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V起”与“V起来”在语义上相似,但句法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语体选择上也存在着殊异。从韵律学的角度来看,“V单起”是一个标准的韵律词,并且有词汇化即成为复合词的趋向,而“V双起”则是不合法或是不常用的结构。无论是“V单起来”还是“V双起来”,它们都只能是短语,没有成词的迹象。  相似文献   

2.
“V起来”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早期研究多是探讨“起来”的语义属性,近年来,“V起来”句的结构性质引起了学界的注意。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V起来”句是中动句,另一种观点认为“V起来”句是话题句。在比较不表可能的“得”字动补结构后认为,“V起来”句不是所谓的中动句,而是动补结构作为谓项的话题句。虽有研究指出“V起来”结构的述补/动补性质,但“起来”的评价功能以及“V起来”的可删除性质未引起足够的注意。“V起来”句中“V起来”是否可删除,关键在于句首主体名词与形容词补语之间内在语义关联的可能性,可能性越大,“V起来”删除后的可接受程度越高;关联的可能性越小,则通过“起来”的评价功能实现完句。  相似文献   

3.
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的多义性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由于语用与认知的相互作用在其趋向义的基础上又获得了结果义、状态义和评价义。本文就是针对“起来”的多义现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原理分析这三种意义的扩展原因和方式。随着对其多义性分析的逐渐加深,发现造成其语义扩展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对场景识解时所采取的视角不同造成的。这个结论反过来验证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假设: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模块。语言活动和其它认知活动一样受人们认知能力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4.
随着席卷全球的网络股股灾的蔓延及美国纳斯达克网络股的悲惨“跳水”,使中国众多网络公司靠上市“发家”的梦想破灭了。谁会成为风险投资的下一个新宠?有迹象表明,可能是生物制药业。随着生物制药被广大的投资者看好,生物技术人才开始成为一个新的需求热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大国,但中国已经摆脱不发展状态而发展起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重大战略抉择。这一重大战略布局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当下中国发展实践相统一的战略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重要命题的战略呈现。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新阶段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  相似文献   

6.
唐延水 《社区》2013,(13):38-39
“社区里每个饭店都在排污口安装一个‘滤油器’,这样废弃的油脂就不会堵塞污水管道了。”“我建议,社区里有一技之长的老人都能走进我们幼儿园,在教授孩子们的过程中传承民俗精髓。”“社区里应该建立一个针对社区居民和辖区企业的‘招聘台’,在解决企业发展用人需求的同时,能够使更多居民在家门口就业。”  相似文献   

7.
站起来     
去年10月17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14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10月15日至16日24小时内,全球有2350多万人参加了“站起来”活动,创造了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几百名联合国官员的带动下,6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地点,成千上万的人先蹲  相似文献   

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写作时巧妙地引用,把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乃至蕴藏在文句中的情感、旋律,“移植”到作文中,成为文章“亮点”,从而使文章深刻鲜活起来。这样的“移植”可以是引用歌曲、名言警句、现代诗歌、古诗文、广告语等多种形式,“手术”小,效果好。下面撷取笔者所教学生作品片断,从引用歌曲、名言警句、现代诗歌三个方面,浅谈一下“移植手术”在学生作文中的妙用。  相似文献   

9.
苏天真  李长龙  孙晓莉 《社区》2012,(19):17-17
社会管理是一个“老课题”,但创新社会管理是一张“新试卷”。面对社会管理的新问题,合肥市经开区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打追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的“一本三化”社会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激发了社会活力,增加了和谐因素,提高了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作为报界异军突起的都市类报纸,一方面以短平快的新闻迅速地向人们传递信息,另一方面又因为新闻琐碎细微,缺少深度报道而遭人诟病。如何调和这样的矛盾,让都市类报纸也能“主流”起来?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薄志红 《社区》2011,(15):35-37
有这样一些家庭,虽然夫妻二人每月的收入不少,但他们却总是徘徊在“负翁”和“月光”之间。当日子一天天过去后,他们夫妻连自己也说不清钱究竟哪里去了。于是,人们便给这种家庭起了一个好听而羞涩的名字——“月光”家庭。  相似文献   

