重于"礼"特点在古籍文献中也有丰富的佐证……三代美育显要地位和作用说明,重视美育是中国文化源头的特色;加强和提升美育地位是坚持中国文化特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宇宙化生、性情、卦爻三方面对苏轼、程颐的《易》学动静观作了比较,揭示了理学和庄玄之学两种解《易》思想的差异。关于宇宙化生,苏、程皆承认阴阳之“动”生出万物,而程颐从宇宙运动中抽绎出“理”作为最高法则,苏轼则归之于造化无心。落实于性情论,两人皆突出“静”的高明之境,然而程颐的心之安静是以长时涵养的道德自律为前提的,而苏轼的“静”则缘于应物无心、淡然自若的处世情态。体现在符号化的表征—卦爻上,程颐的动、静合“理”体现为爻位的嘉善,苏轼的动、静自然则体现于卦爻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诗《登乐游原》的最后两句历来争议颇多。对字面意义的不同理解影响了人们对诗歌内涵的不同解读。在总结了学术界对这两句诗的几种主要观点后,从"只是"一词的意义着手,分析了全唐诗中所有的"只是",总结出了该词在唐代的九个义项。再结合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对诗歌内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模因论和框架理论,分析了英语"-gate"词汇向汉语传播的模因动因,同时对汉语"门"词汇意义泛化的认知理据作以解读。研究发现,英语"-gate"词汇跨文化传播过程就是"门"模因形成的过程,而汉语"门"词汇意义虽发生严重泛化,但泛化轨迹仍旧发生在"门"框架内部,是其核心概念向边缘概念扩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现有的《诗经·国风》"桑意象"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文化生态理论来剖析"桑意象"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指导,试图揭示《诗经·国风》中"桑意象"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演变的历史动态过程,认为桑意象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轨迹是:桑树—桑女/女子—爱情/母亲—家园.从文化生态理论中关于人、环境和文化的互动交织关系角度,进一步探讨了桑意象演变的文化生态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桑树崇拜、土地崇拜、生殖崇拜,另外"桑"与周代人口政策、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产生、发展及结束的全过程的考察,认为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产生的根源在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而其恶性发展膨胀则与李立三本人的错误思想认识有关,其最终的被遏止则又主要归功于共产国际,但同时共产国际对李立三"左"倾错误的纠正又是很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17.
自浪漫歌剧形成的时代起,歌剧序曲有着相对完整、独立性的结构,且具有预示剧种样式、显现音乐主题、提示人物形象、暗示剧情梗概四个功能。作为这一时期的歌剧杰出代表的威尔第,在这一领域内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从歌剧《弄臣》序曲中的音乐结构和艺术情感两个层面来分析,揭示了序曲中蕴涵的歌剧主人公黎戈莱托音乐主题“诅咒”的本质特性,从这一微小角度来显现这个主题在统筹全剧时的艺术魄力。  相似文献   

18.
“绘事后素”是子夏与孔子的一段对话。但从汉郑玄、宋朱熹至今,学术界长期以来在孔子《论语.八佾第三》中“绘事后素”一文的理解上存在断章取义、肢解孔子原文精神指向的错误观点。本文通过对《论语.八佾第三》中“素以为绚兮”、“绘事后素”、“礼后乎”前后语境及其内在联系的客观、理性的分析,证明了孔子在此文中所表述的精神内涵是关于外表形式与内在美的关系,而不是在述说“礼”与绘画理念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在研究语言的基础上,把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其他意义表现形式也纳入话语分析。本文以Kress&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图像分析的语法框架为理论依据,对"中国龙"漫画进行多模态分析,从而说明漫画的多模态解读对正确理解漫画意义和身份构建方面不可忽视的作用,以期提高读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