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文学文本转化为文学作品的艰难性及其深层原因,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当下对权利崇拜与金钱崇拜的后新时期的文化语境中,文学的接受主体审美趣味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读者对文学的人文精神的接受与追求作品真、善、美的艺术境界变成了对于文学刺激性与消遣性的阅读;读者主体性在退化,读者与一些追求世俗化的作者共同联手解构当代文学的理想精神,从而使得表面繁华的当代文学实际上在退化衰弱。大量的文学文本存在也仅仅是一种缺乏读者的潜在“文学作品”。文学文本要实现其文学作品的转换,当下读者必须经得起时代的物质考验,要培养自己阅读经典的兴趣及从整体上提高读者的文学意识。  相似文献   

2.
六朝志怪小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好"奇",这种特性不仅仅表现在书目和内容上,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和美学价值。本文主要从探寻作家收集记录这些怪奇灵异之事的审美标准和原因的角度,以窥六朝时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3.
欧美汉学界对中国六朝文学关注颇多,其研究成果与观念方法也有不少值得中国学者参考。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欧美学者在六朝文学研究方面的成果更加令人瞩目,有新意的论著颇多,其中某些对于六朝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推动六朝文学的研究。本文择要介绍其观点,并指出,欧美学者在六朝文学研究中的一些思路与方法成果仍有待我们总结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六朝志怪中的异犬狗怪故事从描写类型看主要分义犬、异犬、妖狗三种模式.六朝志怪的异犬狗怪故事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蕴涵,而且也具有丰富的阅读审美启示.把狗作为文学的描写主角,六朝志怪在文学史上具有开风气之先的地位,这对文学题材领域的拓展是有贡献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世俗化程度和水平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很高,这是一种伴随人文精神的内在超越的世俗化.但近代意义上的世俗化却比西方晚了四百至五百年.中国的世俗化原本是人文主义的,但在演进中却严重流失了精神价值,西方的世俗化原本是神文主义的,在演进中积累了重要的道德资源和精神推动力.中国社会自近代以降在社会转型中同时面临科技(物质)、权力和价值(精神)秩序的三重危机.中国社会在世俗化演进中丢失的是崇高的价值追求、丰厚的文化遗产,借鉴了西方的先进理念和制度设计中的新思想、新做法,最主要的是人本主义和科学精神,忽视了西方文化中的宗教精神和超越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是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以往人们比较重视从先秦到六朝之间古代文学观念的发展进程,而对于此后文学观念的变化特点,相对地关注较少。本文将“以文为诗”作为切入点,就不同的诗文关系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诗文分论的背景下,诗歌创作往往面临着整体的文学观念的含混。其结果是,诗歌革新中审美趣味的游移不定或者诗学思想中复古倾向的蔓延  相似文献   

7.
论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新时期各流派作家的代表作品,可以发现这些不同的流派其实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共同的美学倾向--世俗化的审美追求.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其实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精神的世俗化一脉的续接与浮凸.世俗化在新时期文学中凸显是对审美文化的纠偏,也是国家权力、资本和民众等历史情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六朝文学中,柳树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意象,从陶渊明的五柳先生、桓温的攀条折柳,到张绪的如柳风姿,都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除了陶渊明之外,六朝文学尤其是诗赋创作中,不乏咏柳的篇章,并已经引起了学界不少的讨论。本文特别注意的是,这些作品连同其中的柳的文学意象,是如何经过后代文人的淘洗与拣择,其所具有的六朝特性得到凸显,而另一些方面却被简化或遗忘,并形成自身的文学表现传统。本文最后以清人一组《秦淮枯柳倡和词》为中心,讨论这组词在承继并强化这一传统、进一步塑造、丰富并稳固六朝柳这一文学经典意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对六朝文学影响最大。六朝诗人对曹植过人的才华推崇备至,对他的文学地位高度评价;把他的文学创作当作范本,从中汲取艺术营养。他的文学观点以及对音律的运用,也给予六朝文学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清"在<文心雕龙>中被大量引用.它既是文学构成性的概念,又是文学审美性的概念,这种交叉使"清"作为文学理论概念在<文心雕龙>中得以首次确立.这种确立与"清"所表征的审美趣味、美学理想和玄风荡拂的六朝思想文化以及刘勰原道宗经的传统儒家文化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研究 ,从过去曾存在着的文艺的惟政治化倾向转换为现在开始滋生和蔓延着的文艺的非政治化倾向。但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研究仍然是文艺理论发展的生长点。关于文艺与哲学的关系研究 ,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 ,曾存在着用哲学套辞文艺的现象 ,作为对这种现象的反拨 ,现在又出现了对文艺的哲学基础的忽视、疏离和消解。文艺理论的突破 ,期待着哲学的变革。面对各种形态的文艺观念 ,应当用“美学观点”、“人学观点”和“史学观点”进行宏观辩证的综合研究 ,谋求建构合理有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汉魏六朝以后俗赋的发展轨迹,认为唐代俗赋承继汉魏六朝俗赋,比较兴盛;宋元时期,随着通俗文学形式的多样化,俗赋又渐渐隐去;明清赋崇雅复古,俗赋成为别调,但源于魏晋的讽刺赋仍保留了俗赋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俗赋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消失,而是其"有机元素"被其它通俗文学吸收同化,并以其它通俗形式流传。  相似文献   

