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斌抒 《新少年》2010,(7):17-17
不久前,沈阳市岐山一校举行了“学苑书为径,厚泽花自开”读书工程现场会,备班展示了读书成果。从2007年开始,课外书就自由走进了校园,人人捧书,人人读书,人人聊书,自主课外阅读,家庭亲子共读。全校诵读美文,师生自主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2.
古人读书     
积雪草 《社区》2009,(8):5-5
古人读书,庄重之极,读书之前要沐浴焚香,清新敛欲,泡上一杯清茶,在茶香袅袅中,把情绪酝酿的极其饱满,然后端坐书室。而不像我辈等,拥书眠,枕书睡,书胡乱地堆在床头或地板上,甚至更有甚者,连如厕都捧上一本书,古人如知我等对读书此等大事持如此态度,会不会气歪了鼻子?  相似文献   

3.
读书对我来说是头等大事,从记事起我就与书有缘。母亲曾经说我,小时候就痴迷读书。躺着读书、坐着读书、站着读书,一书在手,万物皆可无。岁月久远,我不知道母亲所言可属实,但我现在是爱读书的,家中也唯有书多。《小窗幽记》中道:"万事皆易满足,惟读书终身无尽;人何不以不知足一念加之书?"第一眼看到这段话就心生欢喜。  相似文献   

4.
张红华 《社区》2011,(23):53-53
在城市里捧书而读.只能是坐在屋内,或者坐在阳台上读书,狭窄的空间中,似乎总少了一些情趣,于是,我便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在乡村那天高地阔的环境中读书的美好时光。  相似文献   

5.
安武林 《社区》2005,(6):58-58
爱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去读他的书;爱一个作家的书,莫过于把它丢进厕所里。厕所是一个污秽的地方,但若把你喜欢的书放进厕所里,绝无不恭敬的意思。我一直想在我的厕所里建造一个书架,可惜厕所的空间太小,无法把我最喜欢的作家的书放在那儿。读书是一种享受,古人有“三上”读书的习惯,其中之一便是蹲在厕所里读书,看来这般美妙的享受古人早已懂得。但古人所言的“红袖添香夜读书”,我倒没觉出什么好来。读书是绝对需要安静的,大概在家庭里,再也没有比厕所更安静的地方了。一个人独占,绝无人打扰你。即便你偶然想起某一件比读书更要紧的…  相似文献   

6.
王伟勋 《社区》2010,(35):55-55
一杯香茗,一盏小灯,手捧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惬意地读着……寒来暑往,春华秋实,记不清有多少个夜阑人静的夜晚,我都会在书香袅袅中淡然入睡。我已习惯了这样一种生活。因为对于我来说,读书方是最好的休闲。  相似文献   

7.
4月23日第十五个“世界读书日”后,在全民中掀起一股读书热潮。读书要读好书,什么叫好书?温家宝曾这样说过,好书是那些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力量的书,让人了解大学问家的思想和风范的书,特别是那些震撼人的灵魂的书,激发人的斗志的书。  相似文献   

8.
叶履森 《社区》2014,(17):5-5
古往今来,或许是因为读书人多,所以做有关读书文章的人也多。谈到读书,有人称其乐,如古人所说的“一卷陶然”,而“红袖添香夜读书”简直就是一种浪漫了,如钱谦益、王闽运等皆是;也有人称其苦,如称读书为“苦读”或“十年寒窗”。宋人黄庭坚称读书既不言苦,也不言乐,说是“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他的意思是说读书是人生的一种需要,譬如人需要吃饭穿衣一样,是须臾不可离的事体。  相似文献   

