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际传播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在<人与人的相遇>一书中,人际传播是"我与你"相遇、相知与相交的过程.该书通过对关系理论、传播能力理论和对话理论等人际传播重要研究层面的理论探索,在东方经典与西方的理论比较研究中,引导人们自觉、客观地反思人际传播的全部意义,体现了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学术自觉,表达了人们对于人际传播神性境界的一种文化追求和理想期盼.  相似文献   

2.
试论人际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关于人际传播的一些基本理论,涉及不同人称关系间的传播、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传播能力、人际传播中互动和传播技巧等问题。在不同的情境下,为了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要学会在交往中正确使用语言,避免造成伤害。为了保持人际传播的和谐,要尽可能避免发出伤害性信息。  相似文献   

3.
人际传播作为人类传播中最基本的形式,随着媒介技术的进化和媒介形态的演变,先后出现了纸媒型人际传播、电信型人际传播和网络型人际传播。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网络型人际传播逐渐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相融合带给人们关于社会、组织及自我的全新认识,使得媒介性人际传播的虚拟认知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境界。本文着重探讨随着媒介技术的进化和媒介形态的演化,纸媒、电信和网络等媒介性人际传播中所产生的相应的虚拟认知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进步、营销理论及传播理论的发展 ,广告传播实现了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飞跃。这一飞跃使现代广告逐渐脱离了单纯推销商品的特性 ,朝着人本主义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5.
两级传播理论支点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级传播"理论自20世纪40年代诞生以来一直争议不断。从其理论形成的逻辑起点考察:它研究的重点不是以媒介为中心的信息传播,而是以受众群为主体的个人影响,媒介对受众一般并不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区分"信息流"和"影响流"是准确理解该理论的第一步。从构成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关系上考察:个人影响是两级传播的核心,它渗透于"初级群体""意见领袖"和"人际传播"这三个重要理论支点中,而这三个理论支点又在传播的环境、传播的动因和传播的路径层面上建构起两级传播的整个系统,在这个意义上,两级传播是关于影响和观点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手机作为人际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随着手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它所承载的人际传播意义内涵有了很大的拓展,越来越体现出互动性、个性化的特点,开创了人际交往的新方式。本文从手机语音传播、手机短信传播、手机微博传播这三个方面入手,研究手机媒体在人际传播视阈中所呈现出的新特质以及对于个体自我形象建构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等区分,是传播学中以传播主体和媒介形态作为分类标准的惯常尺度。换一种方式,从传播过程或者是活动的时间取向上可将传播分为韧性传播和间歇传播,兹为一种新的传播向度。韧性传播具有语言交流的本土性、传播过程的连续性、传播行为的持久性、目标的稳定性等特征。间歇传播含有语言沟通的便利性、传播过程的间隔性、行为的非持续性、目标的相对灵活性等特点。韧性传播和间歇传播优长互补,具有通约性。韧性传播可厘定“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潜移默化”等途径。间歇传播可析出“以逸待劳”、“张弛有度”、“曲径通幽”等策略。  相似文献   

8.
脱离了人际网络的卫生运动无法真正实现健康促进,人际间传播行为对卫生运动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影响。文章在收集国外关于人际健康传播与卫生运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时间跨度、国家分布、卫生运动主题分布三方面,采用知识图谱方法展示该领域的研究概貌;利用内容分析法,从人际传播的理论渊源、传播行为分类、触发因素和对卫生运动后续影响四个方面归纳研究体系,并尝试构建人际传播对促进卫生运动的作用机制框架。研究结果表明,国外卫生运动情境下的人际健康传播研究成果丰富,但对人际传播的作用规律以及在我国卫生运动实践中的运用仍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对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及其人文社科“话语转向”的价值与意义的阐述为基础,回应当代剧烈的社会变迁以及当代西方传播研究的话语分析所取得的最新成就,说明“话语分析”理论对于传播研究的借鉴意义,以及传播的“话语转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要求传播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多重适应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第一级传播模式明确了传播的基本流程,锁定了传播工作的七大重点;第二级传播模式,包括人内模式、人际模式、组织模式和大众模式,拓展和完善了第一级传播模式的功能,相互作用,彼此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二级传播模式组,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传播学理论百年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学科的形成基于四大奠基人的贡献;传播过程模式、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传播效果研究构成了传播学的基本内容;批判学派在传播学界占有重要地位;网络化传播理论研究正在兴起。  相似文献   

