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阿多诺的否定性美学,基于本质主义的传者本位观、精英主义的精神旨趣、以及纸质媒介文化的自我受限,认为文化产业作为观念形态的载体,缺乏反思性而与真正艺术价值无缘,而且受众面对大众媒介的宰制失去主体性。这一悲观论断与当下传媒文化的发展现状相悖,受到后现代文化学者的批评。只有超越历史、大众、道德与精英的二元对立,辩证地思考大众文化文本与主流观念形态之间的裂缝与抵触,才能更好地读解艺术传播的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2.
试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翰.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大众利用现有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活生生的实践过程,是“有啥用啥”或“权且利用”的艺术。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观建立在其文化观、大众观的基础上,强调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紧密关系,突出大众具备积极、主动、充满抵抗精神的辨识力。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对于大众文化地位、积极作用的挖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对大众文化进行更全面合理、更客观公允、更辩证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关于大众文化,我们希望更多地是从美学的视角进行探讨,分析高雅趣味解体之后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审美关系;审视大众文化的奇趣现象以及应时之作应有的审美地位;阐释艺术复制品与拷贝文化的审美价值,进而梳理其中的存在样态,使接受者更多地了解有关大众文化的美学存在与形式。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照面——美学对大众文化的三种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的崛起是现代性的重要表征,当代美学从不同理论视阈出发,做出肯定、否定、或是兼而有之的综合,演绎现代性美学和后现代性美学的双重变奏。阿多诺为代表的否定性美学,坚守传统的贵族精神,从精英主义的立场出发,批判大众文化,不仅维护古典艺术的高雅地位,也为现代主义艺术提供美学上的论证。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美学,立足平民的立场,为大众文化辩护,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质。姚斯的接受美学调和二者的对立,克服二者的片面性,执两用中,在交往的基础上论证了当代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5.
菲斯克基于西方后结构主义社会现实,提出了系统的文化理论以寻找社会变革的动力。学界批评菲斯克的大众消费观忽视了社会的宏观结构,夸大了大众文化的开放性,这种批评既回避了菲斯克所提出的问题,又忽视了菲斯克后期的文化政治理论。大众文化具有政治性,菲斯克开拓大众文化的积极潜能,维护大众权力,体现了有机知识分子的品格。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哲学有重视心灵体验、追求内在超越的精神取向,使得"妙悟"突破禅宗悟道法则而逐渐衍化为古典审美体验与艺术批评的重要范畴。妙悟是一种出自心源的体验活动,是一种超逻辑、非对象性又极具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妙悟体验与境界超越是分不开的。妙悟既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智慧思维,也体现了古代精英文化的审美创造精神。今天重提妙悟智慧,意在将古代文人士大夫精英化的艺术思维与大众所需要的审美趣味及价值标准结合起来,从而构建一种科学融通、能为当代中国美学所接纳和吸收的系统学说。应当在科学与人文两个维度展开对妙悟思想的重新研究,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未来世界美学建构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文本原初诞生于老上海的商业环境中,电视传媒为迎合大众,在二度置用时削弱了其艺术感染力。当审美日常化成为当今美学的重要主题之时,大众文化采取一定时尚化形式来打造文化消费形态。大众在自身的文化消费过程中也获得了一种快感,这种快感美学具有强大的反传统力量。  相似文献   

8.
文章第一次全面介绍了美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哈拉普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观,通过他对艺术与生产方式、艺术与阶级、大众媒介与审美趣味等问题的分析,可以对现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民间艺术在现代化进程加剧的背景下遭遇了新的挑战,其表面的繁荣难以掩饰失去价值内核的危机,反思民间艺术的现代价值,成为民间艺术理论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话题。首先,民间艺术重视生活对于艺术的原初性意义,这对现代艺术强调审美的纯粹性是一个反拨,为现代社会贡献了生活美学的智慧;其次,民间艺术在手法方面仍然对现代艺术和文化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民间艺术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貌昭示了一种追求圆融和谐的审美理想,这对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的弊端具有反拨和纠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随着现代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理论的出现才进入人文社会科学视野的。在如何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问题上,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话语立场:前者主张保持审美的自律性和超越性,维护审美的无功利性和精神自由,却导致了审美与生活的脱节,审美成为资产阶级贵族的专利;后者主张消解精英主义文化观念,让审美回归普通大众的世俗幸福,倡导审美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却加重了审美的商品化、犬儒主义和虚伪主义。面对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暴露出来的双重危机,马克思主义美学一方面以实践论强调审美的大众化而非审美的泛化,另一方面又从人类学的根基上阐释审美理想对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假想的凌空建构--质疑费斯克的大众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翰·费斯克肯定大众文本的过度、浅白与贫困.他认为大众正是利用这些特点对大众文本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从而生产出大众自己的文化.费斯克用大众文本的生产性来掩盖它的过度、浅白与贫困,过高地估计了大众的文化生产自主性和生产能力,他是大众文化研究的盲目乐观主义者.费斯克的理论对我们进行大众文化研究有方法论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此从共时的角度,分析了当今艺术的嬗变,论述了构成当代审美文化的主旋律审美文化、高雅审美文化、大众通俗审美文化的各自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大众文化的飞速发展,审美文化向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当今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大众文化研究已提升到了美学的高度。大众文化的审美特性对现有美学理论提出了有力挑战,而现有美学理论是把大众文化的审美诉求排斥在外的。在融入大众文化的美学视域下,美学理论也面临着理论重构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现代传播媒介对文学的消解直接导致了文学诗性空间的萎缩.这主要源于现代传媒从启蒙到操纵转换时所拥有的文化权力,具体表现为对读者、作家、语符化文本的全方位渗透与侵蚀,并用"新说法体系"和"霸权话语"建构了独享风流的"传媒文本".但作为"边缘存在"的文学的式微并非一定会导致文学的消亡,相反可能是一个重构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流行语的发展是当代社会语言生活中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现代流行语较一般的词语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即人们对指称对象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观念、文化心态、审美取向等.文章试从语言美学角度探析现代流行语中体现出的美学特质,在特质性的把握中找寻其审美规律,把握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由于新媒体革命的推动,传统动画产业正朝以新媒体动画为龙头的泛动画产业演变,成为各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处在这样的时代,动画从业者必须具备文字文化素养、计算机文化素养与视觉文化素养。这些文化素养是他们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的必要前提。这种贡献的具体方式是将个人爱好转化为大众文化取向、将专业技能转化为大众文化素养、将审美趣味转化为大众文化追求。泛动画人才要提高文化素养,必须明确文化使命,培养文化品格,树立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7.
阿多诺以社会学角度为切入点,把流行音乐作为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认为随着文化工业的兴起,音乐艺术已发生蜕变,失去了真实的个性和独立性。他以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经典分析为依据,对美国当时的大众文化进行了无情的鞭挞。阿多诺的批判性观点,对于处在重要转型阶段的中国流行乐坛,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它时刻提醒人们,必须理性应对市场经济时代的媒介和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全球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流行文化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喜爱,已成为紧跟时代,彰显青春魅力的表现形式。面对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和挑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了思考和分析,探究了流行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为引导大学生更加理性、正确地看待流行文化,树立良好的流行文化审美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三言”僧尼形象的审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梦龙的"三言"是晚明通俗小说史上的重要文本.其中的僧尼形象充满时代气息,具有与以往僧尼形象迥然有别的审美价值.通过对这一群体形象进行分类解析,探讨其在审美取向上形成"避美趋丑"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