9.
孙宝华是我们学校的校长,可是很少有人称他为“孙校长”,通常称其为“书生校长”、“书迷校长”。他虽然身为校长,但既不擅酒场应酬,也不喜人际交往,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每次到他的办公室,看到他不是站在书橱前找书、翻书,就是伏在书桌上看书、奋笔疾书。他不仅自己是书的崇拜者、迷恋者,还倡导全体教师读书。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他每次都强调:“多读书才能教好书;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没有爱读书的老师就没有爱读书的学生;只有多读书,你才能读出先进的理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们从上至下的教育工作者都提倡走出课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是好事,凡是有点见识的人没有不支持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啊!本人也是多年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一直在轰轰烈烈的搞课外阅读研究与实践,但经过这几年的考察,发现虽有所收益,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1.
青丝 《社区》2014,(8):5-5
关于读书,每个人的目的不尽相同。有人是因为升学或考职;有人是为了陶冶心性,排遣闲情;有人则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令个人视野和修养都有所提升。虽然各自的目标不一样,但都想要尽可能地从书中获得更多启发和领悟,多得一分见解就是一分学问。至于能把书读到何种程度,关键则要看各自的付出及读书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戴瑞吉 《老友》2021,(4):1-1
退休以来,我读了不少书,自觉受益匪浅,也深深感到老年正是读书时。古今中外老来读书者甚多,孔子、孟子古稀之年也没有放松读书,而且还在著书立说。周恩来同志生前多次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然而,对于读书的问题,在我们老年人队伍中,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乐书     
宗璞 《社区》2012,(14):7-7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形容生意盎然的自由自在的情趣。“瑶琴一曲来熏风”一句,是形容炎炎夏日中书会给人一个清凉世界。这种乐境只有在读书时才会有。 作者写书总是把他这个人最有价值的一面放进书里,他在写书的时候,对自己已经进行了过滤。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相似文献   

14.
图书推荐会     
一、活动背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使人充实,给人力量,让人自新,催人奋进!读书使人灵秀聪慧,读书令人识趣明礼。  相似文献   

15.
郭泉真 《社区》2008,(23):7-7
人到底为什么而读书?“从来不问这个问题的人,不是读书的人。”雷达说。伟人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智者答:读书对于智慧像体操对于身体(爱迪生);于丹答:读书是为了心灵的圆满;胡适答: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看似各有不同,其实都有共性,所为就是所爱。  相似文献   

16.
无聊才读书     
易中天 《社区》2009,(17):4-5
当我接受彭程先生的邀请.为《书摘》杂志的《三家书谭》栏目写这一组文章时,忽然发现自己其实已经很久没有读过书了。这似乎讲不过去。自己好歹也算一个读书人。论职业,亦非官非商,是个教书匠。所谓营生,无非教书写书。教书写书的人不读书,岂非笑话?但这又是实情。教书写书当然要和书打交道,却多半不过朝书、查书、找书甚至抄书而已.  相似文献   

17.
古风 《社区》2013,(2):10-10
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惟书有华、秀于百卉”,如果忙碌浮躁的现代人多读书,无疑会增添一份清雅。 清雅的气质来自于书香熏染,发源于腹内诗书,是一种内在气质自然流露.是内心学养情怀外在彰显,更是良好道德修养的一种体现。书卷气形成于博览群书。得益于孜孜不倦地读书.在饱读诗书后形成的一种气质。“书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书是一扇通往大千世界的天窗,足不出户就可了解到世界各地美丽山水、风土人情,开阔视野,积淀底蕴:书是一个时间穿梭机,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语文”是一座大厦的话,那么,每天的阅读就是“砖瓦”,只有不断地添“砖”加“瓦”,才能建造“摩天大厦”。学习语文,没有捷径,无非是读书,积累,再读书,再积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理极其简单,书读多了,语言词汇积累多了,写文章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相似文献   

19.
饮茶与读书     
张峪铭 《社区》2014,(32):13-13
一缕茶香,一瓣书香,文人夫复何求?茶,清香扑鼻,给你提神醒脑;书,墨香轻飘,让你明理益智。坐在书案前,左手摩一壶,右手捧一书,神思随茶香书香升腾,就有了“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忘我之境。我之所以将茶与书放在一起,不只是人们喜欢读书时饮茶,饮茶时爱凑书,实际上这两者脾性相同,神韵相通。  相似文献   

20.
周国平 《社区》2011,(32):7-7
书是人生益友,但也仅止于此.人生路还得自己走。也许有人对一本书或一位作家一见倾心,爱之弥笃。乃至白头偕老.我在读书上却没有如此坚贞专一的爱情。我不愿同我所喜爱的任何一本书或一位作家厮守太久,以免受染太深.丧失了自己对书对人的判断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