12.
传播学派是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并推行一元的文化起源说和极端传播理论.史密斯作为英国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其理论核心是"埃及中心说",并把这种极端传播理论推到了极致.他从学术思想来说上承里弗斯下启佩里,在传播学派中占有重要地位.史密斯的学说虽然略显晦涩并被许多学者批评,但其独特的理论和方式是值得后世学者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
理论传播是校报新闻传播的首要任务,信息传播则与理论传播相辅相成而行;理论传播决定舆论导向,信息传播则以理论传播定方向;理论传播也有信息,而在整个信息传播中,理论信息的传播又居重要地位。强化理论传播还必须注意改进传播方法和提高传播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特别是社会性问题的高级心理品质.智慧的探索贯穿了人类的文明史,构成了人类自我反省的一部分,但长期以来这种探索和研究主要停留在哲学、宗教等领域.20世纪后期,随着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迅速兴起,特别是对成功老龄化、智力、创造性等问题的研究,智慧问题逐渐引起心理学家的关注.当今,心理学领域关于智慧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智慧平衡理论”和“柏林智慧理论”为代表的外显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研究;二是智慧的内隐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研究.外显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建立的智慧学说,内隐理论则侧重于探究普通人的智慧观.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智慧,将智力、智慧与创造力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人际和谐管理理论视角下的虚假礼貌言语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假礼貌在人际交往中广泛存在,言语交际中众多研究往往指向真实礼貌,而忽视了虚假礼貌.本文以Helen Spencer-Oatey的人际和谐管理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在收集的虚假礼貌话语语料的基础上,分析人际交往中虚假礼貌的真实意图.人际和谐管理理论主要包括面子管理和社交权管理两个部分.在人际交际中交际主体为了实现自己的真实意图,会在某种程度上顺应或违反人际和谐理论.本文最后发现人际交往中虚假礼貌在说话人构建自我身份以及人际和谐维护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传播有效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是人际传播的一种。根据人际传播相互作用有效性高的特征,教育者应增强包含信誉、专业权威、使命感在内的角色意识,了解受传者的先在结构(学习者在进入学习环境之前的心理模式),采用“成年—成年”互应型传播方式(双方以平行的自我状态进行的人际传播),建构现实性(适应社会)和超越性(追寻人类的精神家园)兼具的德育目标。这是改进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是削弱德育传播损耗、加强德育针对性及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人际传播在社会生活各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定社会的人际传播范式必然根植于本土的文化土壤之中。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渗透到人际传播中,其中"仁爱"是人际传播之根本,内"诚"外"礼"是有效传播的原则规范,内"忠恕"外"信"乃有效沟通的实现途径,并形成了传统人际传播范式。研究传统人际传播范式,对于促进当今人际传播、发展人际关系和协调社会矛盾等方面的功能和影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留美的社会学者孙本文、林耀华等人的推动下,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传播学研究先驱查尔斯·霍顿·库利的社会学说自20世纪20年代起传入中国,其传播思想受到民国学术界的关注。库利传播学说在中国的早期引介具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注意到了他的交通研究,二是将传播与人类本质相联系,这对我们今天重新认识库利在传播学发展史上的意义仍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纵观中国乡村社会传播结构的历史演变,发现乡村传播结构与社会结构始终存在互嵌与协同演替的规律。乡村传播结构脱胎于社会结构,从属于社会结构,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结构的变迁与发展。比照阿尔弗雷德·舒茨将“社会世界”四分为“前人世界”“周遭世界”“共同世界”和“后人世界”的社会类型理论,可以把中国乡村传播结构变迁分为与之对应的四个不同阶段,其中乡村传播结构系统中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结构变迁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前人世界”的中国乡村社区以人际传播和家庭内部的初级群体传播为主,组织传播多为一种摆设,大众传播已经萌生,国际传播雏形初显,但后几种传播模式对乡村社会发展几乎没有多大影响;“周遭世界”虽然仍以人际传播为主,但乡村组织传播的力量逐渐增强,大众传播的影响逐渐兴起;“共同世界”大众传播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各种传播模式共生共存;“后人世界”新媒体传播迅速崛起,大众传播式微,组织传播弱化,各种传播模式趋向融合,但整个乡村传播生态系统变化的不确定性变大,对乡村社会结构影响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大。  相似文献   

20.
巴赫金及其学说是多面而开放的,在世界范围内,巴赫金研究已经呈现出“有多少个研究者,就有多少个巴赫金”的复杂现象。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关注巴赫金,20多年来,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研究、哲学尤其是语言哲学研究方面,鲜有人从传播学的视角审视巴赫金及其学说。文章试图发现对话与传播的契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巴赫金对交际模式的解构与重构,从中发现巴赫金与传播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发现对话理论令人惊异的前瞻性。在对话中传播,在传播中对话,正是我们对传播的期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