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为核心内容与保障条件。治国理政的中国道路必然以强化国家竞争力、防止国家衰败、促进人权的保障和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善治、强化执政正当性为目标。建构以法治为中心的中国现代国家治理模式,应当在马克思主义的统摄之下,实现西方法治理论、国家治理理论的积极成果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治国理政思想的汇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充分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植根于我国深厚的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政治文明理念高度契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新的里程碑。作为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建立在坚实的政治哲学基础之上,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起点,民本与民主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认识前提,廉政与廉洁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谋求的政治生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是其实践智慧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社会治理范式的提出,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的升华,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民主党派因其参政议政、民主协商以及民主监督等职能,决定了其在社会治理的实现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功能。为此,在社会治理语境中,民主党派应实现思想意识的转变,进而还应明确自身在社会治理视域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4.
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及其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民主政治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确立为优化治国理政的价值目标,创造性地开辟了以制度现代化为核心内容和价值指向的政治现代化新境界;把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优化治国理政基本方略,创造性地开启了现代民主与现代法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政治现代化新格局;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确立为优化治国理政的特有形式,创造性地拓展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政治现代化新渠道;把加强权力制约、坚决反对腐败确立为优化治国理政的要害部位,创造性地建构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政治现代化新格局;把全面从严治党、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确立为优化治国理政的关键环节,创造性地提升了以党的建设现代化带动政治现代化的新自觉。  相似文献   

5.
法治是良法与善治的有机结合,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应当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反映公平、正义等价值追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同时,应当反映国情、社情、民情,具备科学、合理的体系。善治是法治的目标,善治包括民主治理、依法治理、贤能治理、社会共治以及礼法合治等内容。建设法治体系,必须以良法推进善治。善治本身是规则之治,需要贯彻实施良法,同时需要以良法促善治、保善治。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视野宽广、指向鲜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丰富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新飞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深入回答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起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统领,深入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当代中国现代化新境界,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题主线;遵循人类现代文明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把创造性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性吸纳世界多样文明有机融合起来,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视野。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历程中,依据主客观要求,把法治作为执政的基本方式已成为领导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的重要保障。通过法治视野,站在法治空间里,深刻分析论述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对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中的法治理念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事务中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主持人语]人治的特点在于恣意擅断,法治的要义在于依规则而行。法治语境下所强调的依规则而行即依法办事,主要是指按照立法上所设定的程序性规则和实体性规则,乃至根据法治的精神进行治国理政。"奉法者强则国强,法治兴则国兴"。"建设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1。法治国家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对此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思考、研究。正因为是否按照程序决定了人治与  相似文献   

9.
老子认为,“不善之政”是造成人世间的痛苦与不幸的根源,他在批判德治、法治、智治及兵治的基础上,以水喻道,提出了“善”的理念,并阐述了“政善治”的主张。将“道统万物”的思想贯彻于国家治理中,形成了“以道治国”的思想。又遵循“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构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设计了“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蓝图。  相似文献   

10.
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军的一次开创性探索.会议彰显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确立了共产党在军队中的领导地位;确立加强党的建设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原则;把调查研究国情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的思想等,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治国理政产生了重要深远影响,是共产党治国理政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历史地探究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治国理政成功的原因,对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不仅要着眼于提高行政能力和扩大社会参与,而且应当充分发挥法治的治理功能。法治能够为行政治理与公众参与提供制度保障,其也是国家治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平台,法治的功能有力地表明了习近平指出的“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论断的正确性。以实现善治为基本目标,本文倡导将法治建设作为国家治理的一个基本模式,提升司法系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从理论上论证依法治国对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概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所取得的成就,以2014年以来的行政诉讼改革为研究对象,展示法治在国家治理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基于中国梦的视阈,可以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现实、未来纵向三大维度审视“四个全面”。从历史维度看,“四个全面”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从现实维度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面临的问题,是“四个全面”提出的客观要求;从未来的维度看,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相似文献   

13.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属于治理理论中的治理术范畴。治理术包括政府理性、“如何”执政和政府的“艺术”三个方面,其核心是法治理性和善治理性。因此,国家治理能力就是在国家治理体系框架下,治理主体以法治思维和善治思维运用治理机制和治理工具实现治理目标的能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点,在于政府行使国家权力时,慎用专断性权力并善用建制性权力。这是中国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国家治理理念的建构与形成都离不开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便深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蕴含着以民为本、重视修身、崇尚和合、清廉从政、辩证统一、革故鼎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面临全新机遇与全新挑战的新时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有利于促进执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能够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至上、良法之治、人权保障、司法公正、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内涵。法治之所以能够替代人治成为基本的社会治理模式,主要在于其在社会治理功能方面具有不同于人治的特性,如明确性、可预期性、科学性、稳定性、社会凝聚力。因此,法治不仅是西方社会的治理模式,同样也是现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法治不仅应该成为一种治国方略,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我国这种转型国家中实现法治,必须依据法治本身的规律和我国的现实情况加以科学规划和稳步推进,才能够最终实现我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显政"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以信息发布机制、宣传发声机制、办事公开制度、舆情回应制度为表现形式的"显政"体系,集中体现了人民性、科学性、能动性、发展性、兼容性的有机统一。"显政"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制度表现,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辅相成,互促并进。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思想,指明了农村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的实现路径:树立正确政绩观,调整农村社会治理方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农村社会治理共识;构建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增强农村社会治理力量;贯彻群众路线,改进农村社会治理工作作风;运用和规范网络信息,克服农村社会治理本领恐慌.  相似文献   

18.
社会治理法治化是指通过法治的社会治理,既要服从善治理念抑或更好生活的需要,也要遵循包括法治在内的各种公共事务的属性和规律。在新时代的背景条件下,社会治理法治化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协同发展的基本路径。为此,社会治理法治化,需要扩大民众的参与,改善社会治理的力量体系,通过依法治理、程序治理与责任治理的路径,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张英伟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第9期撰文认为,法治中国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如下鲜明的执政特点。第一,法治中国,不是就法治谈法治,而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就如何治国理政、治军安民以及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提出的总体思路,是治国理政、治军安民的总体性战略,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系统思维的鲜明执政特点。  相似文献   

20.
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不同阶段对法治建设的领导者、推动者的要求各有侧重。从十八大的法治思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现代治理能力,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法治思维,凸显出法治思维在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治理者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并依照法律治国理政。法治思维作为法治建设中的融贯性因素,是连接法治理念、法律制度和法律行为的中介。法治思维是一种合法性思维、程序思维,它要求基于法治精神和法律规则来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求治理者培养并具有合法性思维和程序思维,尤其是要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使之与党的领导地位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