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的知识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从实践中获得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这是历来哲学家们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即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的斗争。明末清初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一六一九——一六九二)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就是在同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斗争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著作很多,共有一百余种,在学术上成就很大,尤精于经学、史学,主要贡献是哲学。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况、王充、柳宗元、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把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推向了高峰。他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中把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得较好的代表。他对程、朱、陆、王的唯心主义理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批判。他批判了程朱客观唯心主义的“理一元论”和陆王主观难心主义的“心一元论”,发展了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宇宙观。他也批判了佛家“刹那生灭”、“生死轮回”的“寂灭说”和道家“方生方死”、“有生于无”的“虚无说”,提出了“气无生灭”的“元气不灭说”,发展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他的认识论也达到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人为万物之灵”。人的意识问题,一向在中国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王夫之是中国明清之际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元气本体论诚可谓博大和丰富,而他的意识论同样有许多精采的东西。可以说,他的意识论和本体论一样,反映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中国古代对意识问题的研究,涉及到形神关系、心物关系、见闻和思虑的关系,以及意识修养与意识能动性的问题。王夫之由于继承和发扬了先秦以来朴素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而对历代唯心主义又能以扬弃的方式分析批判,因此在所有这些方面,他都有自己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马克思的辩证方法,从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及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与影响等方面探究了孔子哲学思想的本质特征及发展倾向.认为孔子哲学既非唯心主义,也不能简单归结为唯物主义,它是在两种社会形态交替时期产生的由宗教唯心主义转为朴素唯物主义的一种哲学形态,具有明显的矛盾二重性特点.但究其实质,是倾向于唯物主义的,是不成熟的、或处于过渡状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孔子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集大成者 ,他的气本论主要是在张载气本论思想体系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对二者气本论思想的论述 ,从气之实有性、能动性、规律性等三个方面 ,对王夫之是如何具体的继承和发展张载的气本论进行了详细论证。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继承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的传统,发展了张载的气一元论唯物主义,明确提出宇宙是由物质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在物质与运动、道与器、理与气、本质与现象、主观与客观等关系问题上,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朴素唯物论的具有机械论、命定论的缺点;揭示了事物对系统一的根本性质,精辟地论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形成具有进化论色彩的社会历史观,把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刻画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体系——朴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的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终身著述。现有遗著一百多种,四百多卷。王夫之通过批判佛老的宗教学说,抨击程、朱、陆、王的唯心主义思想,继承和发挥了王充、张载的唯物主义传统,建立了一个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王夫之无论在自然观、认识论和辩证法,还是在历史观等方面,都有许多建树,把我国古代哲学推向一个新阶段。 王夫之的历史观之所以比较完整,对旧框框有所突破,一方面是与他所处的时代分不开,另方面也与他个人的努力有关。明清之际,整个社会处于大动荡的时代,汉满之间的民族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都十分尖锐。面对这种情况,王夫之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1619—1692)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法家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明清之际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杰出的进步史学家和进步的政治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他的整个法家唯物主义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的政治路线的。”一种文学理论或文艺思潮,作为艺术实践的指导,它总要受到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制约,并且为现实的阶级斗争和一定的政治路线服务。王夫之正是在深刻批判后期儒家唯心主义反动思想宋明理学的斗争中,在深刻批判复古守旧、借古非今、分裂倒退的儒家反动政治路线斗争中,产生了他的法家唯物主义的进步文学思想。王夫之在文艺理论方面对于儒家思  相似文献   

9.
哲学思想是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曹操、曹丕、曹植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哲学思想极活跃的时代,在当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激烈斗争中,其哲学思想表现出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的成就与局限。  相似文献   

10.
一天人关系问题,是先秦哲学争辩的中心问题。针对孟子提出的知性、知心、知天的“天人合一”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荀子强调“明于天人之分”。一方面提出“天行有常”,肯定了天道发展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要求人们“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是对天人关系的初步的解决,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然而,荀子对“天”的本质的理解是粗浅的。他说:“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王夫之称“天”为“未成乎形”的“不形”,而不谈“无形”。认  相似文献   

11.
《墨经》(连同《大取》、《小取》)是后期墨家著作的汇集,约成书于战国末期。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不仅包含有许多自然科学知识,而且是一部战斗性较强的哲学著作。后期墨家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继承了墨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并在和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哲学的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了朴素辩证法思想。后期墨家的朴素辩证法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它和朴素唯物主义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并且涉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明末清初唯物主义哲学家工夫之的《说命中二》这篇文章,是一篇用朴素唯物主义知行观批判程(颢、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的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战斗檄文,是对法家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卓越贡献。透过这篇文章,使我们看到了一场封建社会中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研究历史上的儒法斗争,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批林批孔,为当前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服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比较哲学的研究固然可以从历时性的角度比较不同文化圈各个时代哲学思想的源流及其发展,从共时性的角度比较不同文化圈同一时代哲学思想的异同,同时,也可以对不同文化圈不同时代的哲学思想进行交叉比较,找出其异同,从中探讨哲学发展的规律。中国的王夫之与德国的康德就是属于两个不同时代的哲学家。 王夫之(1619—1692)是17世纪中国早期启蒙思潮中的哲学代表,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杰出的辩证法家。他的认识论则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发展的最高峰。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第一个著名代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辩证法的创  相似文献   

14.
结合李毅嘉《试论实践的唯心主义》,提出从反面论证实践唯物主义的方法。1)阐明理论唯物主义,它在唯物主义--共产主义方面与实践唯物主义有相通之处。2)阐述李文集中论证的实践唯心主义即资本主义国家论题。3)提出与之密切相关的理论唯心主义概念。这就从反面印证了实践唯物主义=共产主义,而无产阶级专政则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5.
唯物主义哲学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三种形态的唯物主义虽然都认为物质是意识的本原,都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但它们之间又有区别,是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决定和影响唯物主义形态的原因很多,其中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对唯物主义哲学有着重大的决定和影响作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象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字而农,湖南衡阳人。生于公元一六一九年,卒于公元一六九二年。他曾于顺治五年即公元一六四八年,举兵衡山,阻击清军南下。南明复败后,隐匿转移于湘西山区,最后归老于衡阳的石船山,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王夫之,是十七世纪我国伟大的唯物主义者,先后写了三百余卷著作,他总结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的传统,向佛教神学和程、朱、陆、王学派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7.
毛主席说:“辩证法的字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明末清初法家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就包含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章太炎对形神论的贡献在于借助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对古代的形神论进行了总结,克服了前人的某些缺陷,涉及了不少前人未曾探讨的问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形神论,并把它推进到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形态。同时,章太炎的形神论又未能摆脱旧学的影响而带有浓厚的朴素唯物主义色彩和一定的唯心主义杂质。  相似文献   

19.
哲学产生以来,就有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个“对子”,它们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一部哲学史,最终可归结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斗争的历史,因此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关系,弄清唯心主义怎样影响和为什么能影响唯物主义,是非常必要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存在及其相互影响,是人类认识的必然,是哲学史所证实了的,只要人类的认识活动还在进行,它们就不会消失。当然它们之间有着本质区别,但那种简单地、粗暴地把唯心主义斥之为一派胡言,而全盘否定的作法,则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应具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数、灵魂、和谐、对立四个主要哲学范畴 ,并以此出发 ,建立了以数为中心的哲学世界观。他的哲学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因素同原始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倾向的一种奇特的结合 ,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