13.
以《搜神记》中之妖怪故事为考察重点,具体论述了自先秦两汉时代至六朝时代"妖怪"概念发生的变化。在先秦两汉时代,它主要指一种具有预兆性的反常现象;在六朝时代,它的概念则与"精怪"的概念逐渐混淆起来,其主要意义则为精怪、鬼魅之类。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分析方法,考查唐代吴郡陆氏家族的文化发展历程,认为六朝兼擅经学与文学的陆氏,唐代前期以经学为家族文化的主要内容,玄宗朝开始渐重文学,中唐以后在继续保有经学优势的基础上,文学修养大为提高,对仕进意义重大。陆氏家族文化结构的转变伴随着内容与风格的转变,经学从章句、记诵之学转为义理之学,文学则更重现实功利性。文化结构的转变与家族政治地位相关,而内容与风格的转变与家族文化的功能转变相关。  相似文献   

15.
《浮生六记》中的陈芸以其内蕴的丰富性和特异性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女性”形象。陈芸形象的出现是以江南才女辈出的人文环境、乾嘉时期兴旺的女学和性灵文化作为文化背景的。陈芸形象透视出的文化内蕴是中国封建社会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动和张扬,在潜意识中试图超越现实关系的束缚,追求舒展人性的自由空间的意向。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民族交融与政治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朝前期民族融合与发展 ,体现出唐朝前期的强盛局面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 ,地方分离与民族分化则成为另一种现象 ,并最终导致五代十国的分立局面。其原因表现在多方面 ,但王朝集权的削弱 ,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人物品评作为汉末魏初一种特有的时代风尚,在魏晋六朝时期经历了从政治性到哲学性和审美性的转折变化。而后者从作家的创作个性、文学情感的张扬、人物与自然美等方面,对魏晋六朝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入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俳谐文指文人创作的内容诙谐滑稽的作品,包括赋、杂文等文体,主要盛行于汉魏六朝时期。诙谐滑稽风格的作品早在先秦就已形成,主要是在民间口耳相传,直至汉魏六朝时期,在人才学术兴盛的环境下,诙谐滑稽风格得以在文人中流行,形成了文体不一的俳谐文。本文拟从愚弄、以物喻人以及讽刺模仿三种产生滑稽的方式探讨汉魏六朝俳谐文滑稽。  相似文献   

19.
唐朝开元时期有着频繁且规模盛大的立法活动,并编纂了中国第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立法活动,旨在对儒家人情观造成的无序状态进行有序的修补,以简约化和条理化使法律表现出透明性和公平性。《唐六典》则尝试给政府和官吏规范统一且系统的操作依据蓝本,从而给中国行政法典的建设提供了深远的资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中庸》为个案 ,从宋明道学的视野来观察船山的《四书》诠释。可以认为 :船山读《中庸》说 ,其中以未发说和戒慎说为其核心。船山有关《中庸》的讲法 ,可以说是“接着”程朱讲的 ,但不是“照着”程朱讲的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程朱学派 ,但受到程朱学派的较大影响。船山虽然并不承认自己为程朱学派的一员 ,但顺承程朱《中庸》解说的脉络 ,延续程朱《中庸》诠释的问题性 ,吸取程朱许多的理学观念和诠释学资源 ,同时又针对朱子本人及朱门后学的论点而提出自己的诠释主张。船山的《中庸》解释是明清之际儒学经典诠释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