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道德失范行为的一种新类型,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中的主要成员存在着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因此,有必要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调适。根据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产生的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要应从提高大学生的自教自律水平和加强网络的规范与引导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是大学生沟通、互传信息的常用手段,但在切实感受网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通过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等方式来杜绝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失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在信息化时代的重要课题。当前在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中道德失范现象凸显。本文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及成因进行深度剖析,希望对高校德育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与教育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学习途径,同时也使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增多:网上交友的欺骗性,网上抄袭的侵权性,网上黑客的犯罪性。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增多的原因是多样的,网络文化的特点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要纠正并减少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政府、社会要加强立法和约束制度;学校也要从加强德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两课"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促使大学生网络道德从他律转向自律;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四个方面加强教育和引导,才能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引起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深层次原因 ,阐述了建立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原则、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网络环境特点给大学生的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道德价值观冲突、道德自我约束能力下降、道德责任感缺失和情感冷漠、道德人格偏离。高校应该从培养网络道德自我教育意识、养成网络道德参与习惯、提高网络道德选择能力、激发网络道德情感和增强网络道德自律性等方面着手,开展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以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防止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现状与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因网络发展而出现了诸多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网络伦理问题。本文从网络伦理的内涵及功能出发,主要就大学生网络伦理中诸如迷恋网络、道德失范、情感淡漠、信仰危机等主要现状进行阐述,并循着网络客观上的开放性、虚拟性与主观上的教育缺失、法制淡薄等特点对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主要类型有网络成瘾、网络侵权、网络犯罪,其原因主要为:网络环境的开放虚拟、行为主体的道德偏差、高校德育的薄弱滞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对策有加强网络法制、深化网络德育、引导主体自律。  相似文献   

9.
目前,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社会中非常活跃的群体.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改变"网民"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同时,网络社会也对传统的社会道德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分析,提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论网络伦理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网络空间中 ,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文化冲突、道德冷漠、道德失范、侵害隐私权和无政府主义等都冲击着传统伦理道德。网络信息多维性、网络信息霸权、网络信息污染和网络综合症等都深刻地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要抓住机遇 ,建构网络伦理规范 ,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利用网络优势 ,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 ;培养信息素养 ,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免疫力 ;加强网络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完善网络规则 ,加强信息化校园综合管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转型期研究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是关系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的时代课题。当前,大学生道德失范成为我国高校各领域,特别是舆论界与学术界关注与讨论的热点问题。认真梳理大学生道德失范的表现、成因与对策,有助于将大学生道德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高速、便捷的互联网正以其锐不可挡之势冲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大学校园已经成为信息化程度最高、发展最快的地方,网络在给莘莘学子带来丰富信息、交互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道德问题。文章就网络道德问题,论述了网络道德的内涵,并从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失范现象,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原因,从而提出了一些加强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化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因素。网络文化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大学生的发展,但也对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带来冲击。网络文化的虚拟性、自由性和开放性、匿名性、多元性等特征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情感冷漠、道德意识弱化、道德行为失范和道德人格异化以及道德相对主义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这一冲击:完善网络法制法规建设,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的道德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以及强化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14.
网络环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对学生的道德形成和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一种较为有效的研究网络环境下独生子女大学生道德失范与矫正的方法是:从发展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他们的成长过程,探索各种因素对他们心理的影响,确定各影响因子的影响力大小及其作用规律,从中分析大学生道德失范的深层原因,从而寻找有效的矫正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诊断及调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交往的便利,也造成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冷漠、网络道德意识薄弱、网络道德信念缺失及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等一系列问题.而网络主体、网络外部环境及网络技术是造成网络道德问题的根源.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加快网络信息技术研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监管,强化网络道德规范,是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网络普及化与网络道德建设的滞后性,已经成为高校道德建设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和急待解决的难题。当今社会,网络日益深入校园生活并成为大学生传播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然而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渐凸现,所以网络德育需要走进大学生活,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网络心态,以最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抵御网络上的种种诱惑,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网络社会的发展运行正在从无序走向有序,在影响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同时,必然引起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网络本身的社会问题,也包括网络对现实社会所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文章从网络社会学的角度对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大学生存在网络道德认知迷失?道德行为失范和道德情感危机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措施,以期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失范主要表现为网络成瘾、网络侵权、网络犯罪等。为有效预防和治理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带来的危机,维护校园、网络的良好秩序,必须加强网络行为失范危机的防控机制建设。为此,就要采取切实措施,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念;遵循网络行为失范危机处理中的基本原则,矫正大学生网络行为;重视网络行为失范危机善后中的心理疏导,建立形象再塑与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9.
失范是制度、文化、心理、交往和主体方面的结构性失衡与功能性弱化状态的显性表达。在网络社会中,道德价值、道德规范的结构性失衡、局部性缺失以及社会化能力减弱,造成个体和群体认知、心理和行为的混乱,进而引发网络空间秩序的失范。网络道德失范既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失范,又是网络心理行为的失范,实质上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方式的失范,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失范。基于对网络道德价值现象的图像化审视,加强网络技术控制,优化网络空间,加快网络立法,构建网络价值范式,主倡网络群体示范,成为应对网络道德失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虚拟社会的主力军,其网络道德问题尤为突出。高校应加强对此问题的重视,认真梳理并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经梳理和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存在认知偏差、情感冷漠、行为失范等问题。高校德育应明确网络德育内容,创新网络德育方法,拓宽网络德育途径,以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引导,帮助其养成科学、文明上网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