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目的的工业化道路。目前,中国已进入经济增长的加速时期,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调整能源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必然的选择。因此,一定要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本,强调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保障,创建经济效益好的产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支撑,开创资源消耗低的产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点,建设环境污染少的产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本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措施:转变发展观念,建立科学的GDP核算体系,调整能源发展战略,加强能源环境政策调节,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为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擘画。全会明确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现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意涵,要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为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生命体谋求福祉的现代化;全面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动阐释。形成绿色生产方式重要手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必要手段的现代化影响。只有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思想,才能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建成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就要解决如何理解和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及其与实现高质量发展关系这个前提性问题。对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思潮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内涵理解为否定技术运用和经济增长,人类屈从于自然的生存状态;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绿色发展思潮从维系资本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本追求利润的目的出发,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理解为人类保护资本主义再生产自然条件的责任和义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理解为以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哲学基础,坚持系统论、整体论和协同论的辩证思维,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转化为绿色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通过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4.
人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和内在动力.本文以人的和谐发展为视角,阐述了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应反思与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仁爱为本,尊重他人;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演进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制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存在论前提,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锁钥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相互中介、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对人的报复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当今人类探索走出发展困境的具体路径的思维平台和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演进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制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存在论前提,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锁钥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相互中介、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对人的报复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当今人类探索走出发展困境的具体路径的思维平台和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7.
生态保护型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主体。关注生态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相融,提高自然利用效率,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选择。论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线,从生态安全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入手,在阐述没有生态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建生态保护型和谐社会的理性思维,提出了建设生态保护型和谐社会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它涉及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通过对传统发展现的反思,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只是社会发展的手段,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还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和谐协调的发展。人与自然相互对立和投使的时代理应终结,和谐融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成为人类共同的理想。此外人与人的和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和保证。人类社会中的不公与强权是导致生态失衡的深层原因。因此,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使人与自然协调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西方学者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生产中心主义,忽视环境保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歪曲。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很早就关注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从属性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从主客体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和谐统一;从本体论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有机体和无机体的和谐统一;从历史观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和谐统一;从价值取向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和谐统一;从现实性关系上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目标是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是一种从根本上超越了有机论自然观和机械论自然观的新范式,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对人类现代化发展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方向的科学展望。共同富裕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和进程中基于人民群众共同理想而追求共同利益实现的一个重大价值目标,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始终为人民谋利益的本质要求。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推进共同富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把法学教育模式纳入到和谐的大背景中,从中国传统的和谐观入手,以和谐的四个层次来研究法学教育模式.即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必须实现分层级培养以及该模式的区域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包括法律人才之间的和谐,法律人才与非法律人才的和谐,以及法律人才与普通民众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则主要指通过法学教育节奏与法律人才发展节律的相符合来实现.另外,本文还引入了黄金分割点和三角形的稳定性来架构这一模式.最后,点明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培养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法律人才并以和谐的思维、和谐的行动来构建以公平、正义为发展目标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环境法的伦理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主张人类热爱、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通过道德和法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人化自然"与"未人化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能够满足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论证和可行性论证,应当成为环境法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新时期中国社会的集中体现。其根本宗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视为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主体,以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为实现途径,以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为保障实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下,先秦儒家对社会的和谐秩序进行了系统的构想.这种和谐状态,不仅包涵着人际和谐,还隐喻着人与天(万物)的和谐、人自身与"心"(精神)的和谐.为了使整个社会达到这样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先秦儒家对施政者和社会中的个体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稳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人为本为根本前提,把"五个统筹"落实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6.
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人、个人身心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蕴涵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对自然的顺从、依附到人类对自然的主宰。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人类把自然看成是掠夺的对象,致使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文明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它承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它以生态科技作为物质基础,实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8.
孔子原典和谐理论中,涉及关于社会和谐的理想、人际和谐的标准、秩序和谐的尺度、教育和谐的模式、人格和谐的要求、天人和谐的原则等。这些原典和谐思想固然产生于以礼制为本的王权社会,但其中仍然存在着不为特定时代和社会形态所限制的恒常价值。这种关于人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体认,可以为我们在树立科学世界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达到人与社会和谐、个人身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提供难能可贵的生态智慧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建构和谐自然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论前提。中庸方法论对构建和谐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运用"执两用中"的方法,汲取"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合理要素,有助于确立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运用"和而不同"的方法,有助于维系人类社会与自然两大系统之间平衡观念的形成;运用"时中权变"的方法,有助于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20.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三个向度体现出了对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因为“民胞物与”是其基本态度;“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是贯穿其始终的主线;赞天地之化育是其归属。加强对其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汲取我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