12.
最近从网上读到一篇令人振奋的文章《那一刻我站起来了——在北大科学社会主义公共课上》,作者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一位研究生。他在文章中述说了他在一次科学社会主义公共课上的切身经历和所感所想。作者告诉我们,那位讲授科学社会主义公共课的教授一上来便说:“你们受中小学传统政治课的教育影响太深了,思维僵化,我今天的讲课就是要打破你们的传统思维”,然后就发表他的诸多“高论”。如说什么“解放后的三十年是实行教条主义路线的三十年,计划经济是完全失败的,那个时候人完全没有个人权利,集体主义压抑个性”。“解放后的三十年是党风民…  相似文献   

13.
在大家致力研究改革课堂结构、更新教学方法、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的今天,提出“要教学生读起来”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似乎不太适合,然而笔者悖逆时髦,还是想说说个中一二。要正确认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功能和地位。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刘国正同志在他的《阅读教学管窥》一文中认为,阅读教学的任务有三:1.通过阅读吸取知识,充实积累;2.通过阅读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3.  相似文献   

14.
尝试基于语料库、用英汉对比的方法,提出一个操作性较强的中动结构判定标准,即“附加语语义指向”标准,从大量“起来”句的语料中遴选出合格的中动句,从而为建立小型汉语中动结构语料库和英汉中动结构对比研究做进一步的分析做好准备。该标准不仅操作性更强,而且从三类修饰语的修饰区间关系来看,原型中动结构和次原型中动结构还呈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同时将学界目前争议较大的“听/看/想/说起来”界定为次原型中动结构,并提供了理据。  相似文献   

15.
在《从牯岭到东京》中,茅盾引用一位英国批评家的话:“左拉因为要做小说,才去经验人生;托尔斯泰则是经验了人生以后才来做小说。”然后说:“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可是到我自己来试作小说的时候,我却更近于托尔斯泰了。”①这里所说,只是写《蚀》时的情况。进入三十年代写《子夜》等作品时,茅盾实际上把“左拉方式”和“托尔斯泰方式”结合起来。就是说,他已经验了人生,有了一定的积累,但还不足以据此提炼《子夜》这样规模的大作品,为此又进一步去经验人生,作更充分的积累,然后进入创作过程。《子夜》就是这么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理论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非“传统”观念的解释和探索,是对列宁主义的重大反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列宁思想的批评往往事出有因,但却无损于列宁主义基本方面的正确性。我们既不能把“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完全对立起来,也不能把二者完全并列起来。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主流和基干,“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派别则属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某些支流和侧面。在丰富、发展列宁主义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关于“假借”和“通假”,人们往往由于对它们缺乏严格的区分,而把二者混淆起来。在目前通行的一些古汉语方面的论著里,对二者的区分就不大准确。比如有人说:“假借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有其字,而人们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字……第二种是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还有人说:“在古音通假中,除许慎所说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外,还有一类是‘本有其字’却因同音而借用的。”前者认为“通假”是“假借”的一种,后者认为“假借”是“通假”的一种,这样就给人们的学习造成混乱。笔者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应严格地把二者区分开来,不妨在此谈谈自已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8.
贾宝玉的“意淫”疏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帼英 《南都学坛》2001,21(5):38-40
“意淫”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 ,也是一个复杂难解的概念。要准确地把握其内涵 ,须与“自色悟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它重点包含着樊通德所谓“淫于色”的“慧男子”的意思。作为一个“浪子和尚” ,贾宝玉的一生确实经历了“慧———通———流———防”的人格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是正确把握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审美原理。长期来,学界对该说的解释或“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或“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皆失之于片面。本文试以西方读者学之基本观点,作一新的解释,把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统一起来,强调了在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欣赏主体与作品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探求审美客观必然性的过程中,经验主义美学陷入“审美趣味无争辩”的境地,理性主义美学则将审美与认识等同起来,从而取消了审美的独立性,认识论美学无法自圆其说。“应当”(sollen)是考察康德美学思想的一个关键词,不同于必然性,它表示一种应然性。“应当”一方面表明反思判断力与知性、审美与认识的联系与区别,另一方面是一种自由。由此康德认为审美的必然性是主观原则上的“应当”,从而超越了认识论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