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7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并且进行了量化的规定。“课标”刘阅读积累的具体要求,自然而然地让我们联想到古往今来人们对积累的意义的认识。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也说:“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就是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作自己要做的题目。久而久之,学生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写文章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概括地说.就是多读多背,加强积累,“一定数量”是基础。记诵优秀的文言文篇章,表面看来,似乎只是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其实,这感性的语言模块既是古人的生活经验材料.也是思想情感材料.当然又是鲜活的文学形象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学生的大脑.组合到既有的认知结构和情感经验之中,就会成为终生的营养.也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一旦被激活,就将产生综合的效应,既有利于“做人”,又有利于“学文”。  相似文献   

4.
国家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厌作”的情绪,对作文毫无兴趣,写作时是无话找话,完成任务而已。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其实,只要教师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观察生活、融人生活、感受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相似文献   

5.
张成海 《新天地》2011,(12):296-297
苟子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渊博富有的知识是靠平时一点一滴聚集起来的。作文也是如此,这就要扩大知识,积累材料,否则在写作文时,就会“江山如此一句无”,笔下枯竭,捉襟见肘,甚至会出现各种常识性错误,那么如何使作文教学走出低谷,就像一柄悬在我们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利剑一样,始终困扰着我们,笔者既教过中学,也教过小学高年级语文,对作文教学做过一些实践上的探讨,有点认识和体会,却更多的倾向于“两个本子作文教学”,现将它整理成文,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陶行之先生曾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写作的源头是社会生活,没有丰富的社会生活,没有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了解,是写不出东西的。”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重阅读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生活积累。因此,学生作文出现了内容脱离实际,胡编乱造或生搬硬套等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7.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作文教学也不例外,作文必须来源于生活,只有充分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作文才声情并茂,感人至深,才能准确描摹。把握特征,才能合情合理,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8.
文学创作与表现自我何殿仁文学创作的过程,从感受生活,积累材料,进入构思,到作品完成,都是在作者的头脑里进行的。生活不等于文学,再美再激动人心的生活也不等于文学作品。作为“自由的精神生产”(马克思语)的文学创作,整个创造过程是在作者的头脑的“加工厂”进...  相似文献   

9.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学生们感叹作文难写,往往就是手头缺少素材,归根结底,是学生的积累不够。那么学生的写作素材从何而来呢?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源于生活,哪里有生活,哪里就贮存着丰富的材料,只要你善于发现和挖掘;二是源于书本,书本上很多文章中的事物和语言,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相似文献   

10.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说明写作的材料只能是来自生活,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认真观察生活,积极体验生活,他们就能从生活中获得宝贵的体验,积累写之不尽的作文材料。我们看到许多学生虽经历了一些生活,但是他们却说自己没有生活,因为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总是熟视无睹,就很少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内心没有深切的感受,难怪拿起笔来写的时候,还是觉得困难,只能写虚假的事情;表达虚假的感情。鲁迅说过:“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下面谈谈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感悟生活方面作出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任何观察活动都离不开思考。我们指导学生观察,目的是为了积累作文材料。作:之材料,不是单纯地把客观生活像拍照片那样原式原样地摄取,而是要在观察到表层现象的同时通过思考认识其本质。要在对客观事物“是什么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以便更准确地抓住事物特点。  相似文献   

12.
感受生活是写作的基石,是学生从生活中摄取信息,积累材料,积蓄情感,诱发写作的灵感,获得写作契机的重要途径。巴金说过:“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作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就应该从感受生活中重视学生感受力培养。  相似文献   

13.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作文,最感苦恼的是做“无米之炊”。若强让其写,结果常是无感而发,或是随便摘抄乱写几句,滥竽充数。探其原因,并非生活真无“米”,主要还是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不善于通过观察燕取和积累作寸素木才.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生活积累是开启写作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常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  相似文献   

15.
“天命”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在《论语·尧曰》里说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可见他是把“天命”和“礼”并重的。孔子认为:“天之历数在尔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学生的习作源于生活,重在积累,得益于练笔。小学语文中年级更应注重策略的运用,通过激发兴趣、洞察生活\阅读积累,丰富学生体验,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写出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7.
本文最新提出生活要素概念,根据生活要素的性质可有以下三种理论:“生活要素生存论”、“生活要素投入论”和“生活要素财富论”。“生活要素六元理论”实际上是“生产要素六元理论”在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具体应用,“生产要素六元理论”的六个原理同样适用于“生活要素六元理论”。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此处     
李愚 《社区》2013,(20):64-64
19世纪,法国天才诗人兰波创造了“生活在别处”这句话:20世纪,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把这句话弄得世人皆知了。“生活在别处”是一种虚妄的追寻。“别处”的生活永远值得我们去追寻,然而,它却是不真实的。每个人都向往着“别处”的生活。其实,“别处”仅仅是用来调剂“此处”的,真正的生活不在“别处”.而在“此处”。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小学生的作文常常出现语言平淡、内容单调、情感缺乏的毛病。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源”不足:阅读积累知识源不足,生活积累素材源不足,写作兴趣信心源不足。没有源头活水,文章自然就显得没有人情味。如何对症下药,使得药到病除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同为社会生活的反映·政治要驾驭生活.哲学解释生活,伦理规范生活·文学则要表达对于社会生活的审美感受·这才是其深层本质。人在现实中·总会产生许多生活感受·常常骨骾于喉.不吐不快,文艺正是人类为倾吐生活感受而创造的形式:作家在作品中总要回答“我觉得我笔下的这种生活怎么样”。通过生活感受的表达.人既满足了“不满足”的心理·获得了心理平衡,又“补充”了生活中所缺少的美。审美感受是人在一定理想(意)的指导下,认识生活(知).从而产生了一定情感(情)的综合结果,因而是一个知、情、意统一的三元结构。作家在表达审美感受的过程中.即使笔下生活的美丑昭然若揭,又融进了自己的情感与理想,因而更具感染力。这才是“能动性”的具体表现,也才是文学比生活